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這么做陽氣十足一年不生病!
陰陽相半,春半日暖,晝夜平分春
2017年春分
3月20日18:28:35 農歷:二月廿三 星期一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通常特指太陽視黃經位于0°的時刻,北斗星柄指正東方震卦,地支為卯(陽氣升騰),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這時晝夜平分。持續時間在黃經上自0°至15°的一段時間 (約15.2天),從每年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思,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農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晝夜幾乎等長。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在華北地區民謠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斤。
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地球分南北,身體分陰陽!春分過好!方能一年順遂健康!
春分作為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四個節氣,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陰陽相半也,春半日暖,晝夜平分,調節身體陰陽平衡,一年的身體保養就從春分開始!因此關注這個節氣的傳統習俗和養生知識十分必要。
春分三候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
“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1一侯玄鳥至
玄鳥,燕也,高誘曰:“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
2二侯雷乃發聲
陰陽相薄為雷,至此,四陽漸盛,猶有陰焉,則相薄乃發聲矣;乃者,《韻會》曰:“象氣出之難也。”注疏曰:“發,猶出也。”
3三侯始電
電,陽光也;四陽盛長,值氣泄時而光生焉。故《歷解》曰:“凡聲,陽也;光,亦陽也。《易》曰:“雷電合而章。”《公羊傳》又曰:“電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陽,電陰。”非也。蓋盛夏無雷之時,電亦有之,可見矣。
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春分)
春分二月中坐功圖
道家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按季節練功,深合“天人合一”之理。且治療什么疾病,所列詳明。因此,在明、清兩代,頗為流行。現根據明·高濂所編《雅尚齋遵生八箋》所載,整理出各月二氣導引坐功圖勢,供道友們試用。
運:主少陰二氣。
時:配手陽明大腸燥金。
坐功:每日丑、寅時,伸手回頭,左右捝引各六七度,叩齒六六,吐納漱咽三三。
即:每天凌晨1~5時之間,盤坐,兩手由體側提到腋下,手心朝上,兩手內旋,向正前方推出,使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兩臂伸直與肩同寬同高,同時頭向左轉動,兩手收至腋下,同時頭轉向正前方。兩手如前推出,頭轉向右側。如此左右各做42次。然后如前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主治:胸臆肩背經絡虛勞邪毒,齒痛、頭腫、寒栗、熱腫、耳聾耳鳴、耳后肩臑肘臂外背痛、氣滿、皮膚殻殻然堅而不痛、瘙癢。
春分民間習俗,立雞蛋能旺運
1豎蛋
“春分到,蛋兒俏。”春分這一天陰陽相半,最容易把雞蛋立起來,道理是: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很有利于豎蛋。
小編提醒朋友們,在春分立雞蛋能旺運哦。
具體操作,選擇一個光滑勻稱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春分到,蛋兒俏”,只要你能立一個雞蛋,你就能在今年好運來。
今天,選一個身量勻稱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豎放在桌上,你立起來了嗎?
2放風箏
清氣上升、微風飄蕩,最適合放風箏。大家可以放風箏來活動筋骨,消除“春困”和“郁悶”。
3吃春菜
'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4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
5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6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民間習俗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南方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結束,清明后,五運中的火運已經發動,陽氣明顯提升,時空場就發生了一種閉合,信息交通的困難,而造成祖先們難以享祭,接收不到子孫們的感恩酬謝。恪守天道運行規律的度數信,守信是中國古代民俗的重要法則。
7祭日
春分亦是傳統祭日的節日。也就是說,春分之日要祭拜太陽,感恩太陽賜予這個禮德能量和陽光光明給大地,促進了大地上萬物的生長。所以,在古代一直繼承著春分祭太陽和秋分祭月亮的這樣一個習慣。
從春分祭太陽開始,拉開了春祭的序幕。我們在春分這一天,應當主動對道、德、天、地、國、親、師,都有這個感恩的表示,這個也叫做我們春季的飲福,是對春天的感恩祭祀。
8春分吃太陽糕
在古代,春分是個很重要的節日,每到春分這一天,帝王都會率領群臣,迎日、祭祀太陽。而在民間,則有春分日吃太陽糕的習俗,寓意“太陽高”。民間習俗認為在春分日吃了太陽糕,可以給你帶來好運。
人類對春分、春天的感念一言難盡,朱自清曾經寫出了少年或“少年中國”的春懷:“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嚴寒悄悄地走了,明媚的春天悄悄地來了,不負春光,為夢想加油吧!
