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注重生命自覺和智慧啟迪。對人類道德的提升,精神的開展,心靈的凈化,情操的陶冶,對建立人類社會的和諧秩序,維護世界的永久和平,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意義。履行佛教在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責任,不僅是社會對佛教的要求,也是全球佛教適應時代的共同趨勢,更是佛教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關于社會責任,其外延廣泛,內涵復雜,標準繁多,目前尚無確切的定義。本文試從化解社會矛盾,加強社會協調,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救助,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五個層面,以香港佛教的現狀為依據,探討佛教的社會責任。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全世界佛教都能夠契理、契機、契時地發揮佛教在全球化過程中的正向功能。
關鍵詞︰香港佛教 社會責任 全球化 社會矛盾 社會協調 社會穩定 社會救助 社會文明
引 言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網絡化的時代,世界成為地球村已成為事實,生命之間彼此憂戚相關。現代科技與人文精神之間的沖突日益明顯,由此產生了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暴力仍然存在,喪失理性及不道德的現象隨處可見,整個世界孕育了一種不安和的氣氛。宗教因人而產生,也為人而存在。履行宗教的社會責任,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為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締造和平繁榮的世界作出貢獻,是時代賦予佛教的神圣使命。香港佛教歷史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紀初,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法源流長,生機盎然。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香港佛教四眾弟子發揚“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佛陀精神,不僅把香港佛教引領向世界,而且為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獨到的效能。今以香港佛教的現狀為依據,從化解社會矛盾,加強社會協調,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救助,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五個方面談談佛教的社會責任。拋磚引玉,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一、 佛教有調節心理,疏解個人危機,化解社會矛盾的責任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坎坷挫折和種種不如意事,諸如天災、人禍,以及個人及親屬朋友的疾病、痛苦和死亡等等。佛教重視智慧自力解脫,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等教理,勸化世人以一念平常心來轉變受困擾的心境。人們可從佛教信仰中舒解種種身心失調的困擾,積極地面對人生。
香港是一個現代高科技社會,也是一個充滿功利性、競爭性的社會。近年來,由于各種社會客觀因素,廣大市民壓力增加,情緒不安。許多青少年受不良風氣影響而往往有不端的思想行為。香港佛教聯合會有鑒于此,曾聯合多所佛教學校,舉行“心靈探索行──個人價值觀重建計劃”,在校內透過進行禪修與義工服務,讓學生體驗宗教信仰對個人內在生命的影響,幫助疏解內心彷徨,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又如,三年前,非典型肺炎爆發,疫情告急,政府雖盡醫療人事,人心卻惶恐異常,香港佛教發起“全城灑凈祈福禳災大法會”,以莊嚴的法事活動和佛教儀式,安慰人心,安撫人情,從而安定社會秩序。這種宗教功能的發揮,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價值,往往是其它社會組織和團體所不能替代。
個人是信仰的最基本單位,會影響到家庭、團體乃至整個社會。個人的心理危機是社會矛盾產生和惡化的源頭隱患。以人為本的佛教,提供靈性的修持,成為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佛教有關自力他力互補的信仰力量,有助于人們消除恐懼,得到心靈撫慰及精神寄托,疏解個人心理危機,從而起到減輕痛苦、穩定情緒、達到內在心靈與精神的安頓,享有身心平衡的和諧人生。佛法的義理倡導,不僅為個人生命提供了意義與目標,同時也消彌亂源、化解社會矛盾于萌芽狀態。
二、 佛教有社團組合,凝聚群體力量,加強社會協調的責任
凡是宗教皆有一種凝聚力,它能使群體、社團、社會團結整合。佛教有一個殊勝的理論——緣起論,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說明彼此的相關性和有無生滅的因果關系,由此強調因緣的組合是一切法成就的主導因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所以佛教重視“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理念落實和群體合作的協調精神。
