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問了李叔同,就說李叔同吧。
李叔同,驚才絕艷,少年風流。他寫過一句詩,說自己“二十文章驚海內”,充滿少年人的自信和驕傲。
弘一法師,芒鞋竹杖,云游苦行,持戒守律,護生弘法,終成一代高僧,贏得所有人的景仰。
讓人難以置信這是同一個人。
李叔同是怎么變成弘一法師的?
他怎么會想到去當和尚呢?
其實起因很簡單。有一次,他做了一件現在很流行的事:輕斷食。斷食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朋友介紹他去了虎跑寺。他在那里住了三個學期,斷食了十七天。
他很喜歡虎跑寺的氛圍,之后又去了幾回。
慢慢的,出家的念頭在他心里萌發,之后越來越堅定。
1918年農歷七月十三日,三十八歲的他告別了任教六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正式出家。
李叔同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弘一法師。
那家人怎么辦?
既然出家,那就只有斬斷塵緣。
天津的原配夫人平靜地接受了事實。上海的日本夫人不能理解,拉上他的一個上海朋友趕來,面對面問他,日本的和尚可以成家,為什么中國的不行?
弘一法師耐心勸慰。他把自己的手表交給妻子,當做留念。然后駕舟而去,頭也不回。
日本夫人終于知道事情無可挽回,大哭一場,自己回了日本。
李叔同遁入空門,這件事在當時的文藝界也引起了轟動。都說他是受了什么刺激,有的說因為破產,有的說因為失戀。
他到底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選擇?
我對宗教沒有弘一法師那樣的信仰,所以沒法做出很有說服力的解釋。但我理解,這種情感是不能用世俗的價值觀去評判的。
豐子愷就說過,人生就像三層樓,滿足物質生活的人安心地在第一層里住,滿足精神生活的人在第二層自得其樂,如果想追求靈魂生活,只有登上第三層了。李叔同腳力大,在第一、第二層都活得很光彩,必定是要向第三層走的。
深以為然。
所以說,有人出家是消極,是遁世,是悲觀。但弘一法師出家,是追求人生更大的價值。
這是人生的升華,也是人格的圓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