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一、四字詞解釋 伶伶俐俐:形容非常靈活 專心致志: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無緣無故:沒有一點原因。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從從容容:非常鎮定,不慌不忙的樣子。文中用來形容種樹人對樹苗的生長了解非常清楚,對樹苗的枯萎一點兒也不驚訝和慌張。 勃勃生機:精力旺盛,充滿活力。 語重心長:言辭誠懇,情意深長。文中用來形容種樹人的說話,表現出對人的真誠懇切和情意深長。 不失風度:不喪失美好的舉止姿態。 座無虛席:虛:空。席:座位。座位沒有空著的。多形容觀眾、聽眾或出席、參加的人很多。 意想不到:意:意料,猜想。意識里猜想不到,沒有料到,在意料之外。 驚心動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文中指頂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動,留下深刻感受。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發窘或發急。 養尊處優:指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文中形容中指處在眾手指簇擁呵護下的優裕環境。 二、多音字組詞 為—wéi( 惟弈秋之為聽) wèi(為是其智弗若與) 將—jiāng(將至) jiàng(將領) 繳—zhuó(援弓繳) jiǎo(繳費) 藏—cáng(躲藏) zàng (西藏) 與—yú(為是其智弗若與) yǔ(與其) 分—fēn(分數) fèn(水分) 空—kōng(空虛) kòng (空閑) 和—hé(和氣) hè(附和) huó (和面) huò(和藥) 重—zhòng(語重心長) chóng (重新) 薄—báo(薄餅) bó(薄霧) bò(薄荷) 喝—hē(喝水) hè(喝彩) 斗—dòu(辯斗) dǒu(北斗星) 曲—qǔ(歌曲) qū(彎曲) 中—zhōng(日中) zhòng(中獎) 三、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弈(對弈 ) 俱(一應俱全) 援(支援) 盂( 盤盂) 惟(惟妙惟肖) 辯(爭辯 ) 熟(熟人 ) 奕(神采奕奕) 懼(恐懼) 緩(緩慢) 孟(孟子) 維(維持 ) 辨(分辨 ) 孰(孰能無過) 姑( 姑娘) 輕(輕巧) 挪(挪移 )秧(插秧 )鍛(鍛煉 ) 珠(珍珠) 萎(枯萎) 枯(干枯) 徑(田徑 ) 娜(婀娜 )殃(遭殃 緞(錦緞 ) 株(一株花) 倭(倭寇) 翻(翻滾) 碗(飯碗 ) 瑩(晶瑩 ) 俊(俊俏) 騎(騎車) 桿(筆桿 ) 憤(氣憤 ) 番(番茄) 婉(委婉 ) 縈(縈繞 ) 梭(梭子) 倚(倚靠) 竿(竹竿 )噴(噴香) 四、近義詞 聰明—聰慧 挪移—移動 遮挽—遮攔 轉眼間—霎時間 赤裸裸—光禿禿 鎮定—鎮靜 依賴—依靠 考驗—考核 勃勃生機—生機盎然 舒展—伸展 哲理—道理 舒服—舒坦 試探—嘗試 機敏—靈敏 差異—差別 五、反義詞 聰明—愚笨 匆匆—緩緩 從從容容—心急如焚 懶—勤 枯萎—旺盛 慌亂—鎮定 緊張—放松 急忙—緩慢 柔軟—僵硬 責怪—鼓勵 簡單—復雜 危險—安全 團結—分裂 永遠—暫時 六、課文重點段含義、寫作手法 《學弈》 弈:下棋。通國:全國。誨:教導。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援:拉。繳:古時指代有絲繩的箭。俱:一起。弗:不。 《兩小兒辯日》辯斗:辯論。以:認為。去:離。及:到。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湯:熱水。決:判斷。孰:誰。汝:你。 (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3)孰為汝多知乎? 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匆匆》 (1)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運用設問的方法,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2)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作者運用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 (3)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4)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 《桃花心木》 樹的生長“不確定”指老天下雨,種樹人澆水沒規律。人生活的“不確定”指生活中不可預知的坎坷、曲折、磨難。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長成百年大樹,顯示出勃勃生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 表達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所作為的人。 六、課文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或手法,結構 《學弈》通過弈秋教兩個人下棋的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 《兩小兒辯日》圍繞著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的問題,講了兩個孩子的理由,孔子面對這個問題無法做出科學的判斷。這個故事說明了未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在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揭示了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這一主題思想。 《桃花心木》通過記敘種樹人給桃花心木澆水沒有規律的事,說明了人在艱苦環境中要自立自強,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的道理。 《頂碗少年》作者采用回憶的方式,詳細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說明了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拍挫折、承受壓力、敢于拼搏的贊嘆,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 《手指》詳細描述了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說明五根手指雖各有所長,個有所短,但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從而闡明“團結就是力量”這一人生哲理。 七、知識鏈接、文學常識 1.《學弈》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寫弈秋教兩人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于觀察,敢于提問,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3.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編成《論語》一書。《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4. 