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禹王碑”的由來
公元前約5500多年發生在中原的大洪荒,到了堯帝時期海水再次反彈,倒灌內陸,泛濫成災,百姓愁苦不堪。堯帝的執政官虞舜巡視天下,改用大禹主持治水之事。大禹治水成功后,接任堯帝帝位的舜帝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把一塊名稱“理水”的黑色玉圭賜給大禹,以表彰他治水的功績。不久,又封大禹為夏伯,以夏地為其封國。舜帝在位33年時,任命大禹為執政官代替自己執政。17年后,舜帝在南巡中逝世,大禹為其治喪三年后,避居在夏地陽城?,將帝位讓給帝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仍朝見大禹。在諸侯們的擁戴下,大禹正式即天子位,卻謙遜地堅持“稱王不稱帝”。他以陽城?為都,國號為“夏”。
禹治水時,河水中浮出了神龜,背負文字,有數一至九,后人稱之為“河圖洛書”。大禹用它制成了以“五行”居首,治理國家必須遵循的九類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疇”。“河出圖”、“洛出書”是太平時期到來的祥瑞之兆。開封自古就是“龍馬負圖”、“神龜負圖”歷史文化的發生地。陳留東北的河圖村和市內北大寺包公石刻“龍馬負圖處”,就是“河圖洛書”曾經出現在開封的明證。
禹王在位15年后逝世,葬在距離王都一帶的會稽?山。會稽?山在大禹治水時與九尾狐氏女嬌?在涂(菟、兔,或蜍)山?桑社野合之地,也就是古代開封陳留“灉水”的空桑一帶。據先秦時期的《山海經》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可見,“會稽?山”在大荒之中的“青丘之山”一帶,而大荒之地就是被洪水淹沒的中原地區。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氏)與白兔(氏)、蟾蜍(氏)、三足烏(氏)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祺。“禎祺”就是吉祥的意思。因此,大禹治水時和女嬌?所居之城,大多被稱為“祺”城,或“丌”、“期”、“萁”、“杞”、“啟”等同音字名。說明“九尾狐”氏與同居于昆侖丘,即“青丘之山”地區的西王母,都是不同時期女系氏族的首領。據漢代司馬遷《史記》記載:“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東漢班固《白虎通》也記載:“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九者,子孫繁息也;于尾者,后當盛也”。說明“九尾狐”出現也是一個吉祥之兆。后人為了懷念夏禹治水的功德,便在中原夏禹“涂山”、“會稽?山”的“祺”城建廟祭祀,并撰刻了“禹王碑”紀念大禹。由此,“禹王碑”產生在大荒之地的中原一帶。
“禹王碑”隱現之謎 北宋元豐二年(1079)之前,無數人訪遍湖南長沙衡山,誰也沒有見到“禹王碑”存在的實物依據。唐代散文家韓愈、文學家劉禹錫?均曾登上衡山,都因未見到禹碑的蹤跡而大發感慨和深表惋惜。韓愈賦詩發牢騷說:“岣嶁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樸奇。蝌蚪拳身薤葉披,鸞飄鳳泊?拿蛟螭。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我來咨嗟涕漣湎,千搜萬索何處有?” 北宋淳化年間(990年—994年)出版的《淳化秘閣法帖》中,雖然有“夏禹書”的存在,同樣沒有“禹王碑”,即“岣嶁碑”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1067—1085),著名金石家歐陽修和趙明誠曾遍搜天下著名碑刻,也不見有“禹王碑””的記載。 這說明,“禹王碑”當時還沒在衡山出現,也未被世人認可。 直到北宋元豐二年(1079)之后,才有居住在北宋開封的朝奉郎(文散官名)劉跂將“禹王碑”刻石在岣嶁山上的記載。據明代書法理論家豐坊《書訣 宋石刻》記載:劉跂“官終朝奉郎。臨夏大帝玉冊文變大,刻石在岣嶁山。”自此之后,衡山才開始出現“禹王碑”的實物。 此后,南宋?四川人何致、明代?長沙太守潘鎰等人找到“禹王碑”“刻石”,以拓本的形式傳播全國,進而名聞于世。云南?大理?、四川?北川?、江蘇?南京?棲霞山?、河南?禹州?、陜西西安?碑林、浙江紹興?、湖北武漢?均有“禹王碑”的翻刻。
據湖南方面史料記載:“禹王碑”碑文記述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是中國最古老的碑刻,與黃帝陵、炎帝陵同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曾被稱為南岳衡山的“鎮山之寶”。可是,大禹治水到底在哪里呢?
