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曉
古代的一些大文人,常常給我一種錯覺。我以為他們和當年一些熱血文藝青年一樣,不食人間煙火,一頭埋在溫室里寫詩。
或許我是真的誤讀了他們。比如陸游,這個憂國憂民的大詩人,其實是一個典型吃貨呢,在他的詩詞里,可以看到諸多美食的影子:橙汁調和的豬排骨、花椒調味的白鵝、質地甘脆的筍尖、用莼花絲做的莼羹、以山中素菜制作的甜羹……陸游寫美食的詩詞足足有上百首,其中有不少是對于飲食的獨到見解,完全可以出一本專著了。所以有后人說他還是一個被寫詩耽誤了的好廚子。陸游在四川做官時,對做菜的熱情持久不衰,還把菜譜常發朋友圈探討,不過陸游的養生哲學其實還是吃素與喝粥,特排斥燒烤煎炸的油膩食物,并為此寫了大量的詩詞倡導這種美好的素食生活,與而今的減肥人士不謀而合。
在古代關于美食的著述中,宋朝文人留下的文字最為豐盛。
回首蘇東坡的一生,就是與詩詞美食相約的一生。看看蘇東坡在文字里傳播下來的美食吧: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玉糝羹……和超級吃貨蘇東坡有關的美食,有上百種。
南宋有一個吃家叫林洪,考中進士,善詩文書畫。林洪愛吃,每到一地,首先打聽哪兒有好吃的,顧不得旅途風塵,先去當地館子里嘗嘗鮮,吃了還要用文字記載,《山家清供》就是這樣一本專門寫吃的著作。
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史學家張岱,就是那個寫下《夜航船》的作者,也是一個吃貨,從《老饕集序》中可以看到,張岱確實在飲食理論上功夫不淺,他對各地名產的了解、對煮蟹持螯的癡狂、對乳酪制作過程的稔熟,都非一般段位的美食愛好者所能相比擬的。
張岱對各地特產可謂如數家珍,他曾經說要是去山陰,就是現在的紹興,那就一定要吃破塘筍、謝橘、獨山菱、河蟹、三江屯蟶、白蛤、江魚、鰣魚……到明朝旅行,叫上美食大使張岱同行吧!
還有一位不折不扣的文人美食家,就是清代名士袁枚,他有一本經久不衰的《隨園食單》,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14世紀至18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全書分為須知單、戎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14個方面,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國飲食名著。
袁枚這個大才子的人生觀就是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講究,他的人生9大愛好,“吃飯”排名第一,讀書排到最后。人到中年,我真想開一家私房菜館,菜譜就按照袁枚先生的《隨園食單》,不過我擔心的是,現在還能夠找到書里那樣的天然食材嗎?(李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