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與教育
1932年2月4日,趙梓森出生于上海市滬南區的一個普通家庭,一家十口擠在莫利愛路(現香山路)居住。父親趙澤鋆是上海先施百貨公司職員,母親謝秀群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1][10]幼年的趙梓森,因家境貧窮和國家戰亂,曾隨父母輾轉遷居于上海北四川路、寶通路、同孚路等多地,求學生活經歷坎坷。[7]趙梓森5歲時,進入上海飛虹小學讀書,其間因巧解《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算題和手工自制飛機航模,受到時任上海市長吳國楨接見。[7] 1943年9月,趙梓森進入上海錢業中小學念初中,其間對理科學習抱有不小興趣,而文科成績卻表現較差。[7]臨近畢業時,趙梓森因學習偏科嚴重,只好勉強報考了上海輔仁中學讀高中。[4]1949年9月,迫于家境貧寒,屆時成績優異的趙梓森,選擇了報考學費低廉的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次年5月,退學參加二次高考,后被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錄取。[7]1952年11月,全國院系調整之際,趙梓森所學專業被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訊系,從此開始與光纖通信教育研究工作結緣。[4]
工作與科研
1954年8月,大學畢業的趙梓森,被分配至中南郵電管理局下屬武漢郵電學校任講師,負責在實驗室安裝蓄電池;次年2月,轉崗開始承擔數學教學任務,并被評為“武漢電信學校優秀教學工作者”。[7]1956年起,趙梓森開始利用閑暇時間,研究自學蘇聯大學階段的電信學課程,其間他的自研能力也得到不少鍛煉。[7]1959年12月,時年27歲的趙梓森,領導團隊成功研制出可解三階微分方程的模擬計算機,并一舉在武漢高校五年成就展上獲得成功,繼而榮膺“武漢市高校科技成果特等獎”。[7]
1964年7月,趙梓森接受學校派遣,赴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進修;同年8月,在研究推導信號流圖的“梅森公式”時,原創性地提出了化繁為簡的“0-∞法解網絡”算法,受到權威期刊《電子學報》、著名數學家關肇直和時任航天部總工蔡金濤的高度青睞,相關成果被學術界視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創新性研究。[7][11]1966年起,因受文化大革命影響,教學研究工作相繼中斷,一度賦閑在家兩年多。[7] 1976年,趙梓森院士(右二)土法上馬拉出的第一根實用化光纖在武漢郵科院誕生
1968年底,趙梓森被派往黃石電廠指導學生實習;次年3月,又被改派至四川眉山參加電纜通信大會戰。[4][7]1970年底,趙梓森出任郵電部528廠工程師,[12]開始參與960路微波終端設備研發工作。[7]1972年4月,調任大氣激光通信研究室副主任,受命主持郵電部“大氣激光通信項目”,其間創新運用太陽光替代進口受阻的平行光管展開攻關,短短兩個月即令長期難以突破的項目取得了重大進展。[10][7]同年底,敏銳察覺到通信變革即將到來的趙梓森,旋即開始投身玻璃光纖研發工作。[7]1973年5月,在趙梓森等人的力薦推動下,“光導纖維研制” 正式寫入1973年全國郵電科研規劃,并進一步立項為郵電部528廠一般性研究課題。 1974年2月,郵電部發文設立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趙梓森開始出任第二研究室(激光通信及光導纖維研制)副主任。[7][13]同年9月,趙梓森力主的光纖通信研制項目獲得國家級立項,正式列為國家“五五”規劃重點趕超科研項目,并列入郵電部十年科研規劃,具體由趙梓森所在武漢郵科院主導實施。[7]1976年3月,趙梓森團隊成功研制出中國首根石英光纖。[10]次年3月,再度成功研制出中國首根短波長(0.85μm)階躍型石英光纖(長度17米),中國光纖通信研究由此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同年12月,趙梓森當選為湖北省第四屆政協委員。[7]1978年3月,趙梓森團隊摘得第一屆全國科技大會先進集體獎。[10]一年后,中國首根實用型低損耗石英光纖正式問世,并開始向光纖通信領域迅即推廣應用。[10]同年2月,趙梓森加入中國共產黨。[7]
1979年7月,趙梓森在了武漢郵科院主持建成中國首條長架空光纖通信試驗段線路(長度5.7km);同年10月,他在低損耗光纖通信領域更進一步,成功將長波長光纖損耗壓低至1dB/km以下,達到世界先進水平。[7]1980年7月,趙梓森升任郵電部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長、總工程師,武漢郵科院副總工程師。[7]次年9月,受命出任“八二工程”項目總負責,領導建設中國首條實用化光纖通信線路。[7]1982年12月,趙梓森成功拉制出適用于光通信的單模光纖樣品,推動單模光纖上升為國家級技術發展路線。同年底,趙梓森主持建設的中國首條實用化光纖通信線路全線貫通,實現了8Mb/s的光信號長距離傳速。[7][13]次年5月,升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一個月后,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成員。[7] 1985年1月,趙梓森升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7]次年10月,出任武漢郵電科學院工程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主任。[7]1987年2月,受命出任湖北“漢荊沙”工程負責人;[13][a]同年6月,出任郵電部“揚高”工程技術總負責;[b]兩個月后,又擔任了郵電部“合蕪”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和技術負責人。[7][c]1987年底,湖北“漢荊沙”工程全線貫通,傳輸速率大幅提升至34Mb/s,先后榮膺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7]
