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哲學中的各種各樣的哲學觀,從根本上講,都是以自己的獨特理解去闡釋哲學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特殊價值,并從而說明哲學存在的根據和哲學發展的動力。因此,一種哲學觀具有怎樣的深層的合理性與廣泛的解釋力,就在于它在何種程度上把握到人的存在方式,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把握到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
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紛繁復雜的,又是歷史發展的。總體上可分為三個基本層次:常識的方式、科學的方式、哲學的方式。相對應地,為人類提供了三種不同性質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正是在這三種不同性質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中,世界得到了不同層次的描述和解釋,人的思想與行為也得到了不同層次的理解和規范。
在人們把握世界的各種方式中,常識是一種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是其他方式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1 常識
常識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經常起作用的知識。其最本質的特性是【經驗性】。常識來源于經驗、符合于經驗、適用于經驗。
2 常識的世界圖景
常識的世界圖景是以人們的經驗的普遍性為中介的世界圖景,即由人們的共同經驗構成的。它具有【直觀性或給予性】、【凝固性或非批判性】等特征。
(1)直觀性:人們以常識的概念框架去觀察、描述和解釋世界,其實就是以經驗的普遍性去把握世界,去形成具有共同經驗的共同性的世界圖景。因此,形成的具有共同經驗的世界圖景,對于經驗主體而言,就是一種直接經驗,可以直觀地呈現給經驗主體,同時,經驗主體還可以用直接經驗去理解和解釋。所以,它具有直觀性。
(2)凝固性:常識的世界圖景是以共同經驗的歷史性遺傳為中介的,實現世世代代的延續,因此其本質上是一個僵化的、凝固的世界圖景,即永遠是共同經驗的世界圖景。
概而言之,常識是最最最平常的知識,是每個正常人普遍認同的。由常識形成的世界圖景,也是相對直觀容易理解的,但卻相對僵化凝固不具備批判性。
1 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的提問方式是:“有、沒有?”、“是、不是?”、“真的、假的?”、“對、錯?”、“美、丑?”……細細分析發現,我們的提問(回答)方式中隱含著一個思維公式:P V Q(要么P,要么Q)。這個公式表達了一種非此即彼、兩極對立、互不相容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常識的思維方式。
2 本質: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人是認識世界的主體,世界是人認識的客體,共同經驗作為人的意識內容構成人的世界圖景。在這種以“共同經驗”為中介的主-客體關系中,人是既定的經驗主體,以直觀的方式把握世界,世界作為既定的經驗客體,以給予的方式呈現給認識的主體(人)。此時,主體的經驗與經驗的客體之間具有確定的、穩定的、一一對應的、非此即彼的經驗關系。這其實也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征。
拓展: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通常有兩種含義。
其一,近似于“哲學”的含義,是一種追求和論證超驗的“存在”,即超越經驗的關于世界的統一性原理的理論。由于傳統的思辨哲學家都把“哲學”視為關于超驗的世界統一性的理論,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形而上學”相當于“哲學”的同義詞或代名詞。
其二,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含義,是一種以否定矛盾的觀點看待世界的哲學理論,是指一種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的思維方式。例如,“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恩格斯)”——也就是常識的思維方式。
常識的價值規范,同常識一樣,是經驗的普遍性的產物,因此,其規范作用是最為普遍和持久的。
經驗性的價值觀念,決定了常識價值規范具有“狹隘性”、“保守性”和“極端性”三大特點。狹隘性,無法超越“共同經驗”;保守性,傾向于墨守既定的價值規范;極端性,習慣于在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中進行價值判斷。
常識的價值觀念,從根本上講,是以常識的思維方式進行價值判斷。因此,在常識的價值判斷中,又具有這些特征:①習慣于“定性”作出判斷,而不是“定量”進行分析;②總是“孤立”地評價經驗的具體對象,而不是“系統”地考察對象的諸種關系;③著眼于“當下”的利弊得失,而不是著重于“長遠”的根本利益;④在“兩極”的對立中進行判斷,而不是以“中介/中庸”的觀點去尋找必要的張力。
概而言之,常識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它以人們世世代代的“共同經驗”為內容,構成人們的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范。常識對人類的存在和發展具有最重要的生存價值。
后續幾篇將會為各位闡釋科學的方式、哲學的方式以及三種方式的關聯等,如下目錄:
二、科學的方式
(一)科學的世界圖景
(二)科學的思維方式
(三)科學的價值規范
三、哲學的方式
(一)哲學的世界圖景
(二)哲學的思維方式
(三)哲學的價值規范
四、三者的關系
(一)割裂觀
(二)超越觀
(三)融合觀
常識-科學-哲學是一個連續體,
參考文獻:孫正聿.哲學通論(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