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王氏宗親
一般家族在漢晉唐時期均以地名郡望而稱于世,其后宋明以來大多家族在郡望的基礎上還要加上堂號,如王姓的“太原郡三槐堂”、張姓的“百忍堂”……,寫于家廟中和自家堂屋(正房)中的神龕上,目的是教育子孫不要忘其本源和宣揚本房本支的立德樹威名聲,猶如現在“某某集團”打出自己的“名牌產品”的廣告宣傳。
三槐王氏的興起
三槐王氏興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縣。但關于三槐王氏的來源,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認三槐王氏為太原王子晉之后,開基始祖是王言。
一種說法認為三槐王氏為瑯邪王氏分支。如清修《三槐王氏宗譜》所錄王國棟《修譜辨異》及《世系源流》說:“三槐王氏系出瑯邪”瑯邪王氏數傳至晉丞相導,導九世孫褒,江陵陷,奔后周(導與褒相距400多年時間,絕對不是九世孫),封石泉公,家渭南,為石泉王氏。褒十二世孫摶,相(唐)昭宗,封魯國公,遭藍田之禍,其子言遂占籍魏郡之莘亭,別稱太原人。<><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中進士第一>在20余年中不可能就有孫子中進士。其次罪臣之子不可能當黎陽縣令(如果真當過縣令為什么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中進士第一>歷史只記王摶的倜、倓、倫三子而不寫王言)和后世入仕。所以認為三槐王氏與王摶之間的聯系可能性不大>。此說主要流傳在南方及海外王姓宗族中。
與此說相近的一說也認為三槐王氏為瑯邪王氏的分支,但認為是王羲之的后裔。如四川巴縣南龍鄉《王氏族譜》所載《王氏小引》即說:“稽我王氏系出姬姓,籍貫太原,自周靈王太子晉遜位景王,位跡猴山,別姓為王。……至羲之公,徒居會稽山陰縣,十數傳至佑公(前后相距650余年)……以直道不容于時,嘗手植三槐于庭。”
另有一說與此大不相同,認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為隋代文中子王通之后,原屬河汾龍門王氏,與王摶及其瑯邪王氏無關,這一說多流傳于北方地區,以山西太原、河南密縣等地王姓族人為主此說的代表。
還有一說《澳溪王氏族譜原序》所載:今澳溪王氏譜系其始自太原,歷周迄秦漢傳至大唐?騎常侍涒淺公昆仲,最盛淺公元孫令豐官臨川令,徙建昌子世祿官黃州同知,迨元(1279年)初有名時良者遷居蘆潭至嫡孫天相轉遷澳溪而家焉(此王世祿與晉朝王世錄相距880余年)。
此四說相互矛盾。因而關于三槐王氏族源,請見后一說。
三槐王氏的開基始祖,是唐朝黎陽令王言。據北圖所藏《王氏世譜》所載趙孟頫《宋尚書兵部侍郎許國公贈太師尚書令王公紀略》,王言的父親叫王乾,而非他譜所稱的宰相王摶。王乾大概是個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獻上只是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職。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東大名府莘縣。史稱王言官唐末黎陽縣(今河南浚縣)縣令,是個七品地方官。后以子孫貴,追贈許國公,其妻姚氏。
