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2022年,我們做為歷史愛好者,每次去博物館看到玻璃后面的文物,總有一件讓你在它面前駐足很長時間,浮想聯(lián)翩:誰是它的制造者?誰曾經(jīng)擁有它?它是用來干嘛的?它值多少錢?。。。。。。它可曾改變我們的歷史或國家的走向,在它身上承載什么樣過去?打開你的思維,與自己心儀的文物來一次穿越千年的交流。
FM小馬達----茂陵博物館(霍去病墓)<漢代石牛>
走過全國上百個博物館,或許見過上萬件文物藏品。從曾侯乙編鐘到兵馬俑;從大克鼎到越王劍;從金縷玉衣到故宮太和殿的龍椅......多到無法一一列舉,遺憾的是其中絕大多數(shù)只可遠觀而不可接近。
有那么一件非金非銀、非銅非鐵、非木非玉的文物,用材因地制宜,工藝樸實無華,厚重卻沒有壓迫感,甚至于可以讓你和它親密接觸,跨越2000年的時空觸碰它。在肌膚相親的剎那,讓我扎扎實實地感受心臟和歷史一起跳動,思緒和古人一起飛揚。
這就是陜西茂陵博物館(霍去病墓)前漢代石牛。這尊2000多歲高壽的石牛,盡顯漢代古風,瞪著萌萌的眼睛,將冠軍侯的絕代軍功之盛與英年早逝之惜講給你聽。
Jackie----北京警察博物館<溥儀的戶口登記卡>
2021年7月27日攝于北京警察博物館,當時正追掌柜的走北京欄目。看到這兩張登記卡時,不由想起掌柜一家三代對溥儀的評價:可恨、可悲、可憐“。節(jié)目中掌柜推薦了新鳳霞的書《我和溥儀》,新鳳霞在前言中對溥儀的評價是:可憐又可恨。作為一個特殊時期的歷史人物,溥儀給每個人留下的印象不盡相同。學生時代讀《我的前半生》更多的是獵奇,這回跟著掌柜再讀,感受完全不同,不僅收獲了更加詳盡全面的時代和人物分析,更打開了看問題的視角和思考的維度。
《我的前半生》掌柜整整講了100回,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回“告別溥儀”,聽得出這集掌柜有點兒激動,說了不少肺腑之言,十分中肯,評論數(shù)又刷新高。講的人充滿誠意,聽的人收獲豐富。感謝掌柜這些年的無私分享,真正在用良心講歷史。
Oldjak----邯鄲博物館<茹茹公主墓出土文物>
圖一 茹茹公主墓出土大量陶俑
圖二 盔甲按盾武士陶俑
圖三 出土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金幣
喜歡它的理由:這是發(fā)掘于河北磁縣大冢營村北的北朝時期茹茹公主墓葬品,攝于2010年家鄉(xiāng)的邯鄲博物館。圖一是墓葬出土的上千件形態(tài)各異、造型逼真的彩繪陶俑的部分精品,堪稱另一個“中國小兵馬俑”。圖二是其中很具北朝特點的盔甲按盾武士立陶俑。從以上出土陶俑容貌、服飾可明顯看出,陶俑中既有漢族人種,又有鮮卑和其他西域人種。圖三是墓中出土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金幣(共有兩枚)。據(jù)考證,其作為陪葬品時,距離歐洲鑄幣時間僅僅過了二三十年,讓人稱奇。這些照片雖拍得不十分清楚,但當時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過去我對家鄉(xiāng)邯鄲的歷史,只知道邯鄲是三千年名稱從未改變的古城,戰(zhàn)國時為趙國都城。因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國策而成為戰(zhàn)國強國。邯鄲又是成語典故之都,與邯鄲密切相關的成語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圍魏救趙、黃粱美夢等多達上千條。然而通過邯鄲博物館豐富出土文物的展出,讓我對邯鄲歷史長河中更多時期的歷史也有了深入了解。魏晉南北朝時,距邯鄲40公里的鄴城(今邯鄲臨漳縣)也曾是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西晉后期起,五胡亂華,匈奴、羯、鮮卑、氐、羌等北方游牧民族紛紛南遷入主中原,在中國北方形成多個胡漢融合的政權。邯鄲大地既見證了紛繁亂世的黑暗,也孕育出了書法(魏碑)、音樂(蘭陵王入陣曲)、繪畫(茹茹公主墓壁畫)、雕塑(響堂石窟)、文學(建安文學)等藝術的輝煌。茹茹公主墓建造的年代,就處在由鮮卑化漢人高歡把持政權、建都鄴城的東魏。當時為牽制西魏,對西北方柔然(茹茹族)實行親和政策。此墓主人就是柔然可汗阿那瓌孫女鄰和公主,公元542年嫁給了高歡第九子高湛(其后于561年成為北齊武成皇帝)。當時,茹茹公主5歲,高湛8歲。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年僅13歲因病去世,隨后被東魏政權厚葬。這些文物是當時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頻繁,胡漢相融的有力佐證,也是邯鄲博物館鎮(zhèn)館文物的代表。希望掌柜也多來邯鄲看看,講講吧。