二、“禹王碑”記述了大禹在開封一帶治水的歷史 明代,黃河南遷,開封歷遭河水災。為懷念治水功績卓著的禹王,開封人根據他在“吹臺”附近居住和治水的歷史傳說,于1523年,即正德嘉靖二年,在臺上建了神龜形狀的高臺,還在高臺上修筑禹王廟和大殿,鑄造了高八尺的大禹銅像,企望大禹的神靈佑護開封免受黃河水害。神龜形狀的“禹王臺”建筑,取自于古代開封“神龜負圖”于禹王之說。“禹王臺”之名也由此得以傳承。 神龜形狀的“禹王臺”上也有一通“禹王碑”,即《岣嶁碑》,和南岳衡山“鎮山之寶”文字內容一樣,共七十七字。 自明代起,不少學者都曾對“禹王碑”碑文進行解釋,內容略有不同。近年河北唐山現代考古學者馬賀山先生所作的釋文是: 承帝冢然,翼輔雝衛。災洚矢發,沮恒往行,三河飛涌。北過冀而奠,姒若忘鳥。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廬弗長,往求永定。華岳泰衡。崇楚事裒,勞余神禋,鬯曼吉徙。南瀆衍昌。衣則食備,萬邦皆寧,疆無漾漭。釋文的內容大致為:
受帝命冢宰答應,輔助舜帝治理灉水衛水。水災降臨,誓師出發。在沮水恒水之間奔忙。三河洪水泛濫,北過冀州而祭奠祖先神靈,姒忙于浚水忘記南部故鄉的鳥地。治水在外常宿高山庭院,用酒祭祀天地,祈望河水暢通不在外溢,水到房前不要再漲了,希望洪水平定。從華山?到恒山?再到泰山?、衡山,非常推崇有才智的人疏導河流,從此洪災減少。平時治水之余以煙祭祀神靈,用芬芳的美酒以享神,神靈昭示;遷徙大吉。南方的溝渠已經順暢,草木興盛,豐衣足食,萬邦安寧,國之疆土再也不見洪水泛濫。
為便于理解馬賀山先生“禹王碑”釋文的有關內容,現對其中一些名詞解釋如下:
“冢宰”:是指舜帝的太宰,即執政官大禹,后來被授予總領百官, 輔佐舜帝執政的權力。
“灉水”:是流經開封的汳(汴)水。此水自開封向東流經河南虞城的一段被稱作“灉水”,是汳(汴)水的下游地區。據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記載:“河灉水,在宋。”“宋”即開封東部的宋國,今商丘一帶。又據中國古代最早的詞典?《爾雅》記載:“灉反入。又水自河出為灉”。就是說流經開封的汳(汴)水,從上游的黃河流出以后稱“灉水”。再據戰國時期魏國《尚書 夏書 禹貢》記載:“灉沮會同。又或作澭,亦通作雍”。其中“雍”,即開封杞縣,古稱“雍丘”。灉水,即“雍水”,經“雍丘”北東流到“宋”,即商丘。 “沮”:為《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的“沮”水。據山東《姓出炎帝之孫墨家巨子后裔》對“巨”氏家譜解釋:“封鉅曾被封于一個叫做'豐沮’的地方,所以起名為封鉅。封鉅的后代中以祖名字為氏的分別姓'封’和'鉅’,后鉅氏去金字旁,簡化成了'巨’”。“封鉅”,即封父國之地,在開封北部的封丘西南。“灉沮會同”之地在開封西北和封丘西南汳(汴)水和沮水相匯處,也稱“(長)翟渠”,或稱“白溝”。 “衛水”:主要指流經衛國故地武涉、新鄉、浚縣及其東北部一線的衛河?。 “恒水”:發源地在四岳之一的河北恒山,上古時期“恒水”地跨黃河?,轄區分屬冀、兗二州。因避諱漢文帝劉恒名諱曾改名“常山”。 “沮水恒水之間”:是指流經河南開封、杞縣“灉沮”水以北和河北恒水之南地帶。 “三河”:大致是指“灉水”、“衛水”和“恒水”。當時尚無黃河之名。 “飛涌”:指三河水勢洶涌澎拜。 “冀州”:在開封西北方,治所在今河南沁陽一帶。 “姒”:大禹的姓氏,泛指大禹。 “浚水”:即疏通堵塞的河水,也指開封北部的浚水。 “鳥地”:夏商時期,居住開封一帶的氏族有著濃厚的鳥崇拜?觀念,如漢代《史記 殷本記》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娥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卯,簡狄耿取吞之,因孕生契……。”據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開封“浚儀青邱亦曰玄池,女簡狄浴于青邱之水,有玄鳥遺卵吞之,生契,即此水也。”