三槐王氏始祖追蹤,據《重慶黔江九龍三槐王氏譜》屬昆山王氏支系,譜載說:“稽我王氏系出姬姓,周靈王太子晉后裔,漢二十八宿王霸長子殷任后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殷曾孫松明生林紹,林紹生家福、家祿、家壽,家壽生英、英生相儒、相均……”相儒生九子(見祁縣分支九子王),因王凌事,殃及族人,為保性命,各奔一方,我祖王占德落業江西,生國才、才子二子。我祖國才曾孫王承(舉),於大晉永嘉二年(308年)由江西吉安府泰河縣鵝掌大丘茶地坪遷至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小地名構樹坪落業,妻馮氏生廷文妻祁氏;廷武妻向氏。我祖廷武生四子,長曰景科馮氏,初授通義大夫,加授正義大夫;次曰景甲妻吳氏,初授榮祿大夫,加授右柱國;季曰景升妻祁氏,初授進士資善大夫;四曰景元妻高氏。我祖升公生王忠妻蔡氏、祁氏,次曰王孝。我祖王忠先娶蔡氏乏嗣,后娶祁氏生三子,世金、世銀、世祿,世金授亞中大夫,世銀授中正大夫,自此在朝認為有同宗官居顯位和先祖之勢在朝的威名,當時有民謠曰:“王與馬、共天下。”持勢奸佞。因王國寶、王恭之禍,晉王(安帝397-478年)震怒,抄戮追罰,殃及家人、子孫、族人,永不許入仕。辛我祖世錄公娶陳氏祖婆,逃脫此難,隱於江南傳流十八世無名四百余年,俱有護譜傳於后世,直至二十世唐末黎陽令王言才有名于世,我祖佑公種植三槐于庭,祥符元年(1008年)我祖旭公復至黃州府麻城縣構樹坪復業清冢。
大名莘縣王氏始興于第二代王徹,最盛于第四代王旦兄弟,此后即以三槐王氏取代莘縣王氏之名而著稱于世。
筆者考證,王世錄為受姓后的第46代,加之十八代無名(這與歷史及記年表的時間相吻合)王乾屬65代、66代王言、67代王徹、68代王佑見后。
王祐三槐
宋人王明清所撰《揮塵錄》中說:宋朝的兵部侍郎王祐,或作王祜(924年-987年),字景叔,生于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大名莘縣(今山東莘縣)人,以地望而言,應該稱莘縣王氏。他的祖父王言,在唐末任黎陽縣(今河南浚縣)縣令,父親王徹,在后唐時以進士及第,官至左拾遺。
據趙孟頫所撰“王公紀略”記載:王祐自幼聰慧過人,少駑志詞學,性倜儻,年輕時即以文章詞學名振京師,在后晉天福年間,曾把自己的文章拿給桑維翰看,受到桑維翰的稱贊。這個桑維翰也不是等閑之輩,據說他長得很丑,短身材,臉很長。他常照鏡子自嘲說:“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雖然如此,他卻有志于仕途,想通過科舉達到做官的目的。他初應舉時,文章盡管作得很好,但主考官嫌他姓桑,與“喪”字同音,太晦氣,便沒有讓他入選。他的朋友勸他不要以科舉入仕,應該另選他途。否則,這個姓氏很難讓考官通過。桑維翰卻倔強得很,他寫了一篇《日出扶桑賦》,對朋友說,扶桑也有個“桑”字,那卻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他又叫人鑄了一個鐵硯臺,說:“什么時候這個硯臺被磨壞了,我就不再走科舉之路了。”后來,桑維翰果然中了進士,成為五代時期的名人。有這樣一位名人稱贊,王祐當然會名聞京師了。