春分養生,調節身體陰陽平衡
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重點體現“生、升”的自然規律。按自然界屬性,春季屬木,與肝相應,肝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調暢肝氣是春季養生的核心目的。
不少朋友懂得春捂秋凍,但春分后,是否應該春捂就得看天氣了。人們要隨著氣溫升高逐漸減衣服。此時頭部要少捂,春分后陽氣上升,多用梳子或手指梳頭,有助于梳理陽經,利于陽氣升發。
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陰陽平衡則人健康、有神;陰陽失衡人就會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養生的宗旨是維系生命的陰陽平衡。
1人體怎樣分陰陽?
頭為陽,足為陰;體表為陽,內臟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氣為陽,血為陰!
2如何判斷你身體的陰陽?
你是“缺陰”還是“少陽”,陽的能量的特征是溫熱、明亮、干燥、興奮、亢進等;陰的能量的特征是寒冷、晦暗、濕潤、抑制、衰退等。
3那么,如何用食物調陰陽?
如果是陽性體質,則多吃些陰性食物來調理;如若是陰性體質,則多吃些陽性食物來中和。
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季萬物萌發,是不可錯過的養生季節。春日養陽,飲食宜淡,在飲食上宜選用利于升發陽氣又清淡可口富有營養的甘、辛、溫之品,少食酸收之味為宜。那么,補充陽氣有哪些原則,又可以做些什么補陽呢?
01. 補陽氣但不燥熱
冬季人體陽氣以收藏為主,春季人體陽氣以升發為主。春季是承上啟下的季節,夏季將隨后而至,人體內熱漸生,補陽氣要注意適度,“氣有余便是火”。飲食補陽氣,不能過度燥熱。
補陽氣而不燥熱的食物有山藥、薏苡仁、糯米、白扁豆、大棗、蓮子等。氣虛體質的人可以服用的中藥有:太子參,黃芪、白術、甘草、紅景天、沙棘、刺五加、茯苓等。脾胃虛弱、腹瀉、消化不良的人最適合服用八珍粥,普通人保健也可食用。
02. 略甘潤但不甜膩
春季多食酸味食物會使肝氣偏亢,損傷脾胃,而甘甜的食物有補益脾胃的作用。但過于甜過于膩的食品又反而損傷脾胃,“半糖主義”就可以,永遠不要甜得發膩。
甘潤不甜膩的食物如百合、鮮棗、雪梨、山藥、蓮子、花粉、甘蔗等。春季保健養生,不妨嘗嘗百合銀耳紅棗湯,調理肺、脾、腎三臟,潤肺止咳、生津宜胃、滋腎強精。
03. 微刺激但不辛辣
春季風大,溫度變化大,容易患發燒感冒等外感疾病,有一點刺激的食品可以發散初感的邪氣,使一些輕微外感疾病在有初起癥狀時就得到治療而好轉。食物輕微刺激一點就可以,輕微刺激的食物“辛甘發散為陽”,有助陽氣的作用,但不宜太辛辣。
滿足微刺激但不辛辣的食物如:豆豉、蔥、香菜、生姜,茴香等。中藥如八角、茴香、草果、蓽撥、白豆蔻、肉豆蔻、陳皮等。
4各種體質養生要點
01. 平和體質,就是人們說的正常體質,春分養生只要注意飲食搭配合理就可以了。
02. 氣虛體質,表現為虛弱,感到疲勞,常出虛汗,容易感冒。除了飲食上調養,還應適量多運動,因為運動對補氣有作用。
03. 陽虛體質,表現為手腳怕冷,胃部怕冷。春分本來應是陰陽平衡的時期,但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容易發生腹瀉,應該科學膳食,注意溫補。
04. 陰虛體質,表現為皮膚干燥,手腳心發熱,臉潮紅,眼睛干澀,口易渴,大便易干結。可多吃點鴨肉蓮藕湯、百合、芝麻。
05.瘀血體質,表現為有黑眼圈,女性痛經,年齡大的人血液黏稠,皮膚易出現瘀血斑點。適合吃一些紫菜、海藻、黑豆、柚子、山楂。
06. 濕熱體質,表現為易生粉刺和暗瘡,有口臭,小便黃。可適量吃冬瓜、西瓜、芥菜、黃瓜、苦瓜、通心菜。
07. 氣郁體質,表現為情緒低落,易失眠。可以喝小柴胡湯、黃花菜雞蛋湯、麥片牛奶。春分時節,郊游踏春很有效果。
08. 痰濕體質,表現為人較肥胖,感覺肢體困重。該體質的人應多吃點冬瓜、蘿卜、海藻、海帶和薏米。
09. 過敏體質,易起蕁麻疹,易過敏,皮膚一抓就紅。這種體質的人應該少吃海鮮與辛辣刺激之物,少飲白酒。
春分節氣養生原則
春分是呼應于天地五運六氣變化的規律,促成身內氣機勃發的重要天時。天陽能量生發于子,極盛于午,春分正是陽性能量升華于一半之時。修身養生者的德性品格、品質、品行修持基本符合天德能量的屬性和頻率,就能感格天地陽氣的能量,平衡身內的陰陽,進入理想的獲能與提升以及再造,甚至是實現質變的階段與過程。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使“內在運動”也就是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在運動”即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保持“供銷”關系的平衡。
