提到細菌,人人往往避之不及,畢竟它是很多疾病的元兇,是人體健康的一大威脅!
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行走的細菌加工廠”。從出生開始,細菌就在我們身上“安營扎寨”,并不斷繁殖。
科學家推測,一個人體內的細菌數量可以多達10萬億個,約是人體細胞的10倍!光想想是不是都覺得可怕?
事實上,多數情況下,人體內的細菌都會保持“和平共處”原則,而且部分細菌還維系著我們的代謝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細菌也是人體的保護神!
你知道細菌是如何對人體形成保護機制的嗎?
口腔細菌:助消化、潔口腔
由于人的口腔不停的分泌唾液,環境非常濕潤,牙齒縫隙多且細小,而且溫度又保持在37℃,再加上食物殘渣提供的豐富營養,口腔就變成了細菌繁殖的天堂。
研究表明,人的口腔中有500多種,至少2000億個細菌,即使是非常注意口腔衛生的人,口腔中的細菌也不少于500億個,而不注意口腔清潔的人,口腔中的細菌會多達1萬億個。
而我們所熟悉的齲齒、牙周炎等牙病的“罪魁禍首”就是這些口腔細菌。
但在正常情況下,口腔細菌并不會讓我們感到不適,而且口腔還存在有益菌,如唾液鏈球菌、鼠李糖乳桿菌、植物乳桿菌等,能幫助我們消化食物;還能參與細胞代謝,起到免疫和自身潔凈的作用。
更有研究發現唾液中6種有益細菌所產生的蛋白質,能粘住艾滋病毒,阻止它變種入侵人體健康細胞。
提示:不要過度清潔口腔,比如牙齦發炎,有人喜歡用濃鹽水漱口,認為能抑制細菌,但鹽水漱口1小時后細菌數量便恢復漱口前的水平,而清水漱口則在85分鐘后才恢復漱口水平。
因為濃鹽水在殺滅口腔細菌的同時,也可能會破壞口腔黏膜,反而更利于細菌的滋生。
皮膚細菌:緩衰老、解脂類
作為與外界接觸最密切的屏障,皮膚也是細菌的鐘愛場所。
而皮膚上一些“常駐菌群”的代謝物,在皮膚細胞吸收后,能促進細胞生長,延緩老化和減少皺紋的產生;還可以分解皮膚分泌的脂類,在皮膚表面形成酸罩,幫助人體抵抗有害微生物的侵害。
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由人體皮膚上常見的表皮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種物質,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生長,有望成為預防皮膚癌的“特效藥”。
而“過路菌群”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當皮膚狀態出現問題或破損時,這些細菌就會變得“氣勢洶洶”,造成皮膚膿包、毛囊炎甚至誘發引起感染。
建議:減少使用抗菌皂、抗菌沐浴露,搓澡也不要太用力。
胃腸道細菌:促吸收、利生長
對于胃腸道細菌,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健康人類的胃腸道是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里面寄生著10萬億個細菌。它們也有等級之分,有“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種類型。
像乳酸菌、雙歧桿菌等有益菌,能合成人體生長發育必須的維生素、氨基酸等,還參與人體代謝,促進微量礦物元素的吸收,并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是名副其實的“優等護衛兵”。
像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害菌,就像是野心勃勃的“造反者”,一旦失控,就會大量生長,從而引發多病疾病,甚至產生致癌物。
而像大腸桿菌、腸球菌等中性菌,就像“墻頭草”,是具有雙重作用的。在正常情況下,它們和腸道菌群友好相處,如大腸桿菌可以參與維生素K的合成;但當各種原因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或是腸道長時間缺乏食物刺激時,它們就“囂張”了,若是移居膽囊、膀胱、闌尾等處,就會造成炎癥。
我們都想要體內的有益菌多一點,就會想著吃益生菌片、喝酸奶,但與其“種菌”不如“養菌”,為益生菌提供良好的營養環境,促進繁殖。
①大蒜能抗擊腸道中壞的細菌;
②韭菜含有大量的錳,能生成消化酶,產生大量的維生素A,有助于修復腸道內壁;
③黃豆中有促進益生菌繁殖的寡聚糖。
過度滅菌,后果嚴重
1928年,青霉素問世,作為“抗菌神藥”,它拯救了無數因細菌感染而徘徊于生死邊緣的人。
但抗生素就像是“盲眼的戰神”,不分好壞,一網打盡,長期使用,就會造成菌群的“反抗”,一系列的耐藥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超級細菌等就會成為危害健康的一大問題。
因此,不要一感冒、發炎就吃抗生素,要不要吃,該吃多少,最好還是嚴格按照醫生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