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塵單蒓今天06:53
眾所周知,整個華夏文明建立在黃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基礎上,在逐漸吸收和融合了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黃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西邊的馬家窯文化等,形成了夏商周之前的中原文化、華夏文明。
那么在歷史的真相中,到底是哪一種文化作為開頭融合的先始,到底是哪一種文化作為主體最終創立夏商周。
歷史框架下的文化融合背景、歷史框架下的華夏文明神話
前面文章提到三皇五帝、堯舜禹,他們的文化傳播,文明征討。可是在石器時代之前的部落文明里,部族活動范圍是不可能橫跨如此之大的地理疆域的。
也就是說神話中的部族之間戰斗,文明碰撞、融合,只能發生在青銅時代前期,也就是整個龍山文明時期。發生在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之中。現在讓我們在整個文化的交融和征討中來歷史,來剝絲抽繭尋找真相。
神話傳說在文化傳播時間節點的定位
炎黃之爭、阪泉之戰
炎帝黃帝的板泉之戰,華夏文明的初創,更多就像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交融。
要知道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仰韶文化中期以廟底溝類型為代表,在廟底溝文化遺址的發掘當中發現了仰韶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的過渡層,被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這很有可能就是炎黃文明融合的歷史時間節點。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時代與黃帝開始統治的公元前3707年重合,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與黃帝時代所發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
所以,以文化更迭來判斷,炎黃神話的板泉之戰,應該是發生在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交融的“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
華夏之爭、涿鹿之戰
黃帝為主的部族服九黎蚩尤的逐鹿之戰,更多就像炎黃統一之后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征服大汶口文化。
要知道大汶口文化顯示出它與中原仰韶文化有顯著差別,并且大汶口是最早的青銅文明起源的地方,最早使用青銅器具的文化群體。這與神話逐鹿之戰中,炎黃二帝戰蚩尤,蚩尤頭生雙角,那雙角應該就是青銅器具,青銅護甲。所以在神話當中,才把有顯著差別的“九黎蚩尤部族”形同得如此夸張。
所以,以文化更迭來判斷,華夏之爭的逐鹿之戰,應該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征服大汶口文化的這一時期。
炎黃征東夷、堯舜禹伐三苗
傳說黃帝部族侵入東夷地區:“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黃帝勝利”。更多就像炎黃統一之后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征服大汶口文化。
堯舜禹(初夏)討伐三苗之戰,在傳說中就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向豫、陜、晉三省拓張的一個過程,這是仰韶文化最繁盛的時代,不僅文化中心東擴,而且迅速地向四面八方發展,最終形成龍山文化,最終形成“夏朝”。
三苗所指的文化時期就是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是在屈家嶺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時間段相當于中原龍山文化的晚期階段至夏代統治的前期,曾一度稱為“青龍泉三期文化”,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更具這種文化的代表性,故考古界統稱之為石家河文化。
所以,以文化更迭來判斷,夏朝的建立之初,應該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征服石家河文化的這一時期。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看出,在仰韶文化(7000年至5000年前)的傳播之始,到龍山文化最終形成,在到“夏”(4000年前)的建立,其中有2000年左右的時間間隔。而我們所熟知的神話傳說,正是在這段時期之內形成的各種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被后人或者后來朝代神話之后編撰出的各種故事。
所以我們在文明傳播,文化交融的大歷史框架下,帶入神話故事背景,綜合分析,就可以發現,三皇五帝,堯舜禹,他們是在一個歷史區間當中。甚至可以說,三皇就是五帝,五帝就是三皇。
因為不同文化的記載,不同部族的傳承,所以才將同樣的事和人給分離了,將同一時期的相應事件,人物,分割到了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了不同的神話故事。
文化的相互更迭融合,最終是哪一種文化為主,創立夏朝?
在分析文化傳承的真正歷史史前,我們需要在來看一看神話傳說。
“炎黃“:
首先我們來看炎黃融合的故事,炎帝部與黃帝部融合,形成基礎的華夏雛形,形成“廟底溝二期文化”。也就是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交融。
“堯舜禹”:
而堯舜的禪讓,我們在《竹書紀年》中也知道了,那其實是“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也就是說,舜控制了堯,控制了堯的部落聯盟,兩個部落聯盟才融合,兩種文化才融合。
如果以文化進程來統一所有神話故事,那么這就是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交融時期。
所以說炎黃二帝的融合,就是堯舜部落聯盟的融合,他們就是同一個歷史事件。
“炎黃“:
我們在來看炎黃二帝戰蚩尤,前書以說,那是兩種相差非常大的文化的融合或者征服,也就是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征服大汶口文化。
“堯舜禹”:
舜禹的禪讓,我們在《韓非子》中也知道了:“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那其實是禹逼迫舜讓位,或者是禹通過戰爭奪得了王位。
最重要的是在神話傳說中就有大禹治水之說,而大汶口文化就在黃河下游平原地帶,水患頻發的地方。大禹、大汶口,表明他們同一個出處。也就是說,其實是大禹代表的大汶口文化征服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
三皇就是五帝、五帝就是三皇,蚩尤就是大禹,大禹就是蚩尤
經過這樣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在文化更迭為主體的流程梳理當中,三皇就是五帝,五帝就是三皇,他們是同樣的歷史事件,同樣的歷史人物。
在很多的史書中都記載了大禹創立夏朝,這也成為大眾公認的歷史。而大禹就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而大汶口是最早掌握,并使用青銅器具的文化,而夏朝是青銅時代的開端王朝。
而大禹建立夏朝,代表了大禹的大汶口文化最終征服炎黃(堯舜)建立的“廟底溝二期文化”。也就可以說,大禹就是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就是蚩尤在傳說中的九黎部落。所以大禹就是蚩尤,蚩尤就是大禹,他們或者說他就是夏朝的建立者。
龍圖騰的由來
“蝴蝶媽媽”是苗族的始祖。因為“蝴蝶媽媽”生下十二個蛋,十二個蛋又解化出遠祖姜央,以及雷公、龍、虎、蛇、象、牛等12個兄弟。可見,龍是蚩尤先祖的兄弟,因此,龍崇拜可謂是苗族祖先崇拜的衍生。
“堯舜禹伐三苗”和“禹逼舜”形成了沖突。要是大禹來自大汶口文化或者是馬家窯文化(三苗),那么就不是堯舜禹伐三苗,而是堯舜伐三苗。而禹代表大汶口或者是馬家窯反擊,最終成功的一個故事。
因為要是炎黃(堯舜)成功了,就不可能會用戰敗者的圖騰,只有大禹成功了,才會將自己部族的圖騰宣揚使用。
綜上所訴可以看出,在青銅時代之前,有這么兩種可能:
第一、炎黃或堯舜融合之后出現了炎黃子孫,卻被蚩尤或大禹給滅國了,蚩尤或大禹帶領黎明(九黎)百姓,為華夏帶來了青銅技術,建立了夏。
第二、炎黃打敗了蚩尤,出現了“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炎黃子孫。然而三苗的大禹帶領著黎明(九黎)百姓滅掉了堯舜,所以就有了龍圖騰的華夏。
千頭萬緒的史料文案,早已將神話的歷史真相淹沒在后世的傳承之中。但是,這里面還有一種可信的訴說,所以我們可能不是炎黃子孫,而是黎明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