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入秦后,入函谷關前著的《道德經》并未引發重視,也沒有大規模流傳,老子的后代,也沒有人用《道德經》做為家傳的進身和經世之道加以傳承發展。
公元前471年,老子病逝于秦,享年101歲。
《莊子.養生主》說: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秦國給了這個后世被認為是道家的創始人,以官方的認可,但只是表于形式,對老子去世的禮敬未高于一般流亡到秦的士子的待遇。
以老子為尊的道家的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之一家的顯學之一,是在魏、趙、韓的“三家列侯”后,中國的歷史進入戰國時代,“田陳篡齊”后的戰國中期。
在這之前,被后世稱為道家祖師的“老子”并不被當時的人所看重,“道家”也遠遠沒有后世的顯赫地位。
道家之后沉寂了很久,漸漸淡出歷史的舞臺。
春秋末期,遷都洛陽的東周王室持續衰敗,各諸侯國的競爭由稱霸戰爭,轉為兼并土地和人口的“滅國之戰”,戰爭開始越來越殘酷化,中國的歷史進入“戰國時代”。
各諸侯國的內部權力斗爭也趨于白熱化,各諸國為強國擴張或自保,紛紛引入人材,開始了或早或晚的內部政治軍事改革,這一時期,被后世稱為“百家爭鳴”,各種學說,紛紛登上歷史的舞臺。
道家于是應運而生,在齊國君主的持久的大力推動下,“道家”成為戰國中后期“諸子百家”中的一支顯學。
這時的齊國國君已經不是“呂”氏~呂尚~“姜子牙”姜齊的后裔了,這時的齊國君主是“田氏”,對于這一事件,史稱:“田氏代齊”或者“田陳篡齊”。
田齊的祖先來自舜的兒子商均一支,在周滅商后,商均的32世孫遏父早年投奔入周,遏父的兒子媯滿被封為周文王時期的“陶正”。
周滅商后,被周武王姬昌以舜的后代的名義尋“找”到,并把自己的長女太姬嫁給他,以“備以三恪,奉祀虞舜”,“興滅國、繼絕世”為名,封他到陳地(今河南淮陽),以顯周的仁義和對古帝的追崇,與周伐商的道義上的“正義和正統”。
(周武王當時剛剛贏得商周之戰的勝利,還未下戰車,就封了媯滿為陳侯。)
公元前1046年媯滿成為陳國的君主,封侯爵,被稱為“陳胡公”,是陳、胡兩姓的始祖。
公元前699年,陳厲公的侄子媯林不滿厲公殺了父兄,殺了陳厲公,自立為君,就是陳莊公,厲公的兒子公子完只被封為大夫。
七年后,陳莊公去世,弟弟杵臼繼位,史稱陳宣公,公元前672年,宣公立兒子御寇為太子,御寇與被莊公殺死的~厲公的兒子公子完(陳完)交好。
陳宣公以為太子御寇與公子完暗中謀在劃自己,于是,殺了兒子太子御寇。
陳國太子御寇被殺后,陳完恐懼,攜全家逃到齊國避禍,被齊桓公封為“工正”~也就是建設部部長,因“陳~田”兩字在當時是同音,都被讀作“dien”,因此陳完到齊國后改姓為“田”被稱為“田完”。
公子完為了在齊國立住腳,開始廣蓄妻妾,大娶齊女七尺之上者,并廣招門客,田完共娶有妻妾一百多人,為壯大自己的宗族,鼓勵自己的門客自由出入自家的后廷,與自己的妻妾同房,到陳完去世時,陳完的妻妾共給他生了七、八十個兒子。
公子完死后溢號為“敬仲”,被后世稱為“田敬仲”,他的后代都改姓田。
田氏一族,開始在齊國壯大起來。
齊國的田氏到了第四世孫田桓子時期,在公元前545年,聯合齊國貴族鮑氏、欒氏、高氏幾家滅掉了齊國的另一個大家族慶氏,過了幾年,田恒子又聯合鮑氏滅掉了欒氏和一個高氏(當時齊國有七大貴族掌權,分別是田、鮑、欒、國、慶、高、高)。
并且為了討好齊國的公族,也就是齊國國君的族人,送田地、送百姓奴隸給無封地的公族。
同時討好齊國百姓用“大斗出,小斗還”的辦法借糧給百姓,以收取民心,“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田氏的勢力在齊國越來越大。
公元前469年,齊景公死后,田桓子的兒子田氏掌門人田乞發動政變,驅逐了齊國最后兩家當權貴族國、高二氏,立公子陽生為國君,陽生就是齊悼公,田乞自立為相,從此田氏家族永遠的掌握了齊國的相位。
田乞去世后,其子田恒為齊相國,田恒就是田成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掉了齊簡公,另立齊平公為齊國國君,從此之后,齊國的國君成為了田氏的傀儡。