xq_ma----國家博物館<三彩釉陶女俑>
圖一
圖二
喜歡它的理由:
圖一,三彩釉陶女俑,2020年1月去國博參觀時拍攝。高45.2厘米,出自公元618年-907年的唐朝,1957年陜西西安土門村出土。
初一見到這個陶女俑,立刻就被其優(yōu)雅的神態(tài)所吸引。她面容圓潤,頭稍上揚,側臉微笑著,身穿綠色上衣,藏藍長裙,裙腰束于胸前,雖身材微胖卻能與合體的服裝相得益彰,顯示出大度從容,身姿曼妙。我甚至覺得,在繁華的長安城里,她堪比脫去華衣錦服的貴妃楊玉環(huán)。
夢回唐朝,懷念詞賦滿江錦繡霓裳歌舞升平的盛世。生活在強盛富足的唐朝,自然會有開放灑脫、包容并蓄的文化自信,也會有狂放溫婉、環(huán)肥燕瘦各領風騷的多元化審美。
一直暗暗在想,今天的我們,要是能和盛唐一樣,還審美于真心自由,不被貪欲和媚俗的統(tǒng)一標簽所困囿,那該有多么美好~
圖二,在路邊隨手撿的小石頭,左邊仿畫的是三彩釉陶女俑,右邊畫的是心中的楊玉環(huán)~超像悅妃娘娘哦……
布衣----私藏<大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成化斗彩雞缸杯:高3.4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4.3厘米。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制的宮廷用器。據(jù)記載:“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明代萬歷《神宗實錄》中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
此杯底部,有雙藍方框的底款,內書“大明成化年制”,相傳為成化皇帝親手所書。如今世界發(fā)現(xiàn)的大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共計17只,其中臺北博物館10只,海外他國博物館3只,大陸內陸拍賣后私家收藏4只。多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館發(fā)現(xiàn)2只,后經(jīng)專家鑒定為清代康熙朝的仿品。
2014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在香港蘇富比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拍上,以2.8124億港元成交價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本人非常有幸,2005年在探尋南京將軍山南麓密林里的一座已遭破壞的清代古墓時,在墓室前方右側的壁龕內,無意中挖到了一只此杯。。。。。。
在這座清代古墓下方約60米處有一道不高的山脊,古地名曰:龍脊。這道龍脊之上,曾有座被盜過的明代大墓(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養(yǎng)子沐英的墓),現(xiàn)今該墓早已無存。
南京市博物院那只價值20個億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梅瓶就出土于這位沐英的陪葬。一般這類梅瓶都是成對陪葬的,但目前為止只發(fā)現(xiàn)了一只。
。。。。。。
陳霸先----西安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
喜歡它的理由:看著秦兵馬俑的眼神,讓人想起秦朝雄武的軍隊和蕩平六國的氣勢,秦軍威武!!!
