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叔好,我的弟弟7年前借了縣城里當地一霸的高利貸,父母為還債已經傾家蕩產,而且還了100多萬之后發現,還有沒還完的,后來就不再替他還了。
我是姐姐,普通工薪階層,當時已成家,就把之前父母給的連同自己手里的一共十幾萬給父母作為支持。
弟弟是88年生人,從那之后就離開家,一直在省會城市周邊打工,但始終沒往家里寄一分錢,反而還是會像以前一樣,經常找家里人,甚至找能聯系到的各個親戚借錢。
近兩年,家里跟他基本斷絕了經濟聯系,但是父親心軟,有時候還是會給他一點錢。這幾天,他又到處打電話,想借錢。我始終沒回復,也沒接電話。父親也選擇關機。
我知道,他是成人,應該自己負責。但他每次沒有一句實話,每次借錢,都說得很嚴重,說要死了,或者要被別人打之類的。出去這幾年始終不思悔改,一直在夜總會酒吧之類的地方工作。我想幫他,但有心無力,目前只能避免他影響到我自己的生活。父親因為他的事,在家時都不愿出門見人,這兩年才好些了。
他對于我們一家來說,在心里都是一個沉重的結。我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辦法面對,目前只能選擇回避。多謝!
你好,我很理解你的處境。
你遇到的家庭遭遇雖然屬于少數,但關于“該付出多少比例的自我給親人”其實是個共性問題。
其實你的“自我”內心不想幫弟弟還,之所以矛盾,是出于兩個原因:
1.他是親人,我希望他好;
2.不幫親人可能會在道德上受到指責,無論是被自己還是被他人指責。
從你們的心路歷程和行為表現來看,這兩點帶來的還錢動力已經消磨得差不多了——人是權衡動物,這兩點帶來的動力和你對自己利益的“剝削”其實就放在天平的兩端,當剝削過度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不值當”的想法,“久病床前無孝子”講的是同一個道理。
中國人喜歡把家人之間的關系揉在一起,這是特殊文化的產物——我們的小農經濟持續時間特別長,在小農經濟里,家族抱團是成功的核心,所以面對親人要付出所有,這樣的團體才能更好地存活。
可事實上,你是你,他是他,你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個體,在陌生人合作甚至比家人更多的今天,你應該明白你們之間除了血緣和有共同的一段成長經歷以外,什么都不是,后者你跟同事、同學、要好的朋友之間也有,而前者是一個被人為賦予了情感關系的關系(詳見《認知突圍》書中關于血緣的描述)。
有人說,家人就是要互相體諒,互相幫襯,互相付出所有。
我有個最簡單的問題:你的弟弟在借錢的時候、問你和你父親要錢的時候、決定努不努力工作的時候有沒有當你們是家人?有沒有想過給家人幫助或至少不給家人帶來麻煩?
如果他把你們的需求放在后面,先滿足自己“懶”、“賭”、“玩”之類的需求,同樣是家人,為什么你就必須把他的需求放在你自己的之前?好好想想。
互相體諒說的是互相,沒有互相,這種雞湯就不合邏輯。
你說了,你知道成年人應該為自己負責,但你還是想“幫他負責”對不對?
幫人負責分為兩種情況:
1.幫助他達到更容易為自己負責的狀態;
2.幫助他逃避屬于自己的責任。
前者指的是幫助他建立對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他擴展能力圈,讓他有能力有意愿撐起自己的人生;而你指的幫他負責,通常是后者。
如果是后者,拋開能力不談,你幫得越多,他為自己負責的意愿當然就越少——每次驚險都能平穩過關,這種驚險在他眼里就會變得越來越不險,他就會越來越以自己的其他意愿為先。
幫助親人不是要把命給出去,有一些行為在小說和影視劇里的確很令人心潮澎拜,盡管有些惋惜,卻也擋不住為那些閃光的人性感到震撼。
但如果你足夠理性,你就明白這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你還有其他親人,而你只有一條命。
你給出去任何東西的機會成本就是你無法把東西給到其他親人,所以如果你注定是一個會為了親人不顧一切甚至傾家蕩產的人,那么你對A親人的任何物質付出都是以B親人得不到為代價,你自己權衡一下,你愿意把東西給誰。
我們說的幫助親人,其實是在東西可再生或者部分可再生的前提下進行幫助,例如我有100萬,明年還能掙100萬,這時候親人要100萬救命錢,我給,那是因為我明年還是有同等能力照顧其他親人,否則就得掂量一下。
這個事情你已經在做了,因為天平早已傾斜,現在只是常常過不去自己心里這一關,希望我能幫你去除心魔。
祝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