田氏成為齊國的實際控制者后,想要取代齊國國君的位置,但擺在田氏面前有道逾越不過去的鴻溝,那就是周王的冊封,沒有周王的冊封,田氏不可能取代姜齊的君主位置,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趙氏、韓氏、魏氏滅掉了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土地、人口,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列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中國的歷史在這年劃出一道分水嶺,這之后,被稱作“戰國時代”,這就是東周“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的分界。
(題外話: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廢晉侯于端氏,將晉公室最后的土地全部瓜分,史稱“三家分晉”。)
想篡位的田氏,在苦苦等待、苦苦想了九十年后,終于等到了篡位的榜樣,看到了篡位的希望。
公元前391年,齊國國相田和廢齊康公,只留下一城為齊康公的食邑。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于海上(舟山群島),自此姜齊結束,田和自立為齊君。在此期間,田和大力拉攏魏文侯,并“尊崇”~賄賂周王,由魏文侯出面奏請周王列自己為侯,同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
田和取代姜呂氏齊國,正式稱侯,仍延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田齊是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357年,田齊第三代國君齊桓公田午去世,子田因齊繼位,同年原姜齊末代國君齊康公去世,在田氏的控制下,齊康公絕后,食邑盡歸田齊所有。
田陳篡齊后,一直需要對其政權的合理性進行辯護,以鞏固統治地位。
到了第四代田齊國君田因齊~齊威王繼位后,田氏政權選擇了同為來自南方陳國的老子的學說“道”,同時又抬出比傳說中的堯、舜、禹更加古老的“黃帝”來,提出“黃老之說”。
一方面要以此壓倒儒、墨、法、農等家的學說,更重要的是齊威王把黃帝作為了田氏的始祖,這些是很下過一番苦心的……
因為如果田氏是黃帝的后裔,而姜氏(姜齊)是炎帝的后裔,在傳說中,上古時代“黃帝”戰勝炎帝而得天下,這就為“田陳篡齊”、“田氏代齊”找到了歷史性的合法根據。
古器物銘文《陳侯因敦》記載了齊威王這段說法:“其唯因,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
齊威王在銘文中宣揚田氏的祖先是黃帝,又把黃帝與老子的學說相結合,形成“黃老之學”,以此,齊威王在國都臨淄城外,興建起規模龐大的學宮,稱為“稷下學宮”。
廣招天下賢士,為自己提出的“黃老之學”添磚加瓦,完擅體系,自此道家兩大門派之一“黃老之學”在臨淄城外的“稷下學宮”橫空出世。
當莊子還在宋國隱居處發表游世、出世的高談闊論之時,東方的齊國的道家,正發生著劃時代的變革,由老子著的《道德經》~“無為而治”發展出來的“黃老之學”已經成長為極具攻擊力的“黃老學派”。
道家兩大門派中的另一支~“老莊學派”,也即將登上歷史的舞臺。
請看下期《稷下學宮》~鄒忌鼓琴稱相。
題外話:春秋第一美女“夏姬”就是嫁給了陳國的公室。
夏姬丈夫死后與陳靈公等私通,導致陳靈公被夏姬的兒子夏征舒所殺……
楚以此首次滅陳……
夏姬三次成為王后,七次出嫁為夫人,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
春秋后期,吳越的興起,都與夏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春秋第一美女夏姬,影響了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走向。
題內話:公元前478年,楚二次滅陳,陳滅,當時在陳國老家的老子開始了向西入秦的千里逃亡,進秦函谷關前,老子著《道德經》上下五千言。
題外話:公子完~陳完(田完)的后代有:田穰苴,孟嘗君田文,孫武子,孫臏,王莽,孫權……
王莽篡漢稱帝后,追尊遠祖陳完為“齊敬王”,廟號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