契長大成人后,幫助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地,賜姓子。在夏、商氏族心目中,玄鳥,即鳳鳥、太陽鳥、鷙鳥等就是他們先祖氏族的圖騰,而開封的“玄鳥遺卵”之地,就是卵生鳥族人的祖地和故鄉。 “從華山到恒山再到泰山衡山”:上古時期不大可能有現在的華、恒、泰、衡“四岳”之地,充其量不過包含有嵩、泰、恒山之內。原釋文中的“華岳泰衡”很可能就是《山海經》里的山岳,也可能都在中原一帶,如鄭州東南部的華陽山、開封西北部的岳臺等。 從以上分析來看,大禹治水的大致范圍南到豫皖的淮水、北到河北的恒水、西到河南沁陽的冀州、東到山東的巨野,基本以中原開封卵生鳥族的祖地為中心。大禹在治水中,汲取了前人的教訓,變堵塞為疏導,體現出他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非凡勇氣和聰明才智。大禹治水的精神和業績,使他贏得了天下民心,為之后繼承舜帝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三、“禹王碑”首現地開封是夏都陽城 開封禹王臺,也稱繁(婆)臺,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稱夏王”、“乘夏車”的魏國惠王接待和宴請各國諸侯的“范臺”,或稱“范宮”,又是春秋時期著名音樂家師曠到開封,跟著善于演奏《九韶》的舜帝后裔學習吹奏樂曲的“吹臺”。 禹王臺是大禹的故鄉—鳥人之地 中原開封一帶,上古時期是炎帝、倉頡帝、黃帝,直到帝嚳、堯帝、舜帝帝都或居住地,也是東夷人的一支——長翟(狄)人的祖地。其中帝舜,也稱“帝浚”,或“帝俊”,其原因:一是帝舜出生在開封北部的浚水,古人以地為名,稱其為“浚”。所以,古代“浚”與“舜”相通;二是舜帝將鳳凰一類的鸞鳥,即俊鳥作為自己氏族的圖騰,所以“舜”與“俊”也相通。帝舜的帝都在開封西北部浚水之濱的黑池一帶。 長翟(狄)氏為東夷人,是舜帝的后裔。東夷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崇日崇鳥”,即以太陽鳥為圖騰,以太陽神為祖先神。太陽鳥被后人稱為“鳳凰”,即“鸞鳥”、“風(后)鳥”,或稱“逢(封、蜂)鳥”等。無論怎么稱唿,都與開封一帶的“浚”水、“逢”澤、啟“封”、“陽”城等地名密不可分。 所以,帝舜的后裔長翟(狄)人,甚至東夷人的故鄉也在中原開封,都是以太陽鳥為圖騰的鸞鳥氏族人。《水滸》中李逵之所以要“殺去東京(開封),奪了鳥位”,就與東夷人文歷史有關。 開封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地區 開封有很多大禹治水留下的遺跡。據東漢時期《水經 河水》記載:河水“又東過滎陽縣北,蒗蕩渠出焉。”北魏酈道元注釋說:“大禹塞滎澤,開之以通淮、泗,即《經》所謂蒗蕩渠也”。開封一帶的先民最先使用了火、最早馴化了狼或狗為家犬,世人稱其為“狄(翟)”人,也稱“天狼氏”,或“狼蕩(湯)氏”。大禹在開封治水修建狼蕩渠,就因狼湯氏,即狄人居住地而得名,至今開封西北部仍有狼城崗的地名存在。開封的“蒗蕩渠”,也稱“鴻溝”、“汳(汴)水”,是大禹早先治水的地方。 開封杞縣古稱“雍丘”,是《禹王碑》中所敘述的“灉水”流經之地。據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肥陽城,縣東北二十里,按(三國魏文帝時期)《城冢記》云:'禹治洪水時,在肥之陽所筑’。”其中的“縣”為雍丘,在今杞縣東北古浪蕩水南岸。 《太平寰宇記》還有不少類似的記載。如:杞縣雍丘有“祺城,在縣西北一十八里。按《陳留王襲封雍丘王表》云:'禹祠原在此城,漢光武迎其神,移在雍丘城內。......《爾雅》曰:'祺者,吉祥名’。”又如:開封北部的封丘有“期城,在縣西南七里。按《城冢記》云:期城者,夏禹理水時所筑”。“期城”在東夷鳥人長翟(狄)氏居住地——長丘,也是《禹王碑》中敘述“沮水”的所在地。再如:開封蘭考有“簸萁城,在(古考城)縣北四十六里。按《城冢記》:禹治水時所筑。”