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君子慎獨(親請關(guān)注我)
此語見于儒家經(jīng)典《中庸》和《大學》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觀念和自我修養(yǎng)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1.《禮記·大學》:“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3.三國·魏 曹植 《卞太后誄》:“祇畏神明,敬惟慎獨。”
4.宋 彭乘 《續(xù)墨客揮犀·陶谷使江南》:“ 熙載 使歌姬 秦蒻蘭 衣弊衣為驛卒女, 谷見之而喜,遂犯慎獨之戒。”
5.《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回:“我們講理學的人,最講究的是慎獨工夫,總要能夠衾影無愧,屋漏不慚。”
7.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這種不開通、不文明的地方,身當人師的人,那敢不慎獨?”
二、現(xiàn)代意義的慎獨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yǎng);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guān)鍵性環(huán)節(jié)。慎獨是必要的,終有一天人類會知道作為一個人要學會慎獨,因為一個人的人生離不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