桑維翰推舉王祐,除了他的文章寫得好之外,恐怕還有他父親王徹的原因。原來桑維翰與王徹都是后唐莊宗時同年及第的進士。《舊五代史》卷三十二《唐莊宗紀》說,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莊宗讓翰林學士盧質對新及第的進士進行復試。對復試新及第的進士的原因,《五代會要》解釋說:“時以及第進士符蒙正等尚干浮議,故命盧質復試。”從這條記載中可知符蒙正等人中進士名不符實,所以唐莊宗下詔對新及第的進士再考一次。由盧質主持的對四位進士的重考結果果然有了變化,“王澈改為第一,桑維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宋史》說王祐的父親名王徹,《舊五代史》記載卻是王澈,何以見得王澈就是王徹呢?《宋朝事實類苑》卷六十一《舉子投贄》二引《李學史家談》說:“故兵部侍郎佑,狀元澈之子,其父與桑魏公同年。”這個記載可以說明王澈既是王徹。桑維翰與王徹的關系如此,他推舉王祐也就可以理解了。
父輩的名聲,名人的提攜,只是王祐社會地位提高的條件,而王祐自身的素質和才干才是最根本的因素。王祐不是只靠外界條件的庸碌之輩,有幾件事充分表現了他的素質和才干。
五代后漢的時候,王祐任杜重威的觀察支使。杜重威在后晉時就被重用,久居河北鄴城。后漢建立后,朝廷把他調往睢陽。杜重威感到自己不被后漢朝廷所重用和信任,便產生了反叛之心。身為杜重威觀察支使的王祐勸他不要反,杜重威不聽,遂舉兵反叛。后漢高祖劉知遠親自統兵圍攻杜重威,杜重威只得投降。杜重威雖被赦免,但劉知遠一直對他懷有戒心,在病重時囑咐大臣對他嚴加堤防。在劉知遠死后,杜重威也被殺死。王祐也受到杜重威的牽連,被貶為沁州的司戶參軍。但王祐并沒因這次政治上的失意而沮喪,他把自己是如何勸諫杜重威的一一寫在信中,寄給鄉友。王祐本來善于寫文章,這些信寫得更是詞氣俊邁,人們紛紛傳誦,王祐的名氣也隨之加大。
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庚戊(九)月,命檢察御史知魏縣(在河北省南部、漳河流域,臨近河南省,漢置縣)。乾德二年(964年)由魏縣移知光州,又遷為殿中侍御史。趙匡胤攻打北漢時,宋軍糧餉供應出了問題,各路的兵馬糧草饋餉一下子集中在潞州上黨城,一時間車乘塞路,誰也無法動彈。趙匡胤非常惱怒,要把轉運使治罪。趙普認為,臨陣而治轉運使之罪,讓敵人知道必然認為我們糧草不足,會長敵人的志氣。不如派一個能干的人前往潞州調度。趙匡胤認為很對,便任命王祐為知潞州事。王祐到潞州后,很快就把雜亂的秩序調度的有條有理,做到了饋餉不乏,路無壅滯,有力地配合了滅北漢的戰役。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王祐任知制浩,二月:權知貢舉王祐言進士合格者六人。諸科合格者九人。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加集賢院修撰,轉戶部員外郎,成為皇帝的近臣。宋朝初年,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奪五代以來一直存在的地方潘鎮的勢力,曾派一些忠于朝廷又有才干的人到地方上去任職,七月,癸亥命戶部員外郎,知制浩王祐,權知大名府任府伊。王祐到大名府之前,宋太祖曾對他說:“大名卿之故鄉,此番派你前去,可以說是白晝衣錦者也”“白晝衣錦”是出自于項羽的一句話:“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此前,有傳說原大名鎮守符彥卿圖謀不軌,宋太祖委派王祐專門查處此事,并許諾等事成回朝后升他做王溥一樣的職位(王溥宋初任司空)。但是,趙匡胤派王祐到大名府,絕不僅僅是讓他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更重要的用意是讓他接代當時的大名府尹、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
