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中國古代文獻時,中國古人的一些親屬稱謂、禮儀稱謂,往往給今天的讀者帶來許多的困惑。其中,某些親屬稱謂、禮儀稱謂往往混雜兼用,給后人的理解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從而出現了一些不準確的說法或做法。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大多數人很自然的稱其為漢高祖。即便知識淵博、學識明鑒的專家學者,亦有不察之時。如張舜徽先生等認為,劉邦死后廟號高祖。(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79頁)
由于古代典籍中多有“始祖”、“太祖”等含義既相近又有別的稱謂,致使后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于同一廟制中既設“始祖”之室,又設“太祖”之室,造成混亂。由于對“太祖”、“高祖”廟號形成的歷史過程,及“太祖”、“始祖”含義的異同等問題缺乏深入、系統的了解,因而對有關歷史問題的詮釋,難免出現差錯。
“始祖”,顧名思義,即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如先秦時期的商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契,周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棄,皆無父,為母感神靈(契系母親簡狄吞食玄鳥卵孕育,棄系母親姜嫄踩大腳印孕育)而孕育。雖然,我們今天依據民族學的有關理論,可以對此古人頗難理解的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這一現象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處于母系社會時期的一典型特征,即知母而不知父,契、棄之所以被后世的商、周族人分別尊為第一位男性祖先,也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處于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階段,且這一社會轉型宣告完成之時的生動體現。
“始祖”這一稱謂,大致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在由西周初周公據以往喪服禮俗加以修改、制定,再經過春秋時孔子的編訂而成書的《儀禮·喪服》中,已出現“始祖”這一稱謂:“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
李衡眉先生認為,“始祖”的廣泛使用,與東漢末著名儒家學者鄭玄有密切的關系。鄭玄注釋《周禮》、《禮記》時,也采用“始祖”這一稱謂。由于鄭玄經書詮釋風靡一時,后人多沿用其說,不察其誤,致使后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于同一廟制中既設“始祖”之室,又設“太祖”之室,造成混亂,直至五代后晉張昭遠始糾其謬。這一說法不準確。張昭遠并非發覺上古時僅有“太祖”,無“始祖”稱謂的第一人。早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五月,太常博士張齊賢就明確提出:“莫不尊始封之君,謂之太祖……太祖者,商之玄王、周之后稷是也。太祖之外,更無始祖……伏尋禮經,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無始祖。”
秦漢以后,中國歷代皇帝未有以“始祖”為廟號者。這說明,在古代中國,“始祖”僅僅是對久遠最早的祖先的一種尊稱。
太(大)祖,在周代禮制中,是作為宗廟的“始祖”來使用的。《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鄭玄注曰:“大祖,后稷。”不過,鄭玄注釋《禮記·喪服小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時,并沒有繼續使用“大(太)祖”這一稱謂,而是使用“始祖”這一概念:“始祖感天神靈而生,祭天則以祖配之。”“始祖”一詞,其含義與《禮記·王制》鄭玄注中的“大(太)祖”意義相同,并無新意。都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天子“七廟”中的“太祖”廟萬世不毀:“太祖之廟,百代不遷。……太祖者,商之玄王、周之后稷是也。”
太祖用作帝王的廟號,始于漢高帝劉邦。劉邦卒后,群臣沿襲古禮,追尊其廟號曰太祖。《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史記》卷一○《孝文本紀》:“高帝親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
此后,魏曹操、吳孫權、晉司馬昭、北魏拓跋珪、隋楊忠、唐李虎、宋趙匡胤、遼阿保機、西夏李繼遷、金阿骨打、元鐵木真、明朱元璋、清努爾哈赤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太祖廟號。用作廟號的太祖,其“始祖”的含義日漸淡弱。
“高祖”原是某人對其父親之祖,即曾祖父之父的稱謂。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祖”逐漸被賦予“遠祖”含義。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卷之二四《髙祖》:“漢儒以曾祖之父為髙祖。考之于《傳》,髙祖者,遠祖之名爾。《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曰'我髙祖少皥摯之立也’,則以始祖為髙祖。《書·盤庚》'肆上帝將復我髙祖之德,亂越我家’,《康王之誥》'張皇六師,無壞我髙祖寡命’,則以受命之君為髙祖。《左傳·昭公十五年》王謂籍談曰'昔而髙祖孫伯黡司晉之典籍’,則謂其九世為髙祖。”
先秦時人有時籠統地通稱曾祖父以上的祖先為“高祖”。清代學者閻若璩《潛邱札記》卷五《補正日知錄》曰:“祖稱曾祖之父為髙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謂之髙祖……按《周書·康王之誥》'無壞我髙祖寡命’。髙祖,文、武也。在康王之世稱文、武為髙祖,是又以曽祖父、祖父為髙祖矣。”
秦漢以后,“高祖”在用作親屬稱謂的同時,逐漸被用作皇帝宗廟廟號。以往多習慣稱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宗廟廟號為“高祖”。清代張尚瑗《左傳折諸》卷二二曰:“愚按漢髙祖、唐髙祖皆始受命之君也。劉宋、蕭梁、陳三武帝,髙齊神武帝廟號皆稱髙祖,亦同此義。”
其實,這種說法并不確切。“高”乃劉邦去世后,惠帝及眾臣僚為其追加的尊號、謚號。邦宗廟廟號應為太祖:“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司馬遷混淆劉邦“高皇帝”謚號及太祖廟號,稱其為“高祖”。相比較而言,班固則較為審慎,沒有使用“高祖”這一混雜謚號和廟號的稱謂來稱呼劉邦。清代儒者閻若璩對司馬遷混淆劉邦宗廟廟號、謚號的做法,提出了批評:“又按漢之群帝有號有謚。如太祖,其號也。髙皇帝,其謚也。此既葬后,孝恵與群臣至太上皇廟上其父之稱,著見《史記》,遷忽訛而為髙祖。班固撰《漢書》即正之,曰《髙帝紀》,但史文未盡厘正耳。”(《尚書古文疏證》卷四第五十九)
“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始于三國魏明帝。魏明帝追加其父魏文帝曹丕的宗廟廟號為“高祖”:“有司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至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始更奏定七廟之制,曰:'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業。武皇帝肇建洪基,撥亂夷險,為魏太祖。文皇帝繼天革命,應期受禪,為魏高祖。”此后,晉司馬懿、南朝宋劉裕、梁蕭衍、陳陳霸先、北魏拓跋(元)宏、北齊高歡、北周宇文邕、隋楊堅、唐李淵、后晉石敬瑭、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高祖”廟號。
“太祖”、“高祖”廟號有無地位尊卑之別?從最初并采“太祖”、“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的三國曹魏來看,在魏明帝和眾臣僚的觀念中,“太祖”的地位,似尊于“高祖”。魏明帝君臣雖比較嚴格的遵循儒家典籍有關記載,以曹操為皇家宗廟“始祖”,曹操之前三世祖先宗廟,親盡迭次遷毀。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被追認為皇家宗廟太祖,無疑是因為無論就宗法行輩,還是生平功績而言,都高于其子曹丕。其后,北魏、北周分別追加道武帝拓跋珪、文帝宇文泰太祖廟號,孝文帝拓跋(元)宏、武帝宇文邕“高祖”廟號,雖似皆表明“太祖”尊于“高祖”。但也有例外,如南朝劉宋追加開國皇帝劉裕“高祖”廟號,而追加其子文帝劉義隆太祖廟號,且后來的南朝梁、陳、北朝的北齊及后來的隋、唐、五代后晉,皆唯有“高祖”廟號,而未有太祖廟號,似表明某些朝代統治者的觀念中,“高祖”尊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