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其受災范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再加上我國本來就是一個農耕文明為主的農業大國,因此,一旦發生蝗災,就會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嚴重影響。據史書記載,密密麻麻、漫天遍野的蝗蟲襲來之時,只會留下草木凋零、莊稼全無的慘景。
蝗蟲對中國農業所造成的極大威脅,早被列為了中國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之一,不過,蝗蟲并非毫無用處,雖說蝗蟲是一種對莊稼危害極大的害蟲,但是,蝗蟲也是一種可以吃的食物。相信許多農村出身的人,小時候都干過逮螞蚱烤螞蚱吃的事兒。而且,只要有勇氣吃就會發現,其實高蛋白的蝗蟲吃起來味道相當不錯。既然如此,古代發生蝗蟲災害時,為什么人們不吃蝗蟲渡過難關?
炸蝗蟲
蝗蟲可以作為食物這事絕對不假,據資料顯示,這種蟲子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的蛋白質含量高達55.8%,甚至要遠高于平常食用的各種肉類;據營養專家實驗結果得知,一盤炸蝗蟲的蛋白質,甚至要比一盤煎牛排的蛋白質,高出3、4倍之多,它所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為9.78%,極易于人體吸收。
除此之外,蝗蟲,含富有維生素ab、磷、鐵等諸多礦物質,再加上蝗蟲的肉質辛甘、性溫,這也讓它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原來蝗蟲的肉質如此優秀,這樣一來,那些受到蝗蟲災害影響的百姓,不就可以通過捉捕蝗蟲的方式,解決莊稼被破壞殆盡的問題嗎?
蝗災
既然蝗蟲可以食用,還具有如此高的營養價值,那么,古代人在蝗災發生時,為什么不吃蝗蟲來渡過難關呢?
第一:古代人民受封建迷信影響很深,不少人將蝗蟲視為“神蟲”。當古代社會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之時,人們便覺得是上蒼動怒,才派出了蝗蟲懲戒百姓。所以,當蝗蟲災害發生時,古代百姓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捕殺蝗蟲,而是在田間給蝗蟲磕頭上香,給他們眼中的“神蟲”上供。就是由于這種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蝗蟲災害對于當地農業的影響。百姓連蝗蟲都不會捕殺,更別提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了。
蝗蟲
第二:蝗蟲過處,往往寸草不留,它們群聚遷飛上百公里,這給捕殺蝗蟲造成了極大困難。據文獻史料記載,蝗蟲災害發生時“京師飛蝗蔽天”、“掩日”,要知道那可是成千上萬只蟲子,當它們密密麻麻在百姓頭頂飛過之時,由于數量非常龐大,只會讓人們產生恐懼心理。
敢于捕殺蝗蟲之人本就不多,再加上飛行的蝗蟲過境速度很快,缺乏足夠工具和足夠時間的捕蝗之人,也很難捕捉足夠度過災荒年的蝗蟲。蝗災發生讓農作物減產乃至絕收之時,不敢或者是不愿吃蝗蟲的人們,只能夠忍饑挨餓、背井離鄉,甚至活生生的餓死。而敢吃的人,由于很難捕捉足夠的蝗蟲,杯水車薪的蝗蟲,自然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顆粒無收的境地。
毀壞莊稼的蝗蟲
第三:蝗蟲所造成的災害并不是一時性的,它們所摧毀的是農民至少一年來的心血。其實中國古代某些地區確實有吃蝗蟲的習慣,但是,這種蟲子總有被吃完的一天,而蝗蟲給老百姓所帶去的災難,是毀了他們整整一年的口糧。
蝗蟲一旦形成規模,往往能將數百里范圍內的莊稼啃食一空,受災的人將數以十萬乃至百萬計。如此龐大的地域,如此規模的受災人口,即使全部將蝗蟲捕捉一空,也遠遠無法滿足如此龐大數量的一年口糧。僅僅依靠吃蝗蟲這種辦法,根本不可能度過饑荒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