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交,就是指子代與親代的交配,有時也被稱之為“回血”。在自然界中,生物會盡可能地避免回交,比如:雄獅長大之后會離開自己的種群,通過打斗的方式贏得交配權。
老虎在成年之后都會離開自己的母親,但是雌虎一般會在母親棲息地周圍建立領地,而雄虎卻會到更遠的地方建立領地,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回交。
考拉雖然行動緩慢,并且在陸地上有許多天敵,但它們在交配期時也會離開樹干,長途跋涉尋找配偶,而且雌性明顯對外來的考拉更感興趣。
雖然動物沒有倫理道德,但它們在演化過程中也在盡量避免回交。既然如此,那人類為什么一定要讓動物回交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讓動物回交,只有在培育新品種時,才會讓動物回交。
在達爾文提出物種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不斷進化之后,孟德爾通過豌豆實驗證明了生物的遺傳規律。
孟德爾在揭開生物遺傳規律之后,后世的科學家們就可以根據這一研究發現來進行培育新品種,而培育新品種的手段之一就是讓兩株性狀不同的物體回交,比如:如果出現一個長勢較弱,但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個體,為了讓它的良好抗病性融入到原本的優勢品種之中,科學家們就會先讓它們雜交,之后再讓它們的后代不斷與原本的優勢品種回交,經過4-5輪的回交,就可以將抗病性基因融入到原本的優勢品種之中,使得優勢品種變得更加優勢。
(紅色為目標基因)
從現代育種角度而言,回交已經是育種師們常用的手段之一,雖然有違人類的倫理道德,但這樣可以改良原本的牲畜或者家禽品種等,使其更高產,肉飼比更高以及抗病性更強,這樣就可以以較少的飼養成本,或者是較少的藥物使用量生產出大量的肉類產品,滿足人類的需求。
如果不采用這種育種方法,將會導致人類獲取能量的成本上升,對自然環境更為不利。畢竟家畜家禽也要消耗能量,如果肉飼比較低,那么家禽和家畜將會消耗的能量更多,導致人類需要種植更多的糧食才能滿足它們的需求,而這又會導致人們過度開發自然環境。
回交除了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優勢的物種之外,還可以應用于保護瀕危生物。
我們知道,由于種種原因,導致一些生物在被人們發現以及保護時,整個種群只剩下了一個個體,當該個體死亡后,該種群也會隨之被宣布滅絕。
為了挽救這一極度瀕危的生物,科學家有時也會不得不采用回交的方式保留該物種,讓該個體與還未形成生殖隔離的亞種進行交配,交配之后的后代再和親本不斷回交,經過4-5輪回交之后,該后代的基因就會無限接近原來的個體。
(回交比自交能更快培育新品種)
但是該方式也有一種缺陷,那就是如果該物種與所有的物種都形成了生殖隔離,那么它將無法產生后代,自然也無法通過回交來延續該種群,比如:平塔島象龜只剩下喬治一個個體,它也被稱為孤獨的喬治。雖然科學家們為它安排了親緣關系較近的象龜交配,但由于已經形成生殖隔離,導致喬治沒有留下任何后代。在喬治死亡之后,該物種也隨之被宣布滅絕。
回交只是一項技術,它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可能會導致后代患有基因疾病等,回交也是近親繁殖的一種,而近親繁殖可能會導致種群滅亡,所以野生動物會避免近親繁殖,科學家們也不會讓野生動物回交,除非萬不得已,比如:孤獨的喬治。
家畜和家禽雖然也是動物,但是人們養育它們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肉質或者是獲取皮毛,回交可以讓它們更符合人們的要求,雖然也會導致它們患有各種隱性疾病,但育種師們在培育這些品種時,就會人為地將不利于個體生存的致病基因去除,或者是淘汰,使得培育出的新物種既能夠滿足人們的要求,又不至于患有嚴重的生存疾病,威脅生存。
當然,也有一些無良育種師,為了利益培育出帶有致病基因的個體,比如:無毛貓,無毛貓可以滿足對貓毛過敏,同時又喜歡貓的人飼養,所以培育該品種的育種師并沒有改良無毛貓的基因,導致許多無毛貓患有嚴重的基因疾病。
后來,一些愛貓人士將無毛貓雜交,改良基因后又再次讓它呈現出無毛的特征,它才被大眾所接受,即使如此,無毛貓以及一些純種寵物依舊患有各種基因疾病,這是因為大眾為了讓它們保持純種,不斷地進行近親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