簸萁城大致在今蘭考東北方向。這里歷史上河水頻繁泛濫,是大禹治水的一個重要地段。 開封周邊關于大禹治水的記載還有很多,充分說明這里處于上古時期《禹王碑》所敘述的“三河”地區,是舜、禹帝王都的畿地,自然也是治水的重點區域。大禹治水的成功,直接給上古時期的開封人民帶來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開封人民愛戴大禹,不僅有很多贊揚大禹治水的歷史傳說,而且還修建了多處祭祀之地緬懷他的功德。開封禹王臺、杞縣禹祠就是其中的重要證據。 大禹居住的陽城在今開封南郊 舜帝出生于開封北部的浚水,是開封俊鳥氏族領袖,他和妃子娥皇、女英,或稱羲和、常儀在開封的舜帝帝都九成臺成親。據先秦古籍《山海經 大荒南經》記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即十個太陽鳥部落,其中包括長翟(狄)人。羲和、常儀是古代掌管天文歷法的部落,她們出自對歷象觀測具有較長歷史和豐富知識的母系氏族,也稱“西王母”氏族,早期曾經是黃帝政權的官。據東漢天文學家劉洪《律歷志》記載:“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所謂“占日”、“占月”,是指觀測太陽、月亮,計算日歷和月歷,確定季節,安排歷法。直到了舜帝時期,羲和、常儀所在的母系氏族仍與舜帝氏族保持著通婚關系。 舜帝去世后,下葬在封丘東部黃陵岡鳴條蒼梧山一帶。這里距離舜帝帝都九成臺(即黑池)和夏都陽城(禹王臺)均約30余公里;距夏代七世王杼的王都老丘,即開封縣杜良鄉國都里約10公里。大禹作為帝舜執政官,其封地和居住地必然不會距離帝都九成臺太遠。否則,無法行使執政管理職能。 據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記載:“禹都陽城。”趙國史書《世本·居篇》也記載:“禹都陽城,在大梁之南。”據明代《如夢錄》記載,開封“西門內大街,有大爪兒隅頭、小爪兒隅頭”。“爪兒隅頭”,也稱“隅頭山”,或稱“隅山”、“嵎山”,是大禹后裔居住之地。陽城位于“隅山”的東南方向,彼此相距約5公里。陽城的南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逢澤,也稱“逢忌”、“逢池”、“蓬池”、“服澤”、“百尺陂”等,是大洪荒時期海水退潮后,在中原地區遺留下的幾個大澤之一。 陽城地處大梁隅(嵎)山東南、逢(服)澤之北,按照“山南水北為陽,是上等風水”的古代習俗觀念,大禹稱王之后,便在這里建立了第一個王都。所以,開封后人一直將其稱之為“禹王臺”,以表達對這位先祖的愛戴和敬重。總之,開封是“禹王碑”所記載的大禹治水之地,也是夏禹所都之陽城所在之地。夏商開封建都與方國
沙 爽
開封歷史悠久,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位于黃淮大平原中東部,北臨黃河,境內為一片廣袤無限的大平原。自古以來,這里就物產豐富,交通發達,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評價開封說:“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開封四通五觀之郊利于戰·····資大梁(開封)之沃饒,表里河山,提封萬井。”開封地處中原,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時期,夏人就在開封陳留附近的老丘建都。到了商代,開封境內不僅諸侯方圓林立,爭霸一方,且有“夷”族在開封建立屬國。春秋以降,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以及金朝又有七個朝代在開封建都,故后人贊譽開封“夷門自古帝王州”。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其統治區域,主要處在河南中西部的河洛地區和山西南部一帶。