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一直以來都是被營養學家力薦的健康食物,也難怪,它們的確有著突出的營養優勢:優質蛋白質含量高、飽和脂肪含量低、容易消化吸收、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含有對心血管健康和大腦發育有利的ω-3脂肪酸等等。
然而,受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魚類汞污染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通過魚類獲得的并不只有營養素,還可能有重金屬。我們今天不說魚類的營養,重點來說說汞這種重金屬。
汞的不同形態
汞的存在形態可分為元素汞、無機汞和有機汞,其形態不同,毒性也差別很大。元素汞也就是常說的水銀,因水銀溫度計而被人們熟知,它是在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
無機汞和有機汞分別指汞的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環境中的無機汞可以經過微生物的甲基化作用而轉化成有機汞。
各種形態的汞都能對人體產生毒性,包括神經毒性和腎臟毒性等,但有機汞的毒性更強,其中又數甲基汞對人的危害最大。
魚體內的甲基汞從何而來
汞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環境污染物,通過工業廢水排放以及含汞的大氣沉降等各種來源進入水體中的汞可以通過食物鏈在水生生物體內一步步富集。
水體中的有機質、浮游生物、小型草食性魚類、大型肉食性魚類所含的甲基汞濃度逐級增高,呈現出明顯的生物放大效應。人類處于食物鏈頂端,通過食用含汞的魚類同樣會在體內富集甲基汞。
甲基汞的危害
甲基汞為脂溶性物質,能穿透細胞膜,在胃腸道吸收率非常高,吸收后的甲基汞能夠順利通過血腦屏障,蓄積在腦組織中,逐漸引起腦功能受損,造成感覺、視覺、聽覺、語言、運動等多種功能障礙。20世紀50年代日本曾經發生的水俁病事件,甲基汞就是罪魁禍首。
隨著社會發展,現在已很少會出現攝入大劑量甲基汞而引起明顯汞中毒的情況,但有研究顯示,長期小劑量攝入甲基汞會明顯影響學習記憶能力、反應速度和敏捷程度。
更重要的是,甲基汞能夠通過胎盤屏障,損害胎兒健康,特別是對發育中的胎兒大腦傷害更大。研究發現,孕婦攝入甲基汞后,在母親還沒有表現出任何癥狀的時候胎兒可能就已經受到神經系統損傷。
除此之外,汞還能產生腎臟毒性,引起免疫功能異常、生殖能力下降以及肝臟損害等多系統毒性。
吃魚要看看它的來源
雖然魚類等水產品營養豐富,但它們也可能是人體攝入甲基汞的主要來源,因此,吃魚需要挑挑揀揀,需要把握一個量。
2017年美國環保署和食藥局(EPA-FDA)聯合發布了關于食用魚類和貝類的建議,推薦育齡女性、孕婦、哺乳期女性和低齡兒童這些敏感人群每周食用2-3份(成人和10歲以上兒童8-12盎司,低齡兒童減量)各種魚類和貝類。
8-12盎司相當于226.8-340.2克,也就是大約半斤的量。而且指出要食用汞含量低的魚類,避免吃高汞魚類。
哪些魚不宜吃
EPA和FDA推薦食用的汞含量低的水產品包括鯰魚(Catfish)、蛤蜊(Clam)、鱈魚(Cod)、羅非魚(Tilapia)、比目魚(Flounder)、沙丁魚(Sardine)、鮭魚/三文魚(Salmon)、梭魚(Pickerel)、牡蠣(Oyster)、魷魚(Squid)、蝦(Shrimp)、扇貝(Scallop)等。
不建議食用的高汞魚類包括鯊魚(Shark)、劍魚(Swordfish)、鯖魚(King mackerel)、紅魚(Orange roughy)、方頭魚(Tilefish)、槍魚(Marlin)、金槍魚(Tuna)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