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努爾哈赤建立后金開始,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朝堂上,究竟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呢?或者說,清朝朝堂上,皇帝和大臣們說的是滿語還是漢語?
這個問題不可一概而論。
努爾哈赤
事實上,這個問題應該分為兩個階段,在康熙之前,尤其是在清軍尚未入關之前,清廷朝堂上的語言主要還是以滿語為主,而當清軍入關之后,清廷朝堂上則主要交流語言則成了漢語。
原因也很簡單,自努爾哈赤帶領女真人在關外崛起并建立后金政權之后,這個后金政權就極為敵視漢人,對于關外的漢人,除了屠殺之外,他們將其視為奴隸,從未將其平等相待。自然,女真高層雖然很多人精通漢語,但不可能將漢語作為主要語言。
滿清朝堂
而且,當時后金政權的人員構成,也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將漢語作為主要交流語言。努爾哈赤一手建立的八旗集團,雖然將當時關外的部分漢人、朝鮮人、蒙古人、達斡爾人乃至于俄羅斯人都編入了八旗集團,但是,其主要人員構成,依然是滿清八旗的根本——女真人。
而當時八旗集團朝堂上層的達官貴人們,除了少數投降的漢奸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女真貴族。而且即便是這些漢奸,在后金上層的話語權也近乎忽略不計。因此,毫不意外的,關外時期的女真八旗集團,所通行的語言自然是他們最為熟悉的滿語。清朝初期大名鼎鼎的孝莊太后,就不會說漢語,哪怕到了康熙年間,孝莊太后依然只會說滿語和蒙古語。
孝莊太后
這從如今清朝遺留下的歷史文獻也可以看得出來,后金關外時期的文獻,絕大部分都是由滿文書寫,漢語書寫的文獻并不多。由此還帶來一個問題:由于今天精通滿文的人越來越少,這部分文獻甚至存在無法翻譯以至于失傳的危機。
而當清軍入關占領天下之后,雖然骨子里清廷依然輕視和警惕漢人,但是,女真只有幾十萬的人數決定了,他們必須倚仗人數巨大且具備完善知識體系的漢人,才能統治關內龐大的面積和億萬人口。
因此,大量投靠清朝的漢人士大夫階層開始進入朝堂,雖然最為關鍵的職位依然由滿人擔任,但是,憑借人數優勢,清廷內的漢人官員依然占據多數。與此同時,為了統治各地方,清廷也必須使用各地方官府和百姓能夠看懂的漢字。
八旗
在這種局面之下,雖然清朝每一個皇帝都聲嘶力竭、甚至身體力行的推廣八旗所謂的“國語騎射”,但是,漢語及漢字依然不可避免地成為清廷的主要交流語言。
漢化,以清廷絕不想看到卻難以扭轉的趨勢,迅速波及整個八旗集團。以至于到了清朝中期的乾隆年間,哪怕在八旗集團內部,絕大部分八旗子弟都已經不會說滿意,更不會書寫滿文。
當然,這種局面絕不是滿清統治集團想要看到的,他們深知文化及文字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因此,無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這些頗具成就的皇帝們除了本身精通滿文及滿語之外,也一直強調八旗子弟要堅持滿族特色的“國語”。
乾隆皇帝
而滿清皇室對于皇族子弟的教育,滿語和滿文也一直是重中之重,包括清朝末帝溥儀在退位之后的故宮小朝廷內,依然接受了完善的滿語教育。
然而,清軍入關之后,主動和被動的被漢化,是大勢所趨,根本不是滿清統治階層的意志所能扭轉的。因此到了清朝中后期,無論是朝堂還是八旗集團內部,滿文及滿語都幾乎消失殆盡。整個八旗統治階層內部,除了地位極高且接受了滿語教育的皇室子弟之外,哪怕是大多數貴族子弟們,都已經將滿語及滿文拋之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