符彥卿是五代舊將,早在后唐莊宗時就任吉州、慶州、易州等地的刺史。后晉時又任同州節度使、左羽林統軍兼領右羽林,被封為祁國公,以后又任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后漢時又鎮守過兗州、青州,兼中書令、受封魏國公。后周時,被封為淮陽王,后代王殷為大名尹、天雄軍節度使,進封衛王。他的女兒嫁給了周世宗,即周世宗的宣懿符皇后。宋朝建立以后,符彥卿雖然歸順了朝廷,并被加為太師,但趙匡胤對這位五代舊臣后周國丈仍心存猜疑,極不放心。符彥卿出身武將世家,勇略有謀,善于領兵打仗,但卻不善于治理地方。他鎮守大名十多年,在此期間,終日飛鷹走犬,不問政事,把政事交給下屬劉思遇辦理。而劉思遇又貪暴狡黠,仗勢斂財,公府之利多入自己腰包,弄得百姓怨聲載道。所以,趙匡胤就借這個機會,把符彥卿免職,讓王祐前去代替他。趙匡胤還要王祐去察看符彥卿有無謀反之罪。但是王祐并沒有對符彥卿落井下石,而是實事求是地對符彥卿進行察驗。當他知道符彥卿沒有圖謀不軌的行為時,等他返朝便以自己百口之家擔保符彥卿無罪力辯符彥卿的冤屈,并給趙匡胤上書說:“五代之君,各因猜忌。濫殺無辜,致享國不永,愿殿下引以為戒。”沒想到一語直言,道中了皇帝心病,惹得宋太祖雷霆震怒,立即黜他為護國軍行軍司馬,華州安置,并從此見疏于太祖。由于王祐的保護,符彥卿沒有被治罪。當時人都對王祐的行為贊賞不已,說他有陰德。由此事他不但未能進位司空,反而受到了降職處分。親友向他開玩笑說:“我們還以為您將做到王溥一樣的大官呢!”他笑著說:“我王佑雖然不及做,我子孫后代,應當會得到的。”來年(公元970年)春,手植三株槐樹于庭中,并預言:“吾之后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可為證。”三槐的寓意,在中國古代是三公的代稱,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之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而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類的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當年王祐植三槐于庭,用意正是希望子孫興旺,出將入相,位登三公。樹稍長,經常手持三槐而教導子孫要“發奮攻書”。
王祐在任大名府尹以后,又在襄州、潭州等地任過知州,后來才被召回朝中,但不久又遭到當時的宰相盧多遜的排擠。盧多遜是個進士出身的文人,史載他博涉經史,聰明強記,文詞敏捷,好任數,有謀略,應該說是個有本事的人。但盧多遜心數不正,人品不好。他在任史館修撰掌管史館的時候。就耍盡聰明討好皇帝,千方百計向上爬。趙匡胤愛看書,常到史館來取史書讀。盧多遜就事先囑咐下屬,皇帝取走了什么書都要向他報告。盧多遜知道皇帝取走的書之后,便通宵達旦地把這些書讀熟記牢,等到趙匡胤問起書中的問題時,盧多遜總是答無凝滯,深得趙匡胤的喜愛。所以,盧多遜被提升得很快,成為皇帝的近臣。盧多遜地位提高以后,便在朝中生起事來,他先和開國老臣趙晉不和,接著又拉攏王祐,要王祐和他一起與趙晉作對。王祐不同意盧多遜的作法,并用唐朝宇文融和張說兩人不和結果兩敗俱傷的事勸盧多遜不要一意孤行。盧多遜不但不聽,反而對王祐也心懷怨恨。王祐被召回朝廷后,先在吏部,后又在門下省。當時左司員外郎侯陟也被從揚州召回,在吏部銓選官吏。當時選官的程序是吏部銓選以后,由門下省送達皇帝推準。但侯陟選官不平,常被王祐駁回。侯陟對王祐也懷恨在心,正巧盧多遜也恨王祐不黨附自己,便和侯陟一起將王祐排擠出朝廷,到鎮國軍(治所在華州,今陜西華縣)任行軍司馬。宋太宗即位后,趙普重為相國,盧多遜被判罪流放。王祐不但重回朝廷任職,而且他的不黨附盧多遜的行為,也被人們贊譽為有先見之明。