窗花----西安博物院<彩繪仕女俑(唐)>
此組照片拍攝于2021年3月6日西安市博物院。這組仕女俑1988年元月出土于西安市西城區(qū)韓森寨紅旗電機廠唐墓。她們面龐圓潤、體態(tài)豐腴、神態(tài)各異、氣定神閑,展現(xiàn)出盛唐時期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大,百姓安居。
俑是作為死者生前使用過的東西埋葬到墳墓中去供其享用的。那么,這個死者應該是個女性吧?或許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少女,或許是雍容華麗的貴婦?也許這組仕女的容貌和衣著就是按照她本人塑造的吧?
當我流連于西安街道上時,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總覺得有與仕女相像的面孔,仿佛她們穿越到了今天,訴說著她們的前世今生。。。。。。
等風來----內蒙古博物館
2021年新冠疫情還在施虐,這一年旅行成了奢飾品。呼倫貝爾草原自駕半路折返,青島啤酒節(jié)飛機停飛,西蒙、新疆自駕中途被遣返。好在參觀了內蒙古博物館,拍幾張照片留個自己當做紀念吧,愿和掌柜聽友分享。
飛飛----圓明園海晏堂水力鐘<馬首銅像>
喜歡它的理由:2007年9月,由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何鴻燊博士經(jīng)蘇富比拍賣行,以6.910萬港元,創(chuàng)中國清代雕像之世界最高成交價,購入此馬首銅像,并決定將之無條件捐贈祖國。我為華人的愛國情懷感動不已。
黑哥----山西太原晉商博物院<義方彝>
喜歡它的理由:義方彝是西周時期青銅重器、國家一級文物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的一件帶有提梁的方彝。 上面有銘文記載的是武王的事情。讓我喜歡它的理由是它的紋飾非常精美,真正的反映了我們祖先的精湛的鑄造技藝,也反映了當時的青銅器文化。
黑糖----中國國家博物館<宋代坐姿木雕菩薩像、宋代站姿石浮雕侍女像>
喜歡它的理由:她們都快樂,無論是殊勝高貴的菩薩還是身為下人的侍女都是從心底涌現(xiàn)
真的快樂!
靜兒----河北博物院<錯金銀銅虎噬鹿銅屏座>
喜歡它的理由:我們經(jīng)常不自覺地站在漢民族視角看待歷史,然而民族形成從來不是線性的,而是網(wǎng)狀交叉融合的。我們的視角不可避免是片面的,但是我們應盡可能避免偏見。
橘子----故宮博物院<唐代邛窯綠釉燈盞>
老物件兒,是淡出現(xiàn)代生活的一些東西。在過去歲月的長河里,它們是最普通的物件兒,只是,在如今科技發(fā)達的都市中,它們漸漸被生活的煙塵所覆蓋淹沒,直至淘汰。現(xiàn)在,只能成為珍貴的記憶了。
說實在的,看文物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課,不然,只是來過、看過它們而已。
今日,隆重介紹一個看似不起眼兒的物件兒。假如不是碰巧旁邊一位正在直播小伙子的介紹,這個不起眼兒的文物,真的,就錯過了。
看展的人群在不斷的涌動著,我愣愣地在罩著文物的玻璃罩子前,盯著那玩意兒,駐足了很長時間。不可思議,原來這是一個省油的燈盞。
今天,有幸把它嘮一嘮,記得兒時,常聽身邊老輩兒人們說:“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噢,原來這句話是有出處的。
唐代邛窯綠釉燈盞。看著不起眼兒,但作用非常大。她中間是夾層,夾層內可注水從而降低油燃燒時的熱度,達到省油的目的。真想拋開它,看看它的斷面,究竟是何原理。
不是一個省油的燈,此語的來源何時、何地無從查起。但現(xiàn)在,知道它一定與唐代邛窯發(fā)明的省油燈有緊密的關聯(lián)。
節(jié)約從唐代開始。節(jié)約從我做起。
牧馬白云間----內蒙古博物館<匈奴鷹頂金飾>