1988年1月,趙梓森受命主持建設漢南140Mb/s單模光纖通信市話中繼系統工程;同年3月,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此后數月間,“揚高”工程、“漢南”工程相繼開通投用。[7]1989年10月,趙梓森主持的“揚高”工程獲評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步入選“國家光纖通信試點示范工程”。[7]1991年5月,趙梓森主持的“合蕪”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榮膺郵電部“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一等獎;同年12月,趙梓森又受命出任了“京漢廣”工程技術總負責。[7][13][d] 1992年2月,受聘擔任第二屆郵電部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專業評審組組長;同年10月,年屆60的趙梓森退休,轉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高級技術顧問。[7]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7]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次年12月,當選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會士。[7]1997年9月,當選為黨的十五大代表。[7]次年11月,趙梓森受聘出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其間多次建言武漢籌建中國光谷、發展數字產業、培養創新人才。[7] 2000年5月,趙梓森與楊叔子等25名院士專家聯名向黨中央、國務院呈交《關于在武漢建立“中國光谷”的建議書》;同月31日,受聘出任“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7]2002年11月,當選為黨的十六大代表。[7]2012年1月,入選《長江日報》組織評選的“武漢精神代言人”。[7]2015年4月,被評為首屆“武漢市功勛市民”、 感動江城年度人物。[7][12] 逝世
2022年12月15日14時29分,趙梓森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5]
主要成就
學術研究領域。趙梓森長期從事光纖通信技術研究,開拓和發展了中國光纖通信領域理論體系,奠定了中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基礎。[5][9]20世紀60年代,他原創性地提出了“梅森公式”的“0-∞法解網絡”算法,被視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創新性研究。[7]20世紀70年代,他力主推動光纖通信研制項目列入國家發展規劃,助力中國準確把握了光通信研究發展方向;他提出的單模石英光纖技術路線,推動了中國光纖通信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并一直沿用至今。[4]與此同時,趙梓森團隊還創立了中國的現代光通信系統、器件和光纖設計理論體系,創制了中國“六五”至“十五”規劃期間幾乎涵蓋所有光通信領域的全系列技術產品。[9]
趙梓森等26位院士建言在武漢建設“中國光谷”的歷史報道
經濟建設領域。趙梓森組織研制了中國首批實用化的光纖光纜和設備,參與起草了中國“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光纖通信攻關計劃,領銜設計了中國第一條光纜通信工程和連通全國的光纖通信線路,主持完成了“八二、揚高、合蕪、漢南、漢荊沙、京漢廣”等六大開創性光纖通信工程。[6][7]世紀之交,趙梓森又首倡發起籌建國家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中國光谷”,短短六年即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光電子產品研發生產基地,成為中國光電子信息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的一面旗幟。[9]20世紀80年代起,趙梓森作為中方技術總負責,主導與荷蘭飛利浦合作建設的長飛公司現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光纖龍頭企業,繼而使得中國光纖產業整體擺脫了受制于人的問題。此外,趙梓森還于2016年指導完成中國首次100 Tbit/s的光通信實驗,并由此推動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最先進光纖通信技術的國家。[9] 主要著作
趙梓森一生出版各類著作10余部,現摘選部分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著作如下:[4][14]
出版時間 | 著作名稱 | 出版社 | 合作者 |
2012年 | 光纖通信技術概論 | 科學出版社 | - |
2005年 | 材料大典·通信光纖材料及其工藝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 |
2002年 | 玻璃絲的神通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 |
1994年 | 單模光纖通信系統原理 | 人民郵電出版社 | - |
1991年 | 光纖數字通信 | 人民郵電出版社 | 毛謙、周文俊 |
1988年 | 光纖通信工程 | 人民郵電出版社 | 毛謙、胡煌球等 |
1984年 | 數字光纖通信系統原理 | 科學出版社 | - |
1978年 | 激光通信 | 人民郵電出版社 | 陳國聰、方啟萬等 |
學術論文
趙梓森一生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現摘選部分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論文如下:[14][15]
發表時間 | 論文名稱 | 發表刊物 |
2016年 | 中國光纖通信發展的回顧 | 電信科學 |
2014年 | 物聯網和傳感器 | 光通信研究 |
2014年 | 光纖通信技術和產業概況 | 科技導報 |
2011年 | 光纖通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光學學報 |
2005年 | 2005光纖通信新進展 | 光通信研究 |
2001年 | 世界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趨勢與湖北的對策 |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1998年 | Bragg光纖光柵色散補償的理論分析與研究 | 光通信技術 |
1998年 | National Fiber System Applic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 | OFC’98 IEEE invited paper[4] |