宋太宗即位,改任王祐為河中府知府,升任中書舍人充史官修撰,不久改知開封府。王祐以公直被太祖疏遠。沒想到晚年境遇又有所改變,得到宋太宗的賞識,宋太宗曾稱贊王祐,說他“文章清節兼著”,開寶六年四月戊申,知制誥王祐等上重定神農本草二十卷,帝制序,印頒天下。開寶八年二月丁卯:以知制誥王祐權知貢舉,權同知貢舉始此。帝復試王祐……等所奏合格舉人王式等。得進士王嗣宗以下三十人(嗣宗汾州人也)。壅熙四年(公元987年)特拜他為兵部侍郎。可惜王祐未來得及施展才華,便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葬在陜西華州安豐里,追封晉國公,累增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
當年王祐以才、德聞名,天下人都盼望他做宰相,但王佑竟不為個人前途而以百口擔保符彥卿。此事在當時傳為美談,王祐雖官職下降,但名聲更振。世人均交口稱贊“王氏有陰德,后嗣必昌”。后來,王祐的子孫果然顯赫興盛,而且其子王旦真的官至宰相。進位太保,居三公之首。
全德王旦
史載王祐娶妻任氏,邊氏,分別封贈為徐國夫人,秦國夫人,兩位夫人共生育俊彥之子:王懿、王旦、王旭。
王祐次子王旦(公元957-1017年),字子明,器量宏遠,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三槐王氏最優秀的代表人物。傳見《宋史》二百八十二卷。史稱:王旦幼年沉默寡言,但勤奮好學,極富文才。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進士及第,官大理評事,知平江縣。后升知臨江軍,遷著作郎,與編《文苑英華》。旋遷殿中丞,鄭州通判。淳化二年(991年)升為右正言。淳化四年(993年)十月丁丑日,遷虞部員外郎、知制誥。后加升集賢殿修撰,翰林學士,兵部郎中等職。
宋真宗時,王旦被拜為中書舍人,不久又為翰林院學士兼知審官院,通進銀臺封駁司。在錢若水的薦舉下,咸平三年二月辛亥權知貢舉。同月癸亥為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咸平四年(1001年)三月辛卯為工部侍郎,參知政事。澶淵之戰后,又被拜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登上了宰相之位。
澶淵之戰前夕,王旦隨宋真宗至澶淵,這時,東京留守趙元份突然死亡。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癸己,詔王旦權東京留守事,臨行前他向宋真宗舉薦寇準,并問真宗:“十日之內若聽不到捷報時,應怎么辦?”真宗明白他的意思,是問皇上萬一不測怎么辦,便說:“立皇太子”。王旦即日乘傳先還,旦馳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嚴,人無知者,及駕還,旦家子弟皆迎于郊,忽聞后有騶呵聲,回視,乃旦也,皆大赦。時西河之民頗有陷敵者,旦上言,愿出金帛數十萬贖其人,或有沮議者,逐止。
宋真宗時,有一次發生大蝗災,有人拿著死蝗蟲上朝,說:“蝗蟲都死了,請在朝臣中展示,讓百官進賀”。王旦堅決不同意這樣。果然,幾天之后,蝗蟲遮天蓋地而來。宋真宗對王旦說:“假如當初真讓百官進賀,而現在蝗蟲這樣,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
