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很多同事辭職,特別是那些有能力的同事,工作能力也非常強,但是在公司時間待不了多久,
他們就會辭職,甚至有些是被領導給逼走的,那么問題來了
大部分老板都是人精,有些卻也有著從打工者轉變成老板的身份轉換,本應更能理解打工者的思維,
可他們卻逼走有能力的好員工呢?這是為什么呢?
這看似難以理解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呢?以下是老夏針對問題的的解讀。
一.不為“人精”,難為老板
根據百科的定義,所謂“人精”,指的是對世事精明,不好糊弄,處事圓滑,從不吃虧的人,簡而言之就是老于世故的人。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人精”這個詞其實偏向中性,這類人有著自己的心眼與算計,在任何環境里都不會讓自身利益受損。
作為企業的老板,本就應該在市場上爭取最大化的份額,以使得企業能夠蓬勃發展,若不成為“人精”,難免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下風。
從上文不難看出,無論老板是否由打工者而來,其實是否“人精”與老板的經歷關系并不密切。
何況人的價值觀與認知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或許他曾經確實是一名打工者,深知打工者的心理,
但當他成為老板,他的思維就開始轉變,成為利益至上、不講人情的“人精”。
二. 何為“有能力的好員工”
題中的一個關鍵詞是“有能力的好員工”,可是什么才是“有能力的好員工”呢?
真正的“有能力的好員工”,它不是形而上的概念,而是老板基于企業根本利益深層次的行為詮釋。
“有能力的好員工”本就沒有固定的定義,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視角,身為員工,或許覺得這位員工確實如此;身為老板,這位員工可能就不過如此。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計劃經濟主導時代的影響逐漸式微,企業間的人員流動已經十分正常。
《呂氏春秋》中曾有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健康的人才流動可以使人才和企業達到共贏,因此二者的利益并不相互沖突。
這里的“有能力”與“好”都是相對的概念,在人才較為充裕富足的現代社會,無數缺少核心競爭力的員工都是可以被替代的,
被逼走也不會有更大的影響,還能為更優質的新鮮血液預留空間。
三.萬般皆次,唯利益至上
從客觀角度分析,企業的存在就是為了創造價值、帶來收益,因此作為老板,所崇尚的是“萬般皆次,唯利益至上”的思想也不難理解。
這倒不是老板“人精”不“人精”,老板所需要的就是使得自己企業的利益最大化,當“有能力的好員工”因某些原因阻礙了企業的利益錢途,那么他被逼走,理固宜然。
至于這些員工為何違反企業的盈利初衷,相信這也并非是員工的本意,但最終釀成了不好的結局。
有能力的好員工本就是企業珍貴的資源,多數老板都不會輕易放棄,除非他們的存在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一些有能力的好員工自視甚高,卻沒有太多的價值輸出,其薪酬待遇與其實際工作全然不匹配,那老板自然不會花大價錢供著這尊大佛。
也有些有能力的好員工,雖有能力,其心不忠,把企業作為跳板尋找下家,企業也沒有養著他們的必要。
還有些有能力的好員工,他沒有任何錯失,錯的是他實在太過優秀,使得老板對自己的地位產生了危機感,出于自身長久利益考量,盡早將他逼走。
四. 員工如何打造自己的形象
經過上文的解讀,我們可以發現員工究竟是什么模樣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而員工在老板眼中的形象則更為重要,那么員工該如何打造自己的形象呢?
儒家有句古語叫做“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對于老板而言,首先你要盡一名下屬的本分,“有所為”。
員工的天職就是按照老板下發的工作任務,與團隊成員通力協作,任勞任怨、認真努力地完成,為公司創造價值。
對待老板,下屬要充分理解老板的意思,除了執行老板的指令,也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員工可以不刻意巴結奉承老板,但也要維系好你們正常的關系。
員工要打造理想的形象,同時也要嚴于律己,“有所不為”。
在老板面前身后,員工都不應該傳播不利于團隊團結甚至制造爭端的信息,否則其后果便不堪設想。
多數老板都追逐利益,他們不會死守教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容忍員工的錯誤弊病,但前提條件是錯誤不那么嚴重,員工能夠承擔責任、不再重蹈覆轍。
此外,一名優秀的員工懂得藏拙,不惜將自己的功勞付出與老板、團隊共享,而不是鋒芒畢露,像初入職場的“刺兒頭”恃才傲物,輕視老板與團隊的作用。
不同的老板都有自己對于“好員工”的不同評判標準,以上只是多數老板的共性,僅提供參考,實際還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文/老夏分析師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里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里,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如果你喜歡鄙文,那就在下面點個贊呀,也可以轉發或贊賞!
您的鼓勵是老夏最大的動力和支持,歲月靜好,愿你幸福,一起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