1972年,鷹頂金冠出土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葬。這件戰(zhàn)國時期的金質鷹頂冠飾是迄今為止,我國僅存的匈奴“胡冠”,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歷史。經(jīng)考古專家鑒別,這件金冠飾有可能就是匈奴最高統(tǒng)治者匈奴單于的王冠,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胡冠”實物和“胡冠”標本,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鷹頂金冠由冠頂和冠帶組成。冠頂為半球面形,飾淺浮雕四狼吃羊圖案。冠頂中央站立一只展翅雄鷹,鷹首、頸用綠松石作成,尾部用金絲與鷹體連接,走路時鷹首可以活動。冠帶由三條半圓形繩索式金帶巧妙并合而成,前面有上下兩條,中間及末端均有榫卯相合,后面一條兩端有榫與前面一條連接。三條金帶末端分別飾淺浮雕臥虎、臥羊、臥馬。北方游牧民族崇尚武力、權威,從匈奴文化中常見的虎噬羊、虎噬鹿、鷹等以大自然動物為母體的紋飾就可以看出來。虎、鷹等都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都是武力、權力的象征。
鷹頂金冠構思奇特、制作精湛、紋飾精美,是一件極具北方游牧匈奴族文化特點的代表作,現(xiàn)為內蒙古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
厙莫奚----遼寧博物館<花樹狀金步搖>
喜歡它的理由:
這件寶貝大名如題,是遼寧博物館的館藏珍品,出土于北燕馮素弗墓。馮素弗的弟弟叫馮弘,馮弘有個孫女是北魏馮太后。這段歷史故事,在掌柜的《北魏孝文帝傳》里面有詳盡的敘述。
我不相信慕容的稱呼來自步搖,慕容鮮卑的這個步搖,和中原的那種發(fā)簪下面的掛墜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樣式。我更相信慕容鮮卑的這個步搖是從北方遼闊的草原商路,傳到三燕大地。我喜歡這個胡風的步搖,戴上一定花枝招展,婀娜聘婷。
順其自然------國博<三彩印花紋暖硯>
暖硯,顧名思義是為防止冬季墨汁冰凍而制成的。喜歡它是因為它是文房四寶之一而且顏色鮮艷設計巧妙。
順其自然------國博<三彩印花紋暖硯>
看到這個瓷枕的第一感覺是枕著脖子會不會很累,但夏天枕著應該很涼爽吧,所以才能睡至日高時,真是沒想到枕頭上還能寫書法,非常羨慕詩中所描繪的悠閑生活。
桃之夭夭----法門寺珍寶館<雙輪十二環(huán)金花銀錫杖>
陜西文物太多了,現(xiàn)在正值關中新冠肆虐西安封城。只恨沒有降服瘟魔的利器。幾年前曾去法門寺,看到地宮出土唐代佛教至高至尊法器雙輪十二環(huán)金花銀錫杖,被譽為“錫杖之王”,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堪稱稀世珍品。想到玄奘法師也曾手持錫杖歷盡艱難險阻西行,就把這枚錫杖奉上,愿佛祖護佑西安。其實在這個寒冬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平凡崗位上的人們才是那把利器,長安常安!
燕月----襄陽市博物館<三國青銅馬>
喜歡它的理由:
三國青銅馬,襄陽市博物館藏。高163厘米、長163厘米,重約兩噸。青銅馬形神兼?zhèn)洹⑸聿某C健,經(jīng)考證是蒙古馬與汗血寶馬的雜交品種,是目前國內出土的時代最早且體型最大的青銅馬。
其實,N年前就在博物館看到這匹青銅馬,當時沒有什么感覺,只是它體型比較大,吸引眼球。聽了掌柜的《博物館記》,又專門去看它,剛好有志愿者講解,才注意到它的耳朵似三片葉子,這匹馬鑄造得既寫實又寫意,想想古人還是挺浪漫的,這大概是它吸引我的一點。可惜我拍的這個角度,看不出來葉型的耳朵。那就歡迎大家親自來看看吧!