《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他的作品還有《綠》、《背影》。 文章緊扣“匆匆”,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課文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開頭、結尾都用了設問句,首尾呼應,突出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強烈情感。 《明日歌》是清代的錢鶴灘所作。詩人以通俗流暢的語言,明白如話的句子勸勉人們要珍惜時間,勿虛度年華,莫荒廢光陰。 珍惜時間詩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關漢卿 5.《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們學過他的《和時間賽跑》。文章借樹的生長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的重要意義。 八、日積月累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說明了人人都有自己不懂的地方。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擂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了;擂兩通鼓,勇氣就衰弱了;擂三通鼓,勇氣就完結了。現用來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說明做事情應一氣呵成的道理。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再甘甜的瓜,瓜蒂都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沒有十全十美的。說明任何事物沒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種樹必須培育它的根,教人以德行則必須教養他的思想。說明了澆樹澆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練習了千支曲子后才能知曉音樂的美妙,觀看了千柄劍后才能識別兵器的好壞。說明了多實踐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成語故事 “邯鄲學步”這個成語講的是戰國時候,燕國的一個青年人到邯鄲學當地人走路,結果學了幾個月,不但沒有學會邯鄲的走法,還把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原來是形容不要盲目學步,現在用來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掉了。 第二單元 一、四字詞解釋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零七八碎:形容又零碎又亂。也指零散而沒有系統的事情或沒有大用的東西。 張燈結彩:掛上燈籠,系上彩綢。形容節日或有喜慶事情的繁華景象。張:陳設。結:結扎。彩:彩綢。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更,變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 開山鼻祖:開山,佛教用語,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創立寺院。鼻祖,比喻創始人。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本課指唐東杰布是藏戲的創始人。 能歌善舞:表面意思:會唱歌和會跳舞.內在:指很擅長唱歌和跳舞,多才多藝。 別無所求:形容除了眼前的要求之外,沒有其他請求。 兩面三刀:比喻陰險狡猾,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隨心所欲:隨,聽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和睦相處: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處。 安然無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病。現泛指事物未遭損害。 蜂擁而至:像一窩蜂似地一擁而來。形容很多人亂哄哄地朝一個地方聚攏。 鋪天蓋地:一下子到處都是。形容來勢很猛。 肅然起敬: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 渺渺回蕩:渺渺,因距離遠而模糊不清。 美不勝收:不勝,不能盡,不能完。形容好的東西太多來不及欣賞。 二、多音字 差:chà(差不多) 更:gēng(更新) chā(差別) gèng(更好) 間:jiān(房間) 傳:chuán(傳奇) jiàn(間隔) zhuàn(傳記) 寧:níng(安寧) 吭: háng(迎風引吭) nìng (寧愿) kēng (吭聲) 載:zǎi (記載) 藏: zàng(西藏) zài(載歌載舞) cáng(躲藏) 三、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詢(詢問) 熬(熬粥) 遨(遨游) 醋(米醋) 餃(餃子) 拌(拌菜) 栗(栗子) 逛(逛街) 旬(初旬) 敖(敖包會) 臘(臘月) 狡(狡猾) 絆(絆倒) 粟(滄海一粟)狂(瘋狂) 待(等待) 賤(貧賤) 蔑(竹篾) 維(維族) 吭(吭聲) 梁(棟梁) 橋(橋洞) 侍(侍衛) 踐(實踐) 篾(蔑視) 唯(唯一) 坑(土坑) 粱(高粱) 僑(僑胞) 四、近義詞 初旬—上旬 準備—預備 恐怕—可能 嫻熟—熟練 的確—確實 演出—表演 雄渾—渾厚 俊俏—俏麗 贊嘆—驚嘆 柔順—溫順 樸實—質樸 偏僻—偏遠 展示—顯示 和睦—和諧 酷熱—炎熱 依然—仍然 風俗—習俗 熱烈—激烈 驚嘆—贊嘆 渾身—全身 寂靜—安靜 韻味—神韻 搖曳—搖晃 綻放—開放 俊朗—俊秀 五、反義詞 熱鬧—安靜 休息—忙碌 嫻熟—生疏 淘氣—聽話 閑—忙 結束—開始 俊俏—丑陋 壓抑—放縱 偏僻—繁華 整齊—雜亂 酷熱—嚴寒 寬大—狹小 簡單—復雜 熱鬧—冷清 黑暗—明亮 熱愛—憎恨 寂靜—熱鬧 單調—豐富 熱情—冷淡 樂觀—悲觀 寬敞—狹窄 樸實—豪華 六、課文重點段含義、寫作手法 《北京的春節》:老舍,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 1.本課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 2.文章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2)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廟會。(3)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3.課文按時間順序,對臘八、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四部分寫得詳細,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課突出的表達方法是以時間為順序,有詳有略。 除夕。抓住總起句“除夕真熱鬧”來體會。 (1)從人們活動的角度來體會。“家家趕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還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足以看出人們差不多全都在慶祝除夕,當然熱鬧了。 (2)從“味、色、音”的角度來體會。“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老舍從香味,到色彩,到聲音,進行了全方位描寫,充分表現了除夕的“熱鬧”,足見老舍先生描寫的細膩。 