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9的日記2010-02-09 14:13
且說桂枝湯ZT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華所在。在中醫看來,不論什么病,它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所以治病不但要根據不同個體因人制宜,根據季節因時制宜,根據地方因地制宜,最關鍵的,是根據這個人現在這個病的發展階段分辨病、癥,然后處方治療。既然病癥是在變化中,所以感冒藥每次只開一劑,而且這劑藥還不一定全服——服一道病愈,那就停藥,所謂“中病即止”;服一道沒有效果甚至更嚴重,那就趕快停藥換藥——哪能像現在的醫生,感冒藥一開三天的量?不過現在的醫生和病人都很忙,不可能僅為一個感冒每天忙碌,這也就難怪感冒越來越難治,花的錢越來越多了。
論桂枝湯.銀翹散煎服法在治療感冒中的意義
孫娟,孫健
(濟南中醫院 濟南 250012 )
中圖分類號: R28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7738(2006)11-0692-02
桂枝湯由桂枝三兩 ( 去皮 ) 、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掰)組成,張仲景在其《傷寒論》中對桂枝湯的煎服法是這樣論述的:“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銀翹散由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荊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組成,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銀翹散如下煎服:“上杵為散,每服六兒,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桂枝湯和銀翹散是治療感冒的兩大類型的代表方劑,即桂枝湯主治風寒感冒,銀翹散主治風熱感冒。根據兩位名醫的論述,結合多年臨床實踐,認為感冒藥的煎服法正確與否,事關臨床療效。體會如下:
煎藥火候和時間。張仲景言:“微火煮”,吳鞠通提到“香氣大出”,“勿過煮“均是說火候和煎煮時間而言。因為治療感冒的中藥大多具有味辛發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為揮發油類,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氣揮散,藥性損失,有效成分散失過多。所以說:“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實為解表劑煎煮火候的通則。
煎藥用水量。煎藥時先用適量水將藥物浸泡在容器內,以淹沒藥物為度,加水過多,則煎煮時間勢必過長,部分成分被破壞;加水過少,藥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療感冒的中藥質地多疏松,故煎藥用水只要淹沒藥材面即可。浸泡時間一般為 30~60 分鐘。
充分利用藥材。如桂枝湯是把桂枝、芍藥、甘草搗碎,生姜切片,大棗掰開 , 桂枝要把桂皮去掉 . 而銀翹散的劑型是煮散 . 這樣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藥材的浪費 .
取汗方法 . 為利于感冒的治療 , 服藥后喝熱稀粥以助藥力和取溫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 喝熱粥以助藥力的意義 : 一是借谷所業補充津液汗源,防發汗致營陰不足;二是借熱能來鼓舞胃陽,進而振奮衛陽。此乃粥藥并用即藥物治療和食療相結合的方法。發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窩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續出一段汗:約一時許,即可蓋被保溫一時辰。汗出透了,才能達到出熱退,脈靜身涼的目的。
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服藥劑量和次數。病情重的,藥量宜大,多服幾次;病情輕的,藥量要小,少服幾次,奏效為準。不必強行規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幾次。兩位醫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藥。這是因為治感冒的中藥多具發散之性,過多有傷耗正氣之虞。
注意固護脾胃。感冒患者本身胃納欠佳。如桂枝湯實際上也是個食療方:桂枝為桂樹的皮,為常用佐料;生姜辛香溫胃和中,常言說:“要得香,蔥蒜姜”;大棗補脾益所;甘草也是一種特殊的調味品。生姜和大棗經常用在感冒藥中,一則調補脾胃,一則調和營衛。
在臨床上從事中醫兒科診療時,治療風熱感冒也開銀翹散方加減,然而療效不佳,曾請教過老師,說:“注意煎服了嗎?“猛然驚醒,遂仔細研究了銀翹散、桂枝湯等名方的煎服法。臨床上再用銀翹散時,療效就大相徑庭。所以說,中藥煎服法之恰當與否,對療效有很大影響。現在治療小兒感冒,根據辯證治開方后,往往仔細叮囑患兒家長浸泡時間,加水多少,煎服的火候時間,后入的藥物(如薄荷,芥穗等芳香輕清之品后入且煎煮時間要短),汗出的多少,藥后的調護等方面,且開方多為 1~2 劑,中病即止,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信息來
按中醫的理論,感冒的病癥發展一般是由表及里,或者說是由衛、氣而營、血,治療也按階段進行。咱家得的是向來是風寒感冒,所以就不說風熱了。風寒感冒初起宜辛溫解表,方用簡單的“蔥豉湯”,癥狀較重的則用“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如果是感冒先兆,也就是有可能感冒、但還沒有感冒癥狀,那就弄點生姜湯熱熱喝下,驅寒祛邪防感冒,民間常用;閩南的“風蔥”作用也差不多。如果風寒感冒遷延不愈,由表入里,或者說由衛而氣而營,那就要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了,方用“桂枝湯”。
“桂枝湯”很簡單,現在用的是:
桂枝10g,芍藥10g,炙甘草5g,生姜10g(約四片),大棗四枚。
“桂枝湯”是風寒感冒的圣藥,但現在的中醫一般不用。原因有三:一是這藥不值錢,一劑才幾毛錢,肯開這藥的醫生肯定要喝西北風的:二是這藥發汗力弱,效果似乎不明顯,其實它是扶正祛邪,治病而副作用不明顯,不明事理的還以為是自己好了呢;三是用這藥要把握好時機,感冒初起不行,其時表邪來勢洶洶,“桂枝湯”抵擋不住;要在相持階段,寒熱往來,時寒時熱……這時效果最佳。
用過“桂枝湯”一二劑,感冒一般就結束了。如果不放心,還可以用益氣固表的“玉屏風散”調養,避免重感——不過那一定要在沒有感冒癥狀時才能用。
總結幾十年與感冒抗斗的經驗教訓,最主要的一條還是要重視養生,不能因感冒事小而不以為意。而風寒感冒按階段用藥為:蔥、姜——“蔥豉湯”——“荊防達表湯”——“桂枝湯”——“玉屏風散”。
附“桂枝湯”原方(《傷寒論》):
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3枚)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復取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癥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除,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汗!這么細致入微,現在的醫生和病號哪有這耐心?難怪感冒治不好——當然現在的藥材也不地道,例如桂枝,本應該用桂樹的枝,色澤金黃,材質細膩,氣味芬芳,現在用的是天竺桂的枝,黑灰粗糙,氣味濁而不清,藥效當然大打折扣——勉強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