有一次宮廷失火,王旦認為是天災,自己作為宰相,應當任其咎,要求將自己免職。皇帝也下詔罪己,許臣下進言得失。后來才知道,此次失火并非天災,而是榮王宮失火蔓延所致。于是真宗下令追究責任,坐死者有100多人。王旦說:“當初失火時陛下已下罪已詔于天下,臣等也上章待罪,如今卻歸咎于人,怎能向天下表示信義?”在王旦的勸說下,這100多人被免于治罪。
有卜筮者因言宮禁之事被誅,在抄他家時,發現好多朝官與卜筮者往來談論占問吉兇的信件。宋真宗大怒,要把他們治罪。王旦勸真宗說:“此人之常情。況且他們都沒有牽扯朝廷之事,不足罪。”他還拿出自己占問吉兇的信件說:“我微賤的時候也常干這種事情。如果一定要治罪,我也應該進監獄了。”由于王旦的勸說,使朝廷避免了一次誅殺朝臣的冤獄。
王旦非常看重寇準,而寇準卻常說王旦的不足。宋真宗對王旦說:“你老是夸寇準,而寇準總說你不好。”王旦不但不生氣,反而說:“我在相位這么久,必有許多可批評的過失。寇準見到不好就說,可見其對殿下無所隱瞞,也反映出他的忠直品格。這正是我看中他的原因!”當時寇準在樞密院任樞密使,中書有文件送樞密院,文件違背詔格。寇準立即把此事奏報皇帝,結果王旦被責,吏人被罰。還不到一個月,樞密院送到中書的文件也違背了詔格,吏人們認為這正是報復的好機會,但王旦沒有把此事上報,而是退回了樞密院。寇準深被王旦的大度所感動。寇準從樞密院職位上退下時,曾托人求王旦推薦自己為相。王旦說:“將相之任,怎能是求來的?我不受私人請求。”寇準對王旦深為不滿,但不久,寇準被任為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了宰相。寇準入朝謝皇上知遇之恩,真宗卻告訴他,是王旦推薦的。這件事使得寇準深受感動。
薛奎任江、淮發運使時,與王旦告別赴任。王旦只對他說了一句話:“東南民力竭矣。”意思告訴他不要給那里的百姓增加負擔,因此被薛奎贊為“真宰相之言”。張士遜任江西轉運使,向王旦辭行,王旦也說了一句:“朝廷榷利至矣。”張士遜把這句話記在心里,在任上不求私利,被稱為識大體的轉運使。
王旦身為宰相,賓客滿堂,無敢以私情。他所推薦的人,當時都不知是誰所舉薦。直到王旦逝世后,吏官修《真宗實錄》看到很多奏章,才知道朝士多為王旦所舉薦。
王旦后來體弱多病,多次請求辭去相位,真宗問他誰可接替他的職位。王旦說:“以我的愚見,沒有人比寇準合適。”真宗說:“寇準性情剛烈偏執,你再想想還有比他更合適的人嗎?”王旦說:“別人我就不知道了。”最后,真宗還是讓寇準接替了王旦。
景德二年(1005年)遷上書左丞,次年(1006年)拜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國史,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相。當年王佑手植三槐,預言其子孫必有位至三公者,現在這個預言終于應驗在其子王旦身上。
拜相后,他曾拒絕契丹西夏求錢粟之請。同年六月庚寅。以殿中丞王旭同判吏部南朝,王旭為王旦之弟也,自旦為政,旭避嫌不復厘事,至是虞部員外郎王矩,言旭前宰候氏廉白有政績,帝謂王旦曰:旭之斡敏,朕亦素知旦屢有言其才,堪任京府僚佐者。旦以避嫌懇辭,帝曰:“朝廷用才,不可以卿故使之論滯。”帝欲授三司判官:旦又固讓,故有是命。后數日,旭引對選人,帝面賜緋魚,謂旦曰:“朕向不知卿弟猶衣祿也。”
景德四年(1007年)九月已卯,王旦曰:“天下重地,為朝廷屏翰者不過一二十州,若皆得人,則鎮撫有方威惠兼著,小寇不能為患。”帝深然之。王濟為工部郎中,出知杭州。