正月初一。主要通過人們的活動來體會。 (1)與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數鋪戶要到初六才開張。 (2)人們的活動:男人們在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販們在寺廟外邊擺攤,小孩子們則愛逛廟會,還有很多人參加賽馬賽駱駝的比賽呢!總之,每個人都沒閑著,或者走親訪友,或者逛街、比賽,可謂輕松自在。 元宵。主要通過對燈的描寫來體會。 燈的數量多:從“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等詞句就可以感受到。 燈的種類多:從“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燈”可以感受到。 《藏戲》 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這句話在全文謀篇布局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總括藏戲三大特點,用“還是”轉折,介紹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及藏戲的形成。 《客家民居》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說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點綴”一詞用得很妙,說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為下文介紹營壘式的住宅埋下伏筆。 《和田的維吾爾》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這句話與課文第一句話遙相呼應,用一個表示條件關系的句子(縱使……也……),進一步說明和田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點。 七、課文中心思想、寫作特點 《北京的春節》作者用充滿京味的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純潔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藏戲》的作者以生動傳神的語言,具體描寫了有著悠久歷史的藏戲形成過程以及鮮明的特色。表現了藏戲強烈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 《藏戲》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關系結構文章。先用三個排比句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杰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許下宏愿,發誓架橋”“組成了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緊接著詳細介紹藏戲的重要特征。 《各具特色的民居》詳細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展示了我國地方居民的多姿多彩,體現了民居本身所蘊含的民族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和田的維吾爾》的作者生動、形象、感情充沛地對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以及民族風俗加以說明,表達了作者對和田維吾爾人勤勞質樸、豁達樂觀的性格的贊美與歌頌。 八、古詩詩意 《元日》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 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晚唐文學家、散文家。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里面撒落下來,我走到大殿前撿起它們,發現花瓣上邊還有星星點點剛剛凝結起來的露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天上到底發生了什么事。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應該是廣寒宮里的嫦娥撒落下來送給我們的吧! 《清明》唐,杜牧。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向人詢問酒家哪里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 我國還有許多傳統佳節,端午、乞巧節、重陽節等,描寫重陽節的佳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第三單元 一、 四字詞解釋 一擁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時闖進門來。 怒氣沖沖:形容憤怒得氣呼呼的樣子。 千鈞一發: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等于30斤。千鈞一發指千鈞的重量系在一根頭發上,比喻極其危險。 滿臉橫肉:臉上長著帶有兇相的肌肉。形容相貌兇惡。 震天動地:形容聲音巨大響亮,震動了天地。 聚精會神: 集中全部精神。用以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 精兵簡政:縮小機構,精簡人員。 五湖四海:泛指全國各地。聯系上下文,可理解為革命隊伍的人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 重于泰山:像泰山一樣重。比喻意義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國名山;五岳之首。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義,有價值。 二、 多音字組詞 橫:hèng 蠻橫無理 héng滿臉橫肉 削:xuē剝削、 xiāo削鉛筆 興:xìng高興 xīng 興旺 三、 形近字、同義字辨析 1、形近字 難(磨難) 堆(堆砌) 燒(燒烤) 饒(饒恕)性(性別) 牲(牲口) 徹(徹底) 砌(砌墻) 2、同音字 慈(慈愛) 磁(磁場) 勢(勢力) 誓(誓言)扭(扭頭)紐(紐扣) 漫(漫步) 慢(緩慢) 據(據說) 劇(劇烈) 四、 反義詞、近義詞 1、近義詞 慈祥—慈愛 幼稚—稚嫩 含糊—模糊 嚴重—嚴峻 僻靜—偏僻 恐怖—恐懼 宏偉—雄偉 憧憬—向往 注視—凝視 解救—拯救 蒙眬——模糊 瀏覽——翻閱 簡樸——儉樸 寄托—寄予 五、 反義詞 幼稚—老練 含糊—清楚 挺近—撤退 漆黑—明亮 震天動地—無聲無息 采用—舍棄 興旺—衰敗 團結—分裂 蒙眬—清晰 瀏覽—品讀 六、 課文重點段含義、寫作手法 1、《十六年前的回憶》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2、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為什么會這樣?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相反地,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 3、《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文章開篇就點明主題。整段話表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和革命軍隊的根本宗旨,張思德同志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共產黨員努力實踐為人民服務的典范之一。