1996年 | An Introduction to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Related Devices in Chin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 Speed Electronisand Systems[4] |
1994年 | 光纖通信的回顧與展望 | 光通信研究 |
1992年 | Development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 in China | Proceedings IEEE[4] |
1988年 | The Introduction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in China | Hangarian-Sino Joint Seminar[4] |
1981年 | 數字光纖通信系統的估算 | 通信學報 |
1965年 | 用0-∞法解網絡 | 電子學報 |
人才培養
趙梓森在長期專注科研的同時,還不忘關注培養人才工作,推動創立了武漢郵科院碩士生培養點,[16]編著出版了《數字光纖通信系統原理》《單模光纖通信系統原理》等多部科技著作,[17]培養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光通信專家韋樂平、光通信專家毛謙等一批高層次人才。[18]在他的推動和努力下,武漢郵科院先后成立了“國家光纖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光纖通信技術和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16] 獎勵與榮譽
授予時間 | 榮譽名稱 | 授予單位 |
2018年 | 改革開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創新30人 | 長江日報[19] |
2015年 | 武漢市首屆功勛市民 | 中共武漢市委、市人民政府 |
2015年 | 感動江城年度人物 | 武漢廣播電視臺[20] |
2009年 | 新中國成立60年·功勛湖北100人 | 中共湖北省委[21] |
2005年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2] |
2001年 | 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 湖北省人民政府[22] |
2000年 | 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湖北省人民政府[12] |
1997年 | Fellow(會士) |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9] |
1995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 |
1993年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1992年 | 郵電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12] |
1990年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1987年 | 郵電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 |
1989年 | 郵電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 |
1989年 | 全國先進工作者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1986年 | 國家“六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 | 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等 |
1985年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2] |
1985年 | 郵電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12] |
1985年 | 全國郵電系統特等勞模 |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 |
1985年 |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1985年 |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 | 中華全國總工會[9] |
1983年 | 湖北省特等勞動模范 | 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 |
以上未標注信息均來自:[7] |
社會職務
起始時間 | 職務名稱 |
2000年5月 | “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17] |
1998年11月 | 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23][7] |
1997年9月 | 黨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4][24] |
1983年6月 | 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4][12][25] |
1987年4月 | 湖北省科協第三、四、五屆全省委員會副主席[26] |
1977年12月 | 湖北省第四屆政協委員[12][27] |
以上信息均來自:[7] |
人物評價
趙梓森逝世之際,中國工程院專程致電緬懷稱:“趙梓森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光纖通信技術的主要帶頭人,是造詣深厚、卓有建樹的科學家”“趙梓森院士的逝世,是中國工程科技界和中國工程院的重大損失”。[8]
2022年12月,趙梓森弟子、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以《用畢生腳步追求光纖通信的光芒》撰文稱:“趙梓森是武漢郵科院的開拓者、中國光纖通信之父、中國光谷的倡導者,是他開啟了中國光通信大國之路、強國之夢,趙院士辭世,中國光纖通信領域痛失一面旗幟。”[16]
后世紀念
2001年,趙梓森榮獲湖北省“科學技術特殊貢獻獎”50萬元,他拿出其中20萬在窮困山區無償捐建了一所小學,并將其命名為“梓森希望小學”。[17][2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