因此,春分養生,重在養肝(春季與五臟的肝相應),除了遵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大原則外,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同時,春分更是調整胃氣的良好時機。
春分養生一要通過特殊的飲食養生,保持臟腑的陰陽氣血平衡和功能旺盛;二要通過溫經、浴足、點穴,打通聯絡、濡養臟腑的經絡,并通過直接鍛煉臟腑經絡功能的特殊運動,保持經絡氣血運行的潤順。
春季養生特別是春分養生的原則是:一要平抑肝陽;二要健脾益氣;三要育腎養陰(善補陽者,陰中求陽)。
1起居養生
在起居方面,雖然春分已進入二之氣,天氣日漸暖和;但日夜溫差較大,而且仍不時會有寒流侵襲,天氣變化較大,雨水較多,甚至陰雨連綿。此時,要注意添減衣被,“勿極寒,勿太熱”。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腳部保暖,最好能夠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潛伏的寒邪。尤其是老人及小孩,抵抗力差,容易患感冒或風疹等傳染病,更應注意適時添減衣被,可以多曬太陽,以利祛散寒邪。
另外,過了春分,北半球的白晝逐漸增加,不要錯過大好春光,盡量和太陽一起醒來。熬夜生肝火,早起養陽氣。若7天連續做到早起不熬夜,精力和氣色會明顯改變。
2精神養生
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做到心平氣和,保持輕松愉快、樂觀的情緒,從而安養神氣,切忌大喜大悲、情緒波動劇烈而不利于肝氣疏泄,與春分時節的“陰陽平衡”特點相應。春分時節,春光明媚,鶯飛草長,桃紅李白,百花盛放,此時仍然是郊游踏青的好時節,可在風和日麗的時候與好友結伴郊游,增廣見聞,以利于肝氣的疏泄。另外,家有罹患精神病的家屬在春季要尤為注意觀察病患的精神狀況。精神病患者在春季容易出現病情反復,如情況不好,建議及時送醫治療。
在介紹立春的時候我們引用過《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中的這段話:“黃帝曰:愿聞身形應九野奈何?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在這段話后面,岐伯還接著介紹了:“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
《傷寒論》:“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從這里可以得知傷寒的定義,從霜降以后到春分以前,凡是由于不注意養生,特別是年輕人、小孩和老人,觸冒了霜、露水,身體中了寒氣,就會發病,稱之為傷寒。因此,我們在大寒的時候應當爭取出點汗將寒氣發散出去,否則到了春分以后就會容易發作,轉化成為真正的病。
《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墯。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補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3身識養生
春分在體內的能量對應是膽腑,所以從這一天以后,很多地方會發生打雷現象。雷聲陣陣,也就使得人的膽氣倍生。我們有很多人膽氣弱,那么就可以將這一天作為重點,來針對性提升我們的膽氣,使體內的陽氣更為充足,因為這一天是對應我們膽腑最明顯的一個時間段。
春分時節,萬物復蘇而生機勃發,天空雷鳴電閃,質象境龍躍鳳鳴,物相境春風化雨而陽光明媚,春意盎然而萬物活躍。人們的命體更應當順四時之度,加強身識的活動與運動,行氣活血,增強體質,提升生命活力。應逐步增強身識的活動量,提升與萬物之間的感知度,實踐身與天地生氣的合一。
4應對春困
春分時節,人們“春困”的癥狀會越來越明顯,尤其是每天午后,表現更為突出。在最困的時候,只需要小睡片刻,就可大大緩解疲憊。有條件的人可以午睡,或是正午時分進行“三調”、經典誦讀以及靜養。
晚上可以做一些有助睡眠的活動來緩解春困,如晚飯后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有利于身體的舒展和放松;在身體舒展、消化良好的基礎上,可以鍛煉太極修身;睡前泡泡腳,來提高睡眠質量;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放松三調,誦讀靜坐,利于入睡。
春分節氣,這份最全春分道家養生攻略,送給各位道友,照著做,身體健康一整年哦,送給朋友們都看看吧!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