據司馬遷《史記》中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表明了夏朝的政治中心是在中原地區,自開封從東向西的黃河、濟水、伊河、洛河一帶地區。《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禹避商均遷都何處,古今史家說法不一。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尚有四種不同說法:一為開封陳留浚儀說;二為山西晉城說;三為山西翼城說;四為河南登封郜城說。以上四種觀點較有說服力的開封陳留浚儀說為不少學者所認可。因為此說不僅可見于文獻的《帝王世紀》所記載的“禹避商均浚儀”。而且,夏帝的第七世季杼,將國都遷到了開封陳留附近的老丘。古本《竹書紀年》載:“帝寧居原,自遷于老丘”。帝寧史稱杼,是帝少康之子,為夏王朝第七代君主。帝寧在位期間曾東征王壽國(亦稱三壽國),在位17年,把夏王朝的疆域擴展至東海之濱。以后夏王朝在老丘歷經槐、芒、泄、不降、扃諸帝,至夏朝十三世王胤甲(廑)即位,再遷都于西河(今安陽東南)。夏王朝此次在老丘建都187年(一說214年),因此老丘作為夏王朝鼎盛時期的都城,而彪炳史冊。 夏朝末年,夏桀無道,湯敗夏桀于鳴條(今開封東北封丘境內),湯遂滅夏,夏桀逃南巢氏,夏朝滅亡。 湯滅夏桀建立商朝,歷史上稱殷商。商族早在建國以前就是一個多次遷徙的民族。自契至湯先后八遷。張衡《西京賦》中載:“殷人屢遷,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前八”是指商朝建立前自契至湯八次遷其政治中心。“后五”是指商朝建立后又五次遷都。商朝建立初期,湯始居亳(一說建都于西亳)。其后五次遷都為,仲丁遷囂,河亶甲遷相,祖乙遷邢,南庚遷奄,盤庚遷殷。盤庚遷殷后,至紂王滅國273年,“夏不徙都”。據此可知,商朝建立之后,先后以亳,囂(隞),相、邢、奄、殷為都。 商初湯以亳為都,歷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計12帝都亳。早在商湯主政時,湯就舉開封人伊尹為國政。伊尹、名摯,夏末商初人,生于空粲(今杞縣空桑)。據史載,伊尹夏朝末年為有莘氏之家奴,曾做庖人,因為陪嫁之臣隨有莘女到商湯之處。伊尹聰明多謀,湯三以聘之,始徙就湯。湯伐桀,滅夏,遂主天下,伊尹之功為多,湯尊之為阿衡。伊尹助湯滅夏,又助湯完善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會穩定,經濟強盛,從而名揚天下。商帝仲壬即位后,以伊尹為“卿士”執掌朝政,以朝諸侯。仲壬死后,太甲即位。太甲暴虐、亂德、不遵湯法,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攝政當國以朝諸侯,放太甲于桐宮。太甲居桐宮七年,悔過自責反善,伊尹乃迎帝太甲而復授之政。伊尹一生輔政商朝五代帝王,后人尊之為中國歷史上的賢相,奉祀為“商元圣”。 關于伊尹之死,史書上尚有不同之說,《史記·殷本紀》中載:“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帝王世紀》中載:“伊尹····年百歲卒,大霧三日,沃丁以天子之禮葬之。”古本《竹書紀年》中記載:“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后人為紀念伊尹,在其家鄉建伊尹廟,今杞縣西空桑村仍存有宋真宗題伊尹廟古碑。 據歷史記載,商都居亳最后主政的是中宗太戊。《史記·殷本紀》載:“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故稱中宗。”中宗太戊為帝雍己之弟,其父太庚(又名小庚)為帝沃丁之弟。《史記·殷本紀》載:“沃丁崩,弟太庚立。”另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仲丁即位,元年自亳遷于囂。”仲丁為太戊之子,太庚之孫。中宗崩,仲丁即位,當年把商之都城,從亳遷到囂。《帝王世紀》中所載“仲丁徙囂或曰敖”,皆言商都自亳遷囂之事。 