同年十一月庚晨,殿中侍御史趙湘,上言請封禪,中書以聞,帝拱揖不答。王旦曰:“封禪之禮,曠廢已久,若非圣朝承平,豈能振舉。”帝曰:“朕之不德,安敢輕議。”
帝常怏怏,他日問王欽若曰:河朔生靈,始得休息,吾不忍復驅之死地,欽磕思其次,王欽若曰:“陛下茍不用兵,則當為大功業,庶可以鎮服四海,誇示戍狄也。”帝曰:“何謂大功業”,若曰:“封禪是矣,然封禪得天下瑞乃可”,繼而又曰:“天下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為之者,陛下謂河圖、洛書,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設教耳。”帝久之,乃可,然心憚王旦,曰:“王旦得無不可乎?欽若曰:“臣請以圣意諭旦,宣無不可。”乘間為旦言之,旦黽勉而徒。然帝意猶未決,他日,晚。辛秘閣,惟杜鎬方直宿,帝驟問之曰:“卿博達墳典,所謂河出圖、洛出書,果何事耶?”鎬老儒,不測帝旨。漫應曰:“此圣人的禪道設教耳。”其言偶與欽若同,帝由此意決,逐召王旦飲于內中,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奴共之。”既歸,發現,乃珠也,旦自是不復持異,天書:封禪等事始作。宋真宗的“天書”文云:“趙受命,興于宋,付于睿,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洪范道德經》。
真宗遺官告天地宗廟社會。大赦,改元以大中祥符為年號,改承天門為承天祥符,獨龍圖閣待制孫爽上言道:“天何言哉?豈有書也?”,真宗不答,越數日,宰相王旦等復率文武百官,諸軍將校官吏,藩夷僧道耆壽共二萬三千二百余人,上表請真宗封禪,真宗未決,表至五上,決議封禪,任王旦為大禮使,王欽若……等為經度制置使,后經王欽若多方活動,降天書于泰山……,宰相王旦又率百官拜賀道:“圣德日增、天無不應,臣等不勝慶辛呢。”當時平章事寇準,年未三十,獨不信天書一事。真宗欽然道:“這也仗卿等輔弼的功勞。”
中歷十七日始于泰山封禪,后命王旦為刻玉使,王欽若、丁謂為副使,安旦官名為“玉清昭應官使”,王旦雖然自覺可笑,但帝命難違,也只得隨來隨受罷了,改應天府為南京。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七月庚申,大理評事蘇耆進士及第,蘇耆、易簡子,宰相王旦女婿也。耆先舉進士,及唱弟,格在諸科,知樞密院陳堯叟為帝具言。帝顧問旦,旦欲立對,耆曰:“願且修學”,既出,堯叟謂旦曰:“公一言,則耆及弟矣”。旦笑曰:“上親臨軒試天下士,示至公也。旦為宰相,自薦親屬於免疏之前,士子盈庭,得無失禮。”堯叟愧謝曰:“乃知宰相真自有體。”至是耆獻所文,召試學士院,而有是命。
旦長女婿殿中丞雍丘韓意,亦當獻所為文,帝及欲召試,旦力辭之,意例當守遠郡。帝特召見,改太常博士,知洋州,旦私語其女曰:“韓郎入川,汝弟歸吾家,勿寡也。吾若有求於上,他日,使人指韓郎緣婦翁奏免遠適,則其為損不細矣。”意聞之,喜曰:“公待我厚也。”
天禧元年(1017年)正月丙寅,命宰相王旦為兗州太極觀奉上冊寶使。
五月甲辰,太保,平章事王旦,以疾求退,旦柄用凡十八年,為相一紀,素贏多疾,又憂名位太重不自安,自東魯復命,連章求解,帝優詔褒答,繼以面喻。戊申制援太尉兼侍中,聽五日一赴起居。因入中書,遇軍國重事,不限時日,入預參決。旦聞命愈恐,家居不出,手書,懇請去位,具言:“私門百口,屬疾將編,欲退身以息災咎;今加此峻秩,則是愈增罪孽”,辭意堅苦,又遺其子請向敏中附奏,乃詔止,加封邑,其余優禮悉如前制。
