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同志為了除掉開國功臣,加強中央集權,處心積慮地洪武十三年(1380年)釀造胡惟庸案,又在二十六年(1393年)釀造了藍玉案。老朱同志通過這兩個政治大案,將開國功臣們一網打盡,后世又被稱為“胡藍之獄”。這兩案又與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史學界有爭議,一說是洪武十五年(1382),另外一說是洪武九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合稱為明初四大案,又稱洪武四大案。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為了表彰開國功臣們的功績,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老朱同志通過胡藍兩案,將這六公二十八侯誅殺了大半,我仔細統計了一下。
六公分別為:李善長為韓國公(胡惟庸案),徐達為魏國公,常遇春之子常茂為鄭國公,李文忠為曹國公,鄧愈為衛國公,馮勝為宋國公。
二十八侯分別為:湯和中山侯,唐勝宗延安侯(胡惟庸案),陸仲亨吉安侯(胡惟庸案),周德興江夏侯,華云龍淮安侯(胡惟庸案),顧時濟寧侯,耿炳文長興侯,陳德臨江侯(胡惟庸案),郭興鞏昌侯(胡惟庸案),王志六安侯(胡惟庸案),鄭遇春滎陽侯(胡惟庸案),費聚平涼侯(胡惟庸案),吳良江陰侯,吳楨靖海侯(胡惟庸案),趙庸南雄侯(胡惟庸案),廖永忠德慶侯,俞通源安南侯(胡惟庸案),華高廣德侯,楊璟營陽侯(胡惟庸案),康茂才之子康鐸蘄春侯(康茂才跟隨徐達西征立下大功,還師途中去世),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潁川侯,胡美豫章侯,韓政東平侯(藍玉案),黃彬宜春侯(胡惟庸案),曹良臣宣寧侯(藍玉案),梅思祖汝南侯(胡惟庸案),陸聚河南侯(胡惟庸案)。
不僅如此,兩案還誅殺了永城侯薛顯(胡惟庸案)、涼國公藍玉(藍玉案)、宣德侯金朝興(胡惟庸案)、懷遠侯曹興、靖寧侯葉升(胡惟庸案)、景川侯曹震(藍玉案)、會寧侯張溫(藍玉案)、普定侯陳垣(藍玉案)、鶴慶侯張翼(藍玉案)、舳艫侯朱壽(藍玉案)、海西侯納哈出(藍玉案)、東莞伯何真(藍玉案)、會寧侯孫恪(藍玉案)、徽先伯桑敬(藍玉案)等人。
(圖為藍玉的劇照)
可以說老奸巨猾的老朱同志借胡惟庸一案,不僅誅殺了大批開國功臣,而且還徹底廢除了宰相一職,并在《皇明祖訓》中要求后世子孫禁設宰相一職,徹底鏟除了千百年來相權對皇權的危險。
那么晚年的朱元璋為什么要通過胡藍之獄,屠殺開國功臣呢?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太子朱標的意外死亡。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據說朱標“仁柔孝友”,品德高尚,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也是皇位最理想的繼承人。史書上記載,朱元璋登上帝位時,對昔日的功臣大開殺戒,朝中眾人怕引火燒身,不敢相勸。這時候,太子朱標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不作聲。第二天故意把一條棘杖丟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難色,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殺了這些昔日的功臣,內部整理好了,你才能坐穩寶座。”皇太子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怎么樣的皇帝,就有怎么樣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摜,并繼續追打。太子朱標確實是個有德行之人,而且他也南征北戰鎮得住開國功臣,是皇位的最佳人選。
但是,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打算遷都北方,派朱標北巡陜西,考察當地民情地理。朱標回來后卻一病不起,第二年便去世了。這時朱元璋已經65歲了,他老來喪子,極為悲痛。朱標的突然去世,誰來繼承皇位,鎮住這些開國功臣一直困擾著朱元璋。
第二,朱允炆乖巧孝順,怕被開國功臣們欺負。朱標的長子朱雄英很小便去世了。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從小便十分乖巧孝順。我們有句古話叫作“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這句話用在朱允炆身上卻不合適。史書上有記載,朱標生病的時候,他便日夜守在床前,一刻也不離開。朱允炆生于皇室,從小養尊處優,能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朱標死后,他非常悲痛,茶飯不思,人也消瘦了很多,史書上說他“哀毀骨立”。此外,朱允炆對朱元璋也十分孝順,平時有空,總是過來陪伴朱元璋,晚年的朱元璋十分看中孝道,自然喜愛這個乖巧孝順的孫子,想要立這個孫子為太子,但是又擔心他太過仁善,鎮不住這些開國功臣們,所以在晚年,朱元璋決定拿起屠刀,對功臣們下手。
作為一代雄主的朱元璋,為了朱家皇權的長治久安,制造冤案屠殺開國功臣,廢除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確實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