囂(或作隞、敖),商周子姓國。《路史·國名紀》中載:“囂(敖)仲丁居敖也,在陳留浚儀。”浚儀即今之開封市區西北。仲丁遷囂后曾東征藍夷(東夷的一支),藍夷居地在今山東滕州東南。仲丁死后,弟外壬即位,仍以囂為都。《史記·殷本紀》記載:“帝仲丁崩,帝外壬立,是為帝外壬。”古本《竹書紀年》載“外壬居囂”,均可為證。 1983年在確山縣竹溝發掘一春秋早期道國貴族墓,墓內出土一帶有鑄有銘文的匜。銘文曰:“囂伯口夷,自作旅也,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囂在歷史上雖名不見經傳,出土文物足以證明“囂”為春秋時期一個“伯”級小國。 外壬死后,河亶甲即位,再次將國都從囂遷都于相(今河南內黃縣境)。此后,囂不再成為商的國都。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成湯受命,其存者三千余國。”表明自夏至商諸侯方國呈遞減之勢。《孟子·萬章》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以諸侯曰附庸。”夏商時期許多諸侯方國都建都于中原。《太平御覽》載:“王者受命創始,立都建國必居中土。”開封地處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帝王建國立都之地。據文獻與考古發現,夏商時期諸侯方國有逢、夷、聃、東莘、杞、戴、錫、戈、玉暢、彌作、頃丘、喦等。 逢:夏商姜姓國,唐虞之世逢人就在開封附近建造方國。開封古代東南的蓬澤即與逢國有關。商代晚期,逢人遷至山東臨淄、蓬萊,其后融合為蓬萊之族,其地在今山東蓬萊境內。 夷:商王朝屬國,地域至今開封市區東北域,夷人常供商王朝驅使,受商王之命辦理王事。開封舊有夷山,夷山即為古時商代夷人所居之地。 聃:(音南)或作冉,晚商西周姬姓國,聃的地域在今開封市區至開封縣一帶。春秋早期聃與鄭國為鄰。羅泌《路史》載“河南開封有聃亭”,即為古聃國之地。聃之亡國因于鄭姬,春秋初年為鄭所滅。 東莘:商代娰姓國,地域在今開封陳留附近。莘是夏商時期之強國,商湯曾娶有莘氏之女為妃。《元和郡縣志》載:“故莘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今陳留東北18公里杜良鄉國都里村即為古之莘城。 杞:商周娰姓國,杞為夏人之后裔,商湯滅夏桀后,把夏人一支封于杞。商代末年,杞國滅亡。周武王伐紂滅商,封禹之后裔東樓公于杞,使之重新復國。古代雍丘為杞之都城,位于今杞縣城關一帶。公元前739年杞國東遷,后居山東淳于,公元前445年為楚所滅。 戴:西周姬姓國。《元和郡縣志》卷十一載:“考城縣古戴國也····后屬宋,楚滅宋,改名曰谷。”舊考城縣在今蘭考縣東北,戴國地望在今蘭考、民權、杞縣三地交匯地區。公元前713年,戴國被鄭國所滅。 錫:商周御姓國。商周錫國在今杞縣、通許、陳留鎮三角地帶。春秋初年鄭國滅錫,部分錫人遷至湖北鄖西一帶,仍稱錫國。 戈:亦稱戈方,夏商娰姓國。據考戈在今開封杞縣南至太康縣境,其北境在杞縣境內。 玉暢:或曰玉帳,古玉暢在今杞縣東北30里。 彌作、頃丘、喦:皆在今杞縣、通許、陳留鎮三角地區。 綜上所述,開封地處黃淮流域的河洛文化中心地區,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夏商時期諸侯方國林立。夏王杼遷都老丘,正如古人所述的“大梁之沃饒,盡在中原”。夏商時期,開封在中國歷史上不僅占據有重要地位,而且為后世在開封立國定都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古本《竹書紀年》譯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中原古國歷史與文化》·大象出版社,1998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清·《杞縣志》 清·《考城縣志》 清·《陳留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