王旦因病免相,任王欽若為相“為了王子明,遲我十年作相。”王旦聞欽若入相,愈加悔憤,病遂加劇,真宗遣使馳問,每日必三四次,有時親自臨問,御手調藥,并薯芋粥為賜。且無甚奏對,只說是負陛下恩。及彌留時,邀楊億入室,托撰遺表。(楊億天性穎悟,于書無所不覺,文思敏捷,不加點改、對客談笑,揮豪無廢,而精密有規裁,尤長典章制度之事,時多取正,喜誨誘后進,賴以成名者甚眾,性耿介,郭尚名節,多周給親友,所得賜物隨盡。)且語億道“我忝為宰輔,抱歉甚多,遺表中止敘我身平遭遇,感謝隆恩,并請皇上親庶政,進賢黜佞,庶可以減焦勞,切不可為子弟求官,徒滋后累。君系我多年好友,所以托辦此事。”億如言撰就,請旦自閱,旦尚竄易數語,并召子弟入囑道:“我家世清白、槐庭舊德,幸勿遺忘!此后,當各持儉素,共保門楣,我自問尚無大過,只天書虛妄,我不能諫阻,徒自滋愧,我死之后,當削發披緇,依僧道倒殮葬,或尚可對我祖考呢!”。臨終,語其子曰:我別無過,惟不諫天書一節,為過莫贖,我死之后,當削發披緇以殮,言己,瞑目而逝,率于九月己酉日。時年六十一歲。諸子欲奉遺命,楊億以為不可,乃止。
前數日,帝駕辛其弟,帝手自和藥并薯芋粥賜之,復賜白金五千兩。旦命家人還獻,作奏畢,自益四句云:“已懼多藏,況無所用,見欲?施,以息咎殃。”及令升至內門。有詔不許還,至門,旦已率。旦性沖譫寡欲,所居甚陋,帝欲為治之,旦以先人舊廬懇辭。每有賜予,見家人列置庭下,輒嘆曰:“生民膏血,安用許多!”。被服質素,家人服飾稍過,郎瞑目不視。有貨玉帶者,子弟以為佳,呈旦,旦命擊之,曰:“還見佳否?”曰:“擊之,安得自見。”旦曰:“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無乃勞乎!及還之。”生平不置田宅,曰:“子孫當自立,何必田宅,徒使爭財為不義耳!”兄子睦,頗好學,嘗獻書求舉進士,旦曰:“我嘗以太盛為懼豈可復與寒士爭進!”至其歿也,子親猶末官。
王旦去世后,家人因王旦有遺囑,擬即尊行,楊億以為不可,乃止,遺表上聞,真宗臨表哀慟,且廢朝三日,舉國致哀,并追增太師,尚書令,魏國公,予謚文正。
為報答王旦對北宋皇朝的卓越功勛,宋真宗在王旦去世后,錄其子、弟、侄、外孫、門客常從,授以官職,多達十數人,及諸子服除,又詔各進一官,修筑三槐堂,總算是生榮死哀,恩寵無比了。三槐王氏賴王旦之福,至此進入最顯赫輝煌的時期。
宋仁宗皇帝乾興初(1022年),又詔讓王旦配享真宗廟廷,并建碑紀念,仁宗皇帝還御筆親題“全德元老之碑”六個篆書大字。王旦葬于河南開封縣新里鄉大邊村。
王旦的子孫后代,也很有出息。王旦娶妻趙氏,封榮國夫人,共生三子:雍、沖、素,也都是北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
在宋代宰相之中,王旦為最優秀者之一。他在位當政長達十余年,執政期間,主張守祖宗之法,保證了政策的連貫性。他有非凡之才,舉凡軍國大事,他都是參與決策者。又知人善任,為相期間,薦引提拔了大批英才。其為人又極具忠義道德,胸懷闊達,有謗不較。當時,樞密使寇準多次在真宗面前批評王旦的過錯,而王旦皆不在意,反而稱贊寇準之才。特別為史學家稱道的是,他因病御相時,競極力向真宗推薦當年與他為難的寇準繼任,后來寇準果然繼任為相,成為宋代著名的大功臣。正是王旦的卓越才德與貢獻,使他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也給家族三槐王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與顯赫。
關注武平王氏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