一地陽光----私藏<瑪瑙>
喜歡它的理由:
我很小的時候,我奶奶來我家,打開她包裹了不知道多少層的布巾,露出這顆在我看來是玻璃球的珠子,奶奶說,這是瑪瑙。他們是大地主,爺爺被鎮(zhèn)壓了,歷經(jīng)很多磨難,也不知奶奶怎么把這顆瑪瑙留下來了。在我看來,這是文物。
元亨----私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喜歡她的理由:九十五歲老人,人是最珍貴的文物!
妘嫣----金沙遺址<太陽鳥>
喜歡它的理由:
整個金飾呈一圓環(huán)形狀,金飾上有復雜的鏤空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為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著內層圖案,由四只相同的朝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四只鳥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十二道耀眼的光芒,滋養(yǎng)了綿延不息的生靈!
張宏----宜昌博物館<陶勺-新石器時代城背溪文化(公元前6500年-前5500年)>
喜歡它的理由:
80年代初期,在湖北秭歸柳林溪和宜都城背溪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后段的文化被稱為“城背溪文化”。除了石器以外,城背溪文化還發(fā)現(xiàn)了以夾砂紅陶為主的陶器,夾砂灰陶、泥質紅陶、摻炭或摻骨未的紅陶以及磨光黑陶等,也占有一定比例,陶器上的紋飾以淺細繩紋為主,此外有線紋、戳印紋、錐刺紋、刻劃紋等,也還有少量彩陶。器物形制比較簡單。這種文化分布在長江岸邊或臨近長江的山頭上。城背溪文化是作為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期區(qū)域文化代表之一的大溪文化的先導,所以有人又把它稱為“前大溪文化”。這種文化在湖南石門縣皂市遺址的下層也有發(fā)現(xiàn),其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以上說明真的打動不了我,對一個吃貨來說有沒有上面文字,無所謂。真真讓我浮想聯(lián)翩的是,它是用來吃什么的?
在城背溪文化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稻作遺存,主要是在遺址陶片中夾雜有大量的稻殼、稻谷和稻草。在城背溪文化遺址出土的稻谷遺存中,可以觀察到稻谷殼形狀細長、顆粒較大,與現(xiàn)代栽培稻接近。經(jīng)科學測定,發(fā)現(xiàn)城背溪文化出土水稻的水稻花粉與現(xiàn)代水稻花粉特征一致,證實了距今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發(fā)現(xiàn)的稻谷應屬于人工栽培稻,這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人工培植水稻之一,對于研究水稻栽培起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人工培植水稻的出現(xiàn),表明原始農業(yè)已有了相當大的發(fā)展。
如此盛產(chǎn)稻米的地方,一定是用來喝粥的,大米飯不需要用勺,對吧。或者喝湯的。
城背溪文化遺址中,動物遺骸數(shù)量較多,其中以牛骨、鹿骨、鹿角和魚骨占大宗。此外還有貝殼、鱉甲、蚌殼等。城背溪遺址器物中有用作原始紡織的紡輪和用作漁獵的石質網(wǎng)墜等,還有大量的動物遺骸,說明當時人們的手工業(yè)、禽畜養(yǎng)殖業(yè)和漁獵經(jīng)濟都已經(jīng)達到一定的發(fā)展水平。