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革命歷史題材的課文,結合學生所知道的事例交流對這段話的理解。 ②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這句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的“資料袋”來理解。張思德同志1933年參加革命,經過長征,負過傷,是一個忠實地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共產黨員。1944年9月5日,他帶領戰士在陜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即將挖成的炭窯突然塌方,他為救戰友而犧牲。張思德同志牢記革命隊伍的宗旨,活著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為人民的利益犧牲,體現了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因為他為人民的利益而死,雖然一生中沒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他的死卻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所以說“比泰山還要重”。 ③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上面這段話共有四句話。第一句話是講我們要歡迎批評,第二句話是講我們歡迎任何人的批評,第三、四句話是講我們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句與句之間聯系緊密,意思層層遞進。再抓住這段話中的關聯詞語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衡量批評正確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為人民服務。 ④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指的是當時的陜甘寧邊區和華北、華中、華南等抗日根據地。當時這些根據地的人口總和是九千一百萬。這句話是說,還要擴大抗日革命根據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國的解放。當時為人民服務的共同目標就是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國。 ⑤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這句話是說,革命斗爭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必然要遇到艱難困苦。但是,我們為了人民利益,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難,要看到成績和光明,要樹立信心,鼓足勇氣。 ⑥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革命隊伍的人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來的。因此,不論是干部對戰士,還是戰士對戰士,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實現我們的目標。 4、《一夜的工作》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分量。這是周總理徹夜工作用來充饑的食物:一杯清茶、一小碟“數得清顆數”的花生米,實在簡單到極點。周總理工作任務那么繁重,飲食卻如此簡單,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工作上不辭勞苦,生活上卻低標準要求自己,周總理的高尚品德通過吃夜宵的這一細節,具體地表現出來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經常這樣想,我想高聲對全世界說,好像全世界都能聽見我的聲音:“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由于目睹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親眼看到了周總理工作是那么勞苦,而生活又是那樣簡樸,作者心潮澎湃,激動萬分,胸中有千言萬語想向人傾訴。在前一段中,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國歷朝歷代哪里有過像周總理這樣的總理。因此,他情不自禁地發出“這就是我們的總理”的感嘆。在這一段中作者的思緒又從縱向轉到橫向的對比上,于是向全世界發出內心的呼喊。一方面表達了作者為能有機會親眼看到周總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動、自豪的心情;另一方面,作者從周總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總理每個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 七、 課文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或手法,結構 1、《十六年前的回憶》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來敘述的。本文是回憶錄。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被捕前”“被捕時”兩部分內容,均采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課文的開頭和最后三個自然段采用前后照應的寫法。 2、《燈光》這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于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與《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樣,本文采用倒敘的手法,由天安門廣場的燈光寫起,敘述過去的事情,結尾又回到寫燈光。首尾照應,結構緊湊,文脈相通,含義深刻。 3、《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當時,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毛澤東主席針對這一情況,講述為人民服務的道理,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同志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團結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為人民服務》是一篇演講稿,屬論說文范疇。文章論點鮮明,論述縝密,層層深入。語言通俗、自然、樸實。文章開頭就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宗旨──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然后結合當前的實際,從三個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一是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二是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三是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4《一夜的工作》節選自作家何其芳的《回憶周恩來同志》。