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在抗日戰爭過程中,教員《論持久戰》的發表堪稱里程碑式的一幕。1938年5月,全面抗戰已經快一年的時間,此時社會上充斥著“中國必亡論”和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等勝仗帶來的“中國速勝論”。
圖注:1938年,教員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教員在1938年5月26日創作出5萬字的《論持久戰》,系統地闡述了速敗論和速勝論都不可取,中國唯一能實行的就是持久戰,而且通過持久戰,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必將迎來勝利。
1838年7月,《論持久戰》以書籍的形式公開發表,當時白崇禧、陳誠、蔣經國等人都曾經仔細研讀,白崇禧所提出的“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正是研讀了《論持久戰》后所提出的總結。
其實在《論持久戰》公開發布后不久,論持久戰的對象——日本人,已經從各個途徑看到了中國抗戰的這一戰略。本期@以史為鑒 跟大家聊聊日本人如何評價《論持久戰》。
圖注:1938年5月,教員在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作《論持久戰》報告。
一、前期不屑
日本軍政界從清末就開始對中國的各種滲透,大到中國軍政要人喜好,小到偏遠鄉村水井分布,日本都有詳細的調查。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日開戰后,中國軍隊根本不是對手。當時的日本正陷入戰爭的狂熱之中,他們在戰場上根本瞧不起中國軍隊,更不用說敵后游擊了,所以這一時期的日本人對于《論持久戰》只是日常的情報收集。
早在1937年3月,日本《外交時報》就刊登了一篇《毛的抗日作戰論》,作者是著名的中國通村田孜郎。文中節選了斯諾對教員的采訪,如:戰爭持續多久,蘇聯是否參戰,中國能否戰勝日本等。
但村田在文中直接抨擊教員“最后的勝利毫無疑問屬于中國民眾”是“信口開河”、是“自以為是的謬論”“極其幼稚甚至夸大妄想”。
在1938年9月,《論持久戰》公開發布兩個月后,日本改造雜志社最新一期雜志用該雜志98頁的內容,接近1/7的篇幅介紹了《論持久戰》。
當然是刪減版本的,刪掉了日軍傷亡、武器消耗、國內外局勢以及對日不利的地方。
后來日本報刊也多次出現介紹《論持久戰》的刪減版本,比如1938年11月的《揚子江雜志》,1938年11月6、9、10日的《讀賣新聞》;1940年1月8日的《東京朝日新聞》等。
但是這些報道中,《論持久戰》大都是作為中國抗日政策的一個補充方面,日本國內雖然對《論持久戰》有研究,但更多是不屑,不過很快他們就會認識到自己遇到的是什么人了。
二、中期重視
進入1939年,日本為了全面侵華投入超過60萬兵力,而預想的“從速解決事變”變得越發渺茫。
日本大的戰爭戰略構想的失敗反饋到國內就是:日本國內物資短缺,民眾生活困難,這導致首相近衛文麿直接辭職。
這個時候,許多日本人開始重視《論持久戰》中的理論。
1940年1月8日,日本東京朝日新聞發布社論《事變處理和持久戰》。這篇文章強調,“中國事變未能速決,目前正陷入艱難的持久戰”,而“早在戰爭初期,毛就最清晰、宏觀地構想了中國的持久戰略”。
這篇社論里還提到現在正是處于戰略相持階段,重點摘錄了《論持久戰》中關于第二階段中,中國因為經濟困難、漢奸橫行,導致妥協論增加……
圖注:中西功一家在上海的合影
但是隨后隨著7月份日本軍部的上臺,直接管控了輿論,之后日本媒體再未刊登過《論持久戰》的討論。
雖然日本媒體這樣了,但是日本軍部內部還是很重視《論持久戰》。
1939年3月,日本漢口軍特務部的秘密情報《中國的抗日游擊戰爭諸問題》里面就梳理了中國抗日游擊隊的組織、政治、戰略戰術等,其中教員、朱總司令的多個講話都在其中,《論持久戰》也不例外。
當時主要負責調查中國情報的滿鐵調查部雙面特工中西功在研讀了《論持久戰》后,通過類似方法論撰寫了《中國抗戰力調查報告》。
這份報告里面通過科學、理性的分析,認為日軍存在戰敗可能。
中西功還曾到關東軍司令部、參謀本部、軍令部、陸軍省、外務省、大藏省、內閣情報部、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華北派遣軍總司令部多次舉行報告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還引起部分青年將校的不滿。
三、后期絕望
到了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迎來了轉折點。
1944年1月,日本大使館駐北京情報科資料室全文翻譯了《論持久戰》,7月大東亞省總務局編輯了一本當時非解放區刊行的唯一教員著作集——《毛抗戰言論選集》。其中就全本翻譯了《論持久戰》,這也體現日本軍政界企圖追溯戰爭失敗的原因。
圖注:1943年1月,三笠宮崇仁親王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地大棗山與一位中國老人交談。
其實在1943年,日本天皇的弟弟三笠宮崇仁親王就化名考察了大半個中國,了解到了很多的抗戰著作,其中就包括《論持久戰》。
他在了解了中國真實的抗戰,尤其是八路軍的抗戰理念后,直接對日本未來的戰局表示絕望。
1944年1月5日,三笠宮在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干部的一個講話中說:延安軍隊“男女關系極為嚴肅,強奸等于絕無僅有;對民眾的軍紀也特別嚴明,決非日本軍隊所能企及”,他還說:“在我看來,這樣的日本軍隊,是無法與延安對陣的。”
但是三笠宮的這次講話不顧日本“大局”,文稿直接作為“危險文書”被沒收,直到1994年才被重新發布。
在日本戰敗后,許多戰犯依然不清楚自己敗在哪里,都認為他們是敗給了美國,而不是敗給了中國。
直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打敗了世界第一強國美國!這個時候日本人才真正認識到中國人真的不一樣了,于是才開始從頭研究《論持久戰》,并且在日本建立了毛思想研究會直到現在。
教員的《論持久戰》短短五萬字,卻成了日本跨不過去的一道門檻,在這五萬字中,教員把中國的戰略、戰術、戰爭發展掰開了、揉碎了講的清清楚楚,明確告訴日本人,你們必敗!
日本人哪怕岡村寧次、天皇等高層都了解中國的戰略戰術,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失敗,正如教員所說:兵民合一,“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 。”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于天下,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論持久戰》(1938年)
參考資料/
《論持久戰》在戰時日本的譯介及其影響——《抗日戰爭研究》 2021年第3期
日本人看過《論持久戰》會有什么感想?——《國家人文歷史》
更多原創:
古西方帝王喜歡把自己頭像印在貨幣上,中國古代帝王為何不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