香港佛教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積極爭取,于1998年終于成功申請“佛誕公眾假期”。佛誕成為社會公眾法定假日,不僅是特區政府對傳統宗教及東方文明的重視,而且對發揮佛教所提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體”精神,榮辱與共,生死依存的理念起到積極的作用。尤其在現代社會,重競爭、快節奏的生活使人際關系趨于冷漠淡化,而佛教的組織和活動為人與人之間較密切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如佛教道場舉行的誦經、禮懺、佛七、禪七及各種類型和規模大小不一的共修活動等。香港佛教界在每年佛誕節,除分區舉行各類慶典之外,還聯合全港佛教各道場假各類大小型公共場所,舉行規模盛大的慶祝佛誕多項活動,如近年先后迎請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來港供奉等。通過諸如此類法會活動的籌備與開展,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配合和有意義的交往,將人從一個狹窄的自我隔離的世界,帶到一個大眾分享的世界,培養大局為重,集體為上的理念,凝聚集體智慧,重視集體創作,對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發揮著重大的功用。
著名學者巴格爾說:“在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有意識、坦率地,以系統理性的分析來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佛教慈悲平等,圓融無礙的教理教意,決定著這種凝聚的團體力量,有助于各種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有助于人心的向善,風氣的凈化,從而促進整體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 佛教有建設倫理,加強道德規范,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
社會的道德規范是社會的核心價值,在佛教而言就是相關的倫理德目,主要是體現在佛教的戒律上及其戒律的擴展方面。如佛教所講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戒規準則,含有深層的人文內涵。不殺生,體現了對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無限同情,是“人我一體”的生命哲學。不偷盜,體現了對財富取得的合理渠道及正確的財富觀。不邪淫,體現了人事交往的清凈如法和維系家庭的和樂保證。不妄語,體現了人格品行的端正與誠信處世的準則等等。這都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質和凈化世道人心,提升人格質量。正如著名佛教學者方立天教授在《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談到佛教五戒時所說的︰“有利于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的穩定,也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因而可以說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規范。”
香港佛教的寺院、佛堂、精舍等社團組織共四百多間,遍布于全港十八區。這些道場經常舉辦佛教講座及佛法交流等活動,把佛教中去惡從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等思想以及大乘入世精神,與大眾分享,為信徒提供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使許多人在面臨道德選擇時,可以有所遵循,在行為發動時,有所依歸和約束,從而達到以宗教的信仰力量凈化人心,導引社會風氣的目的。
“社會秩序的建立,除了用以強制外在的法律,就是導向心行的道德,道德是自發自覺的操持。” ,佛教重視對個人身心行為的約束,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同時強調三世因果,將生命觀從今世承接到過去,延續到未來,藉以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服從道德規范,約束自我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種種基本教理的深入和普及,并與中國傳統世俗倫理相結合融匯,就擴展和深化了世俗倫理的內涵,對于提高和完善個人的道德修養,維護社會的穩定具有特殊的意義。
四、 佛教有服務社會,開展慈善福利,推動社會救助的責任
慈悲為萬善之基、眾德之藏,慈悲精神是佛道之根本。佛教的教義教規,不僅有陶冶品性,凈化思想的作用,并且在佛教倫理德目的指導下,投身社會公益事業。香港佛教寺院及團體組織都是非牟利的社會福利機構,合理利用各類法會的凈資、公眾的自愿捐獻以及政府提供的津貼等,開展興辦各類慈善事業,佛教團體成為社會福利事業的重要發起者和促進者之一。
考慮到香港人口的不斷老化,老年撫養率逐漸上升,獨居或只與配偶同住的比率有上升的趨勢,不少長者認知能力、活動能力衰退,部份長者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香港佛教同人本著拔苦與樂,利益有情的精神,為由于生理、社會及其它因素而未能在家中得到適切照顧的長者,提供院舍服務,并按他們不同程度的護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協助。目前,香港佛教界共辦有十二間大型安老院、護理院和護養院。十二間長者活動中心及小區服務單位。安老院為未能獨立在小區生活的長者,提供住宿照顧服務包括居所、膳食、洗衣、有限度的起居照顧及社交活動。護理院為健康欠佳、肢體傷殘或精神殘障的長者提供住宿、膳食、一般的個人照顧和有限度的護理。護養院為身體較弱,未能在護理安老院獲得充分照顧的長者,提供醫療護理、康復服務及起居照顧服務。長者活動中心為小區內的長者籌辦社交及康樂活動,提供有關長者福利的信息。香港佛教的安老服務設備先進,院務建全,為老人締造了健康、安樂、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使廣大老人活出了生命的尊嚴。
在醫療服務方面,早在1970年,香港佛教聯合會就開辦了一間具有最新設備,三百多張病床的佛教醫院,與及佛教團體興辦的中醫診所。在葬殮服務方面,香港佛教聯合會開設佛教墳場,供佛教人士安葬先人或安奉先人骨灰。香港佛教開展多元化的社會服務,在生、老、病、死人生各個環節,提供綜合化的全面關懷。
香港佛教界的社會福利事業更不僅局限于香港本地,近年并向大陸內陸及世界各地開展相關服務,參與社會公共和福利事業,包括成立各種慈善基金,開展賬災扶貧、助學濟困、解難恤艱等慈善活動,對于一些邊遠貧窮地區的教育、衛生、慈善等方面支持不遺余力,顯揚緣起共生,守望相助的慈悲情懷,獲得政府當局和社會各方的贊許和認同。