作者在文章中先簡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總理工作的緣由,然后著重敘述了他陪同周總理審閱稿子時的所見所聞,最后抒發了自己真切的感受。整篇文章具有以下特點:(1)文章簡短,但內容具體充實。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抓住了總理一夜工作的片斷,來反映周總理一生的工作作風和精神品質,選材方面具有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特點。(2)文章質樸無華。所寫的事全是作者親眼所見之事,記敘過程沒加任何華麗的修飾,字里行間卻充滿了對總理的熱愛和敬仰,感情色彩十分濃郁。(3)文章筆墨集中,中心突出,凡與中心無關的枝節,作者都盡量壓縮,做到了有詳有略。 八、 課外書屋 長篇小說《紅巖》描寫了重慶解放前夕重慶地下黨組織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的激烈斗爭。它的歷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慶解放。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的勝利進軍和反動派的垂死掙扎,是這一時期的特點。'紅巖'還是村莊名稱,紅巖村位于重慶市郊化龍橋附近的“大有農場”內。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所在地。主要人物有:江姐、許云峰、華子良、小蘿卜頭等。其他革命題材小說及作者:劉知俠《鐵道游擊隊》、吳強《紅日》、徐光耀《小兵張嘎》、張品成《赤色小子》。 九、 古詩詩意及表達思想 《囚歌》是近代革命者葉挺被囚禁在重慶的渣滓洞時期作的一篇白話述志詩。這篇詩作于一九四二年。該詩分為上下兩節,全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但感情熾烈,氣勢豪邁,意境表達清晰完整。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峻烈的正義感和挺近的人生觀。 第四單元 一、 四字詞解釋 衣衫襤褸:衣服破破爛爛。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落荒而逃:離開大路向荒野逃去。 鄭重其事:形容說話做事時態度非常嚴肅認真。 游手好閑:懶惰成性,不愛勞動。 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之間相隔極遠。 恐懼萬分:形容非常恐懼。 魚貫而入: 像游魚那樣首尾連貫地進入。比喻有秩序地相繼而進。 聞所未聞:形容事物新奇罕見。 知足安命:對已得到的感到滿足,安于命運對自己的安排。 衣衫襤褸:衣服破破爛爛。 聊以自慰:姑且用來安慰自己。 與世隔絕:與世人隔斷,失去往來。 不可思議:容對事物情況、發展變化或言論無法想象很難理解。 欣喜若狂: 形容高興到了極點。欣喜:歡喜;若:好像;狂:感情失去控制。 滔滔不絕:滔滔:水流滾滾;連續不斷的樣子。像水流一樣不間斷。比喻話多而又流暢。 聞所未聞: 聞:聽到;未:沒有。聽到的是以前從來沒有聽過的。形容傳說的事物或消息新鮮、奇特。 二、 多音字組詞 噴:pēn噴射 pèn 噴香 摩:mā摩平 mó摩托車 圈:juàn羊圈 quān 圓圈 三、 形近字、同義字辨析 1、形近字 梅(梅花) 悔(后悔) 徒(徒弟) 陡(陡峭) 搖(搖動) 謠(歌謠) 拘(拘留) 駒(馬駒) 2、同音字 撿(撿起) 檢(檢查) 躺(躺下) 淌(流淌) 砍(砍樹) 坎(坎坷) 俱(面面俱到)懼(恐懼)埃(埃及) 挨(挨近) 四、 反義詞、近義詞 1、近義詞 慈愛—慈祥 一向—一貫 終于—最終 慈悲—慈善 打攪—打擾 捉弄—戲弄 容身—安身 簡陋—簡單 陸續—連續 天涯海角—海角天涯 祈禱—禱告 描述—描繪 凄慘—悲慘 探索—摸索 2、反義詞 窮苦—富裕 精致—粗糙 幸福—痛苦 慈悲—兇殘 昏暗—明亮 陸續—中斷 簡陋—完備 淘氣—乖巧 熱切—冷淡 遵守—違反 五、 課文重點段含義、寫作手法 1、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離開人世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這個世界,就只有寒冷、饑餓和痛苦。 2、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曾經”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前一個“幸福”指小女孩臨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后一個“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沒有寒冷、饑餓和痛苦,就徹底幸福了。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3、圣誕節前夜,他沒躺下睡覺。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幾個伙計到教堂做禮拜去了,就從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筆尖生了銹的鋼筆,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寫起信來。圣誕節前夜,凡卡沒躺下睡覺,是因為節日讓他思念唯一的親人爺爺,也是因為他還有一個心愿──偷偷地給爺爺寫信,請求爺爺把他接回去。一個“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寫,害怕被人發現,也暗示了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辛。 4、他嘆了一口氣,跪在作臺前面,把那張紙鋪在作臺上。課文里關于凡卡寫信過程的“嘆氣”還有兩次,對于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來說,這嘆氣跟他的年齡是很不相稱的,寫一封信的過程中,他連續嘆氣,可見這樣的生活的確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讓他痛苦萬分。 5、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來大城市做學徒,本指望學會做鞋,有個一技之長,養家糊口,可來這里做的事跟學做鞋沒有一點關系;本指望從此有吃有住,卻“餓得要命”,差點被打死,連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這個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沒有窮人的活路……饑餓、孤獨、痛苦,徹底打碎了凡卡的夢想,所以他說“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文中幾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極度痛苦的心情。 6、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凡卡夢想信很快到達爺爺的手里,爺爺讀到信就來接他。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還有什么深層的含義呢?這樣看來,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夢一樣,只是一個天真的夢而已。夢醒之后,悲慘的生活依舊,甚至更加悲慘,因為唯一的希望破滅了,他連夢也沒有了。 