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新課改背景下的校本研究
安福縣城關中學 曹經富
一、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把關于新課程改革研究的立足點放在學校,以解決學校在新課程改革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學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生健康、主動、充分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為主要目的的一種研究活動。
二、校本研究的價值
首先,應具有將素質教育理念、新課改理念轉化為學校教育者的教育教學行為的作用。其次,有助于改善學校教育教學環境,推進校本管理,形成辦學特色。其三,有助于研究主體即廣大教師素質的提高。其四,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三、校本研究的特點
一是研究對象的具體性、生動性。要求將立足點放在解決新課改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放在新課程理念與教育實踐結合產生的新困惑上。二是研究主體的廣泛性、參與性。研究的主體是學校的廣大教師,學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廣大學生家長都可以參與校本研究。三是研究方法的綜合性、靈活性。校本研究需要多種教育科研方法的綜合運用,如觀察、訪談、調查、總結、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比較、預測等。可靈活選擇和確定研究方法,如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等。四是研究過程的描述性、反思性。通過教學筆記、教學日記等形式將研究對象尤其是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或發展過程如實地記錄下來。同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行為、自己與研究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進行描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五是研究價值取向的應用性、創新性。
校本研究是以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基本研究范圍,以學校教師為研究主體,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將成果直接運用與教育教學實踐以解決實際問題的科研活動。
校本研究具有以下三個突出特點:
1、校本研究的選題“以校為本”:校本研究的選題來源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視學校的實際需要而定,直接針對學校的整體發展目標、辦學特色,服務于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自定和自為”的課題,并且根據學校發展和條件的變化適時進行調整,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2、校本研究的價值取向以“效果和過程”為本:校本研究關注效果,是強調研究的實效性,強調對教育教學的改進功能,也就是說,校本研究必須在最短的、一定的時間內產生效果,對教育教學實踐產生積極的實效。校本研究關注過程,是強調研究的實效性,強調邊實踐邊研究。實踐是衡量科研方向性和效用性的最好標尺,要求校本研究的成果及時轉化為實踐,在實踐與研究的相互促進過程中,實現校本研究的價值。同時,關注過程也是強調教師的參與,強調教師在研究中成長。在這個意義上講,校本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的過程。校本研究最終價值的實現表現為三點:學校的發展、學生的成材、教師的成長。
3、校本研究的主體以學校教師為主本:這有三層意思,首先,校本研究是“教師自己的行動”,它追求的是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反思,因此,研究質量以學校教師為主體,他們主動的參與,而不是被動的參加,研究的內容、范圍、深度及要實現的目標等都由自己根據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確定;其次,研究的過程是彈性的,可以隨時修改,研究的方法、技術根據研究的需要而采用,而不局限與特別的方法和技術;第三,校本研究強調了合作與互助,特別是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合作,同時有專業人員的輔助參加或叫專業引領,專業人員的指導、參與,而非領導或替代。
四、校本研究的過程
一是發現與提出問題。二是確定研究問題或研究課題。三是研究方案設計。四是收集資料。五是分析資料,形成事實,得出結論。六是撰寫研究報告、論文或體會。七是研究結果的應用。
五、校本研究的評價
當前需要注意對校本研究成果形成的認定,教師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日記、教學筆記、教案分析、教學體會等都是校本研究成果,同時更要看實踐效果是否有效。為此,學校科研管理要作以下改進:一是要改進科研評價指標體系中對研究成果的認定,擴大研究成果認定的范圍;二是要注重過程考察,將有無過程作為重要評價的內容;三是要注重校本研究的效果,并對效果作全面的分析;四是要為校本研究創造寬松、自由的研究范圍,尊重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主動性與創新精神;五是要制定相應政策對校本研究給予鼓勵支持。
六、校本研究實現的一般途徑和方法
校本研究是對傳統教育研究范式的改造,突出“校本”特征,不刻意要求對研究過程的嚴密設計,擺脫了傳統教育研究過分強調嚴謹的文獻分析和統計測量的羈畔,被人們認為是一種不需要經過嚴格的研究方法訓練就可以親自操作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但校本研究的開展還是有一定程序的。
1、發現問題:發現和提出問題是校本研究的起點,首先要對學術教育教學實踐,包括學校管理、學校發展、教師發展、教師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等進行問題診斷,分析已有的實踐有什么需要改進的,按新課改要求的教育觀念、教師素質與教育教學方式有哪些差距,與其他學校、其他班級、其他教師相比有那些不是,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找出學校發展、教師個體發展以及學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善于發現問題是開展研究的前提。
2、確定研究課題: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特別是新課改的實施,對學校教育和教師教育發展方式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我們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新困惑“問題就是課題”,廣義的講,這些問題都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問題,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只能篩選出一定的問題進而確立為課題進行研究。因此,在發現問題后,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篩選出真正對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有重要價值的主要問題,同時又是研究者感興趣的,具有研究能力和條件的問題,確立為課題。然后通過一定的申報立項形式確定下來。
3、設計研究方案:研究課題確立后,要先部分設計一個研究方案,方案的設計包括總體研究目標的確定,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步驟及計劃時間的制定,研究方法的選擇等(后邊專門講方法)。研究方案形成之后,在實施過程中還可根據研究的實際進展情況進行修改。
4、實施研究方案:這是研究行動的過程,是研究的主體。是教育實驗的過程,是收集資料的過程。這里講的收集資料不是指片面的收集文獻資料,而是指圍繞研究對象收集實驗資料,這是研究的具體落實。沒有收集到第一手資料,課題研究就會落空。主要通過實驗、觀察、測量、問卷、訪談等手段,收集研究對象各方面的材料。在此基礎上,對材料進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以區分材料所包含的真實事實與虛假事實、主要事實與次要事實,典型事實與個別事實,必然事實與偶然事實,孤立事實與聯系事實,由此得出關于研究對象整體的、全面的認識。
5、形成研究成果:通過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的過程,為擬定研究報告、論文或體會打下了基礎,通過成果撰寫,進一步理清關于研究對象的認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同時,再把這些方法或策略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問題時,又會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困惑、新的觀點,這就為下一輪的研究提供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