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微信和玩朋友圈是兩回事。當然微信也并不是一個純粹的通訊工具了,這和微信“純移動端”熟人社交的天生基因是分不開的,朋友圈更是社交作用大于通訊作用。
如果用從網絡社交的角度來看,通常不喜歡在朋友圈發布信息的人,也是分很多種情況,看看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1.覺得沒什么好寫的。這樣的人并不太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也不愿意多做交流。通常會覺得沒有什么好寫的,看看朋友圈可以,自己堅決不發言。
2.工作原因。從事政府工作,保密工作或者特殊行業,等等。因為工作的特性,不能在朋友圈隨意的發言,雖然朋友圈有分組可見的功能,不過大多數人都不會用或者不去設置,也不可能人人都有雙微信,因此干脆不發。
3.好友太少。初入微信,朋友就那么幾個,懶得玩。朋友圈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互動還分享交流,人太少了玩起來當然沒有意思。再說微信好友的增加與個人固有的人際關系、交流習慣、使用頻率有關,可以根據一身情況來調整好友數量,再決定是否要朋友圈。
3.心態原因。常常看到有說喜歡踏踏實實在生活中做實事的人不玩朋友圈,個人覺得這個不能一概而論。朋友圈和現實生活并不沖突,只是“度”的問題。天天刷屏,沉溺虛擬世界固然不好;完全埋頭苦干(或怡然自得)也不好。畢竟發一下也不是多大點事,說到底還是別人的心態,不認可就不會發。
4.朋友圈可怕論。這個調調很多時候是被鼓吹出來,例如聽說朋友圈都是炫,朋友圈都在作秀,朋友圈微商太多,朋友圈有騙人……這些從來不玩的人,比較保守,而且聽到太多這樣的論斷產生了抵觸情緒,所以不敢玩。誠然,以上情況確實存在,朋友圈說白了也是現實人際關系的一個投影,現實中可能發生的事情,朋友圈中一樣的會發生。不過“未知”才是最可怕的,不是嗎?建議自己通過實踐來判斷,不輕信妄論。
5.使用習慣。有微信但不一定玩朋友圈啊,晚玩陌陌的,玩QQ空間的,玩微博的,玩興趣社交的,玩群聊的…每個人習慣使用的社交軟件有不同,喜歡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也有不同,所以不一定非得用微信。
6.脆弱或者懶。這樣直接提出是不好,本來也不想寫,當是一家之言吧,權作參考。
朋友圈這個東西很神奇,玻璃心是玩不好的。前面有說過,既然是虛擬社交,和實際社交的“本質”區別也不是太大,只是它更具備一些網絡的特性(比如說可以美圖,可以發一些和實際有差異的東西)。那也一樣就會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朋友之間也有遠近親疏,也有錯綜復雜。朋友圈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看到別人,更重要的也可以看到自己。在朋友圈中不能達到心理預期的人大有人在。就看你能不能用好這面魔鏡了,還有能不能解決好各種社交的復雜關系,要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避是避不掉的。鏡子容易碎掉,是因為我們只是固執地認為它“不真實”,其實仔細想想,你現實中見到的摸到的就一定真實嗎?克服玻璃心,克服懶惰,正視自己,謙遜包容,睿智豁達,就會更接近于真實,更游刃有余。
條條大路通羅馬,玩不玩朋友圈并不是很重要。微信也好,朋友圈也好,它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工具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更多的作用是提供一種途徑,怎么用還是看各人。
創建于 2016.06.0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