7、現在我要開始過一種世界上聞所未聞的憂郁而寂寞的生活了。這句話正是魯濱孫孤島生活的寫照。他所要過的生活是從未聽說過的,他的心情是憂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島,可以說,魯濱孫面對的困難除了吃穿住的窘迫,還有孤寂和絕望。如何戰勝心靈的憂郁和失望,是他能否在島上活下去的關鍵。 8、總的來說,事實證明,我當前的不幸處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這樣的處境中,也有一些消極的東西或積極的東西值得感謝。這段話要結合前文魯濱孫把流落荒島的“幸”和“不幸”排列出來來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島,艱險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極的東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還是幸運的,畢竟還活著,活著就有希望,所以應該心存感激。這句話是魯濱孫“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體現。 9、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從我最不幸的處境中取得一個經驗教訓,這教訓就是:在最不幸的處境之中,我們也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這句話是魯濱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集中體現。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島二十八年,跟他這種生活態度有密切的關系。他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對現實,從絕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從而得到內心的安慰,獲得堅持下去的勇氣和信心。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驗,對于處在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六、 課文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或手法,結構 1、《賣火柴的小女孩》 (1).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他的作品還有:《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本課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爐,是因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溫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噴香的烤鵝,是因為她十分饑餓,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飛走,遠離寒冷、饑餓、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動,是因為作家巧妙的表達方法: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想和殘酷的現實交替出現。 2、《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國作家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過吃不飽,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負三方面寫了學徒生活的痛苦,并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爺爺守夜的情景和過圣誕節的情景。 (3).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是: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組成;采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 3、《魯濱孫漂流記》 《魯濱孫漂流記》是一部長篇小說,本課內容由梗概和精彩片段組成。 《魯濱孫漂流記》敘述17世紀有個叫魯濱孫的英國人,在航海中遇險,孤身一人流落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為了戰勝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點生產和生活資料,同大自然展開了頑強的斗爭。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難,但他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憑著艱苦的勞動,成功地在荒島上建起了房舍,開墾了農田,營造了羊圈,使荒島面貌有了改變,他的生活也有了改變。經過二十八年的孤苦生活,他終于脫險,返回故鄉。 梗概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遇險島上”“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突出了魯濱孫惡劣的生存環境,表現了他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干的特點。 4、《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由《湯姆·索亞歷險記》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湯姆和貝琪”這個精彩片段組成。梗概圍繞“歷險”,寫了湯姆的五次歷險: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檢驗膽量;二是和哈克、喬奇到杰克遜島當“海盜”;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尋寶;四是和貝琪在魔克托爾山洞迷路──真正的歷險;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尋寶,結果找到了強盜藏匿的金幣。 輕松、幽默而略有諷刺夸張,是作者語言的特點。浪漫有趣,有驚無險,是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七、 日積月累 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邁哈福茲《平民史詩》 眼淚無法洗去痛苦。——(冰島)拉克司內斯《冰島之鐘》 最偉大的見解是樸實的。——(英國)戈爾丁《蠅王》 人是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著的。——(蘇聯)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 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哥倫比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只有那些勇敢鎮定的人,才能熬過黑暗,迎來光明。(危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玉米人》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