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建立之初,因為多年的戰亂,人口稀少,百業凋零,為了恢復國力,漢高祖劉邦時期就開始實行“黃老無為之治”。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在漢武帝時期,整個國家呈現的是人口充實,百業復蘇,錢糧豐盈的富強局面,但此時西漢面臨兩大挑戰,外患匈奴和內患世家豪強,而無為之治已經無法應對這兩大挑戰,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治國之策。
漢武帝劉徹即位,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顯然和這位有著大抱負的君主已經格格不入。他需要一個可以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學說。元光元年,漢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文學之士到長安策問。董仲舒在與武帝的對策中指出:儒家的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而百家之言的宗旨卻讓思想不一致。若要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統一思想,“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這與漢武帝的加強集權和君主權力的思想不謀而合。于是,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意見,一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改革拉開帷幕。
元光元年,漢武帝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全部罷黜,將黃老學說的官員也貶謫辭退,啟用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召集大量儒生入太常寺,入朝為官。從此,人們如果想入朝為官,就必須學習儒家思想,成了此后兩千年間華夏民族的正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