這把勺子的尺寸,從標識牌的文字大小對比,可以看出,很小巧,我推測應該是給某個小公舉用的。
在6000多年前,物資缺乏的年代,它一定是家中的珍品。
張磊----中國博物館<人面魚紋彩陶盆、后母戊大方鼎、說唱俑>
喜歡它的理由:
這三件文物是我初中的回憶,這些照片是我兒子4年級時去北京參觀國家博物館時拍攝的照片。我知道兒子在初中也會接觸到這些文物,早早的帶他來實地觀賞。也許他還不懂這些文物的價值,作為父親我希望他留有記憶。當時我們來到國博已是下午,從人類起源和他講到戰(zhàn)國就閉館了,留下很多遺憾。新冠疫情爆發(fā),再往國博的計劃一再打亂,真想帶孩子參觀國寶說盡歷史。以后會有機會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見證了半坡的文化和當時的生活,彩陶描繪說明了藝術的開始;后母戊鼎,我上學的時候還是司母戊鼎的說法,經(jīng)過考古后改為后母戊鼎,但孩子初一課本還是后母戊鼎的說法讓我詫異,國博改了為什么課本沒改。孩子懂了就行,要與時俱進嘛。說唱俑,就是攝影的瞬間,是早期瞬間藝術的典范,給我攝影帶來靈感,它也是初中的一副著名文物圖片。看到這些文物讓我激動不已,時隔好幾十年終于看到課本的文物那是相當激動。可嘆現(xiàn)在的孩子太幸福,也感嘆我小時候沒有這個機會,甚至連國博都沒有聽過。也算是和孩子有了新的認識。羨慕在北京生活的當?shù)厝耍瑢嵲谑翘腋A耍@么好的資源,只要稍探取就有超越其他省市的知識。
張云宵----嶺南金融博物館<僑批>
喜歡它的理由:這是一張僑批,也就是舊時閩粵華僑與家鄉(xiāng)往來匯款時隨附的書信,收藏在一家廣州小巷里的博物館一一嶺南金融博物館。首先吸引人的,是這個大大的“難(難)”字 細看時,四句附詩更令人不勝唏噓,道盡了在外人的艱難 最讓人感傷的,則是那一筆勾改,將“成虛夢”的,由“梓里風光”變成了“風光梓里”。這一顛倒,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變成了衣錦還鄉(xiāng)之夢的破碎……
趙員外----牛河梁遺址<紅山玉人>
這是2002年9月出土于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的紅山玉人。專家認為此玉人雙眼微合、嘴巴半張,雙手合抱于胸前成祈禱狀,應是距今5500年前,先民在祭祀高潮時原始薩滿神靈附體狀態(tài)的真實記錄。拍攝時恰有一參觀者在旁駐足凝眸。
《凝眸》
那一瞬間的凝眸
穿越無數(shù)冬夏春秋
頑石磨礪成神偶
半張著嘴訴說無限哀愁
為何緊蹙眉頭
又似要擎起雙手
莫不是通靈宇宙
或是能洞穿歲月悠悠
看山風撩動蒼松翠柳
任憑他遍野雨晴雪驟
時間掩埋了怎樣的風流
只留下這滿眼荒丘
一瞬間的凝眸,許久許久……
自然----四川博物館<東漢陶俑>
聽掌柜講之前,逛博物館基本都是瞎逛,追求大而全,生怕漏掉一個館,然后回去又想不起到底看了些啥。
幾年前出差去成都,主要去金沙,回程路過川博,剎了一腳,看到這組民間藝人---東漢陶俑。
最著名的那位大咖—擊鼓說唱陶俑,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仔細對比過,這位應該是仿名角,相似但不是。
看到這些以調謔、滑稽、諷刺表演為主的各種陶俑,腦海中立馬浮現(xiàn)出小時候跟外公看川劇,“嘔啞嘲哳難為聽”,唯獨丑角滑稽戲印象深刻。
有一次陪朋友去磁器口坐茶館,正在演川劇傳統(tǒng)名劇--《皮金點燈》:皮金與書友下棋忘歸,被妻子予以跪炭碴、頂燈、吹燈、滾燈等苛罰,點燃的油燈頂頭上做各種難度動作,必須腰、腿功扎實,技巧熟練。川劇滾燈、變臉、吐火并稱川劇三大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