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山薰風
如前所述,古蜀在4萬年前便有先祖居住。到5千年前,蠶叢、柏灌、魚鳧三王相繼王蜀,創造了秋夜星空般深邃迷人的古蜀文明。這一個時間段,差不多正對應于三星堆文明所涵蓋的歷史時期,因此我們可以從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來近距離看一看古蜀文明的博大精深與璀璨優雅。
三星堆是三座長約數十米、高約五至八米,連結成一線的土堆,分布在馬牧河西岸東、南、西三面的臺地上。關于三星堆其名,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天帝從天上撒落三把泥土,落在了廣漢的湔江之畔,形成了三座大土堆,突兀地立于平原之上,猶如一條直線上分布的三顆金星,故名三星堆。在牧馬河對岸,有一高出周圍的弧形臺地,富于奇想的人們將這片臺地起名為月亮灣。三星堆與月亮灣隔河相望,形成了廣漢八景之一“三星伴月”。這是從地理形態上對三星堆的鉤玄,但是筆者認為,三星堆的得名與蠶叢、柏灌、魚鳧三王極有關系,它是在冥冥之中對古蜀三王的神圣致意。三王就是三星,三星就是三王,他們至今依然閃耀在巴蜀大地的歷史星空,三星堆就是他們灑落在故土的溫情星光。
三星堆的文物之所以震驚世界,不僅是因為它們年代久遠,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藝術水準華麗高超,品類形態絕無僅有,歷史意義極其重大,其精華部分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文字圖案
文字是文明形態成熟的直接標志,三星堆器物上有類似文字的圖案,目前各方專家學者對此比較審慎保守,沒有直接定性這就是文字。但是很顯然,這是表達信息傳遞的文字雛形或者說文字符號,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而且我們很容易看出這些早期文字圖案與后期中原的甲骨文很可能不是一個譜系,而是有鮮明的異域特征。
二、 巨型青銅立人
此人像人體部分高172厘米,屬于正常普通身高,加上基座,通高2.6米。該人像造型獨特,手型夸張,應該是祭祀造型,普遍認為手里握的應該是在三星堆和金沙都大量出土的祭祀象牙。金沙遺址也出土了此造型的人偶,只是尺寸差別巨大,這說明此動作應該是古蜀國祭祀時祭司的招牌動作。而最值得重視的是該人像的藝術表現力,它采用抽象手法,表現了人體的飄逸線條,塑像表面的各類圖案極其精美,紋飾美學異常成熟,直接向我們呈現了古蜀國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這是當時中原青銅器根本沒有達到的美學高度,從側面反映出古蜀文明在當時是明顯超越中原文明的文明樣態。
三、 金權杖、金面具
前面的文章里已經提及這根金權杖圖案的高超藝術魅力,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當時乃至以后,中原王朝均無金權杖這樣的權力象征物,中原歷來以九鼎和傳國玉璽作為權力象征。金面罩更是沒有中原什么事情,這兩樣東西我們都知道是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的特色元素,因此古蜀文明顯然是受到古埃及以及兩河文明的影響,并與前者有一定交流。
四、 巨型青銅神樹
該神樹通高近4米,大體分三層,上下各處均有神鳥棲息,造型華麗磅礴,工藝成熟精湛,表現了古蜀先民大膽的想象力與精致高雅的審美情趣。可以想見,當初這尊神樹在天光和燭光的交相輝映下,金碧輝煌地矗立在古蜀國的宮殿里,是怎樣一幅光彩奪目、令人神往的畫面。三星堆出土的神樹不止這一尊,還有體量較小但是同樣精美的版本。有學者認為,這是后來中原文化中“搖錢樹”的最初來源,體現了古蜀君臣與先民對財富的重視。筆者認為這是有道理的推測,但是也從另一方面表現出古蜀人民生活的富足,只有在極其富有的生活狀態中,人們才可能創造出如此精美的奢侈藝術品。
五、 生活格調器物
上圖是各類水瓢的手柄,它們形態各異,但無不精美而富有情趣。一個不起眼的水瓢手柄都做得這樣別致用心,足以肯定古蜀國的民眾生活水平已達到相當高度,非富足如此不足以雅致如斯。下圖是各類掛在屋檐廊角的風鈴,也都是件件精巧細致,別出心裁,仿佛數千年后今日的東瀛手工藝品,獨見古蜀先民在數千年前的生活品味與優雅匠心。
以上所舉,僅為三星堆寶貴文物中犖犖大者,數量與品種皆不及全部十分之一。而即使管窺如此,也可足見全豹之華麗真容。從以上側面,我們可以對截止到魚鳧王朝結束時的古蜀文明得出以下堅實結論:
1. 古蜀文明有自己獨立的以文字圖案符號組成的信息表達系統,這是文明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2. 古蜀文明在藝術表現力上獨特超邁,美學視野深邃廣闊,顯示出古蜀文明的繁榮高度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可圈可點;
3. 古蜀已經形成成熟的祭祀文化,有自己的獨特世界觀、宇宙觀與原始哲學,并且傳承有序,祭祀系統從三星堆一直流轉到后來的金沙,其憲制傳統也與祭祀文化融合,國家政治形式已趨于穩定;
4. 古蜀文明受到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影響,并將其華麗元素融入古蜀文明的自身流變與構建之中,對后期華夏文明的融合發展很可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甚至可能在藝術領域提升了后期華夏文明的高度;
5. 古蜀經濟發達,貿易繁榮,民眾豐衣足食,生活水平普遍較高,審美情趣高雅深致,古蜀國的繁榮程度可見一斑。
歷史長河不斷奔騰涌流,魚鳧王朝在大洪水的肆虐下結束了,至此古蜀三王和他們開創的輝煌王朝告一段落。但是天不變道亦不變,千百年的文化融合與道統流變已經讓古蜀文明完全脫胎換骨,愈加具有生命力。在自身不斷發展,又吸收兩河文明的優質元素之后,古蜀從此成為東亞版圖中的迦南地與伊甸園,既是古埃及、古印度及中亞文明向東輻射的走廊,又是沉淀融合并向遠東輸出文明的輻射源。
歷史的天空投下萬丈金光,照耀在寫滿“天府夢華錄”的古蜀大地上,穿透塵封的千年歲月,為我們詠嘆著那一段如歌如夢的迷人滄桑。
賦詩一首以詠懷:
浩淼塵煙水一方,有我古蜀舊家邦。
金烏神鳥驚春夢,錦緞青衣感秋涼。
沃野山川天下秀,先王道統地中藏。
如今諸夏重開日,借取芙蓉一段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