開展社會服務及慈善事業是佛教履行社會責任最具代表性和最直接的方式。佛教積極參與和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持續深入開展社會福利事業,不斷擴大規模及受益層面,對推動社會救助、營造全民行善的氛圍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對樹立佛教理性、健康的形象,建立佛教良好的社會觀感,攝受更多有心向善之有緣人士加入佛教服務社會行列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 佛教有承載文明,弘揚多元文化,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責任
佛教文化淵源流長,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曾說過:“宗教除了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復雜性以外,還具有文化性。”。香港佛教界多年來從事發掘、整理、出版佛教文獻、收藏和保護佛教文物、組織人員編輯、撰述宗教著作等等。各佛教團體常年不斷地出版各類佛教文獻書籍,設置圖書館、佛學書局等多間佛教文化機構。其中《香港佛教》月刊創刊至今已有四十五年歷史,已出版五百五十一期。香港佛教聯合會設有佛學課本編纂委員會,編印小學、初中和高中佛學課本。香港佛教文化協會于1998年出版了《佛梅電子大藏經》,不僅是世界第一部漢文電子大藏經,而且在當時是收錄經典最多、集佛教經典、佛菩薩像及佛教梵唄于一體的能永久珍藏的漢文版電子大藏經,集中體現了香港佛教四眾同人利用現代科技的智慧結晶和團隊協作的勞動成果,開辟了佛經流通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佛教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體現在建筑、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和文學的各各方面。乃至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都融匯了佛教的理念,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加了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對繼承、開發和延續各地區的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作用。
教育是人類文明的傳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都要靠教育。佛教是生命的教育,認為教育的目的并非完全是知識的累積,而更需要心智的培養及道德的養成。香港佛教積極參予社會教育,興辦學校,推行佛化教育。至今共辦有政府津貼中學二十四間,小學二十間,非牟利幼兒園十八間。另辦有三間特殊學校,與及大學大專佛學系等,各級學額共超逾十萬多名,歷年造就人才不少。稟承有教無類的精神,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各種程度智障的學童提供適當的教育,協助他們盡展潛能,使能獨立生活及適應和溶入主流社會。佛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意義和教育價值,通過修讀佛學課程和校園佛化文化的熏陶,結合認知與情意領域教學目標,把佛教情操與人文思想和現世精神密切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建立對佛教的正確認識,明了佛陀思想的真實含意,領略佛教對現實人生的意義,促進學生認識自己、了解生命,珍惜社群,啟發慈悲善性和智慧覺醒的心,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佛教團體參予社會教育,發揮正面功能,以“教之以學,育之以德”為宗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就莘莘學子,培養建設社會的棟梁之材。
此外,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香港佛教團體和信眾的資助下,開設佛學研究中心,培養佛教高級研究人材,推動了佛教學術事業的發展。香港佛教與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孔教和道教五大宗教,本著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宗旨,成立六大宗教領袖座談會,響應不同國際年的主題和社會共同問題,充分發揮各自宗教的信仰理念與踐行方式,各盡所能,各顯所長,造福社會,利益人群,以實際行動實現宗教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合作。
香港是介于東西方之間,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社會的一個國際都會,佛教的弘傳和興盛對以華人為主的香港社會來說,對延續中國傳統文明,促進華人文化的發展以及中西文化的多元兼容,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發揮了積極意義和歷史功用。
結 語
佛教是世界上較為古老的宗教,流傳至今有近二千七百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超越了時空和文化的藩籬,輾轉流布全球各地,煥發生生不息的生命光華。佛教的緣起法則,演示了生滅無常的宇宙真理,提醒我們活在當下的重要性。履行佛教在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責任,不僅是社會對佛教的要求,也是全球佛教適應時代的共同趨勢,更是佛教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香港佛教是世界佛教的一份子,更是大中華佛教的重要成員。希望與全球佛教同道一起,共同做一個智者、善者、行者,保持誠心、決心、信心,發愿盡力、盡職、盡責,努力回報社會、服務社會和貢獻社會。
希望我們以務實的心態,堅定的信愿,積極的事功,加強自身建設,應因時代發展,考慮佛教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履行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維護世界和平。我們相信全球佛教可持續發展的遠景必定是光明燦爛,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