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大街位于京城中軸線上,北起前門月亮灣,南至珠市口,全長840米,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為前門大街。
前門大街自明朝擴建外城以后,就成了北京城里寸土寸金之地,這里人來貨往,商賈云集,熱熱鬧鬧地延續了幾百年。有人描寫前門商業繁華的盛況時這樣寫到:“五色迷離眼欲盲,萬方貨物列縱橫。舉頭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在《燕京雜記》中這樣描述北京的商業景象:“京師店市,素講局面,雕紅刻翠,錦窗鄉戶,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則燃燈,數十沙籠角燈照輝如白日。其在東四牌樓及正陽門大柵欄尤為卓越。”老北京有一句順口溜,叫做:東四西單鼓樓前。這幾個地方在舊時都是游人如梭的繁華商業區,而其中最為繁華的就是前門大街。
正陽門箭樓和甕城。方硯 繪
前門之所以能成為北京最繁華的一條街,和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歷史發展、客觀環境、交通運輸及各方面因素分不開。自明朝遷都北京后,前門外建起了鋪面式的“廊房”。永樂元年(1403),明朝政府將浙江、蘇州等地的富商搬遷到此落戶。嘉靖二十三年(1553),北京南部增筑外城,經大運河運來的貨物到達通州碼頭后,大部分轉運到這里集散,更招來各地商客落腳南城,攤店、集市紛紛出現,最終形成了前門商業區,造就了前門大街的繁華。
老北京前門大街。方硯 繪
清代文人俞清源在《春明叢談》中曾這樣描述前門大街的繁華和熱鬧:“珠市口當正陽門之沖,前后左右計二三里,皆殷商巨賈,設市開廛。凡金銀珠寶以及食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恒日暮不休。”由此可見,在前門大街轉一遭,便可滿足購物、餐飲、娛樂多方面需求。且不說前門大街上的“金地”大柵欄,只鮮魚口、布巷子、肉市街里的老字號店鋪也夠您逛一陣的。
2008年,修繕后的前門大街正式開街。顧客在前門大街月盛齋門前排隊購物。
月盛齋,這家有著二百多年歷史的老店,過五牌樓往南路西便可找到。它是1950年因修天安門廣場才從戶部街遷到這里的。就象它的店名“月月興盛”一樣,月盛齋的五香醬羊肉早在清嘉慶年間就已行銷全國,連慈禧也點著名兒要吃這里的醬羊肉。為了往宮里送肉方便,在光緒十二年(1886),特發給月盛齋四道腰牌。外地來京的游客在返回時都忘不了帶上一盒月盛齋的醬肉。月盛齋的有名還見于多種文獻記載。《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這樣寫道:“正陽門戶部街路東月盛齋,所制五香醬羊肉為北平第一,外埠所銷甚廣,價之昂亦無比。”同治年間的《都門紀略》中對月盛齋醬羊肉也是倍加欣賞,寫詩贊道:“喂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膳味膩喉嚨。”
沿著路西再向南,有一家一條龍羊肉館,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老板希望生意興隆,事事順心,便起名叫“南恒順”。相傳光緒二十三年(1897)春的一天,店里來了兩個人吃完飯卻沒錢付帳,掌柜對他們兩人說:“沒什么,您們二位請便吧,什么時候方便給帶來就行了。”第二天,一個小太監把錢送來了,這時大家才知道,昨天來店里吃飯的是光緒帝。南恒順趕緊把光緒坐過的方凳當作“寶座”供了起來,沒多久,皇上在南恒順吃過飯的事就在京城傳開了,店里的生意因此更加興隆。后來,人們把南恒順改口叫做“一條龍”。
路西還有一家老字號是前門盛錫福帽店,它開業于民國26年(1937),當時一些著名的帽店經營的都是老式帽子,而盛錫福經營的是新式的四季時帽,像巴拿馬草帽、美式呢帽、西式女氈帽、前進帽等等。時尚前衛的風格,細致的選料和做工,和氣禮貌的待客之道,使這個店天天顧客盈門。
從五牌樓沿前門大街路東往南走,有一家慶林春茶葉莊,這是1927年福建人林子訓在京城開的第三家店。這個店名起的相當學問,可解釋為“慶賀林子訓的茶莊像春天的萬物一樣繁茂興盛”。慶林春的茶葉講究顏色清淡、味醇殺口、有后勁兒,茶葉的包裝也與眾不同,每張包茶葉紙上都印著“慶林春茶莊,前門大街路東,紅綠花茶”字樣,以此作廣告。不僅如此,這個店還專門有兩、三個“跑外的”推銷員,帶著各種小包裝茶葉樣子,到茶館、澡堂子、戲園子、飯館推銷。正是因其所處位置好,貨色齊全、物美價廉,再加上獨特的經營方式,所以一開業,生意就很興隆,成了北京城里數得著的名茶莊。如今,慶林春茶莊特制的茉莉小葉花茶依舊為北京人所喜愛,已列入東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國年間,在前門大街上的通三益干鮮果局。
再往南走,以賣秘制秋梨膏而馳名海內外的通三益就到了。它始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是老北京一家久負盛名有著三間門臉兒的干果海味老字號。因為它是通州三益貞南貨店的分號,所以取名通三益。最讓通三益揚名的要算這個店按清朝宮庭秘方自制的“醉翁秋梨膏”,現在叫“青松秋梨膏”。
通三益南邊路口可以看到位于肉市里的百年老字號全聚德,它創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全聚德中暗含著創始人楊壽山的字全仁,取“以全聚德,財源茂盛”之意。因清朝時沒有烤鴨這個詞,當時叫燒鴨,所以全聚德誕生時叫燒鴨店,又因其烤鴨的制作方法是掛爐烤制,也叫掛爐鋪。1964年,在肉市胡同店鋪的前面蓋起了樓房,并在新舊樓間修建了天橋,擴大了經營面積。
再向南行,有一家頗有名氣的燒麥館,也是因為皇帝的光顧而出名的都一處。都一處開業于乾隆三年(1738),至今已有283年的歷史了。據傳說,乾隆十七年(1752)除夕,夜半時分,有位“大人物”一時興起,領了兩個侍從,喬裝改扮,瞞了家人,悄悄來到京城大街。他本想出來尋個熱鬧,不想所有的店鋪都關門了,只有一座門前掛著“李記”旗號的小酒樓里還傳出店小二的吆喝聲,于是便進店坐下,要了幾樣小菜,覺得很可口,問伙計:“酒店叫什么名?”伙計答:“小店沒名。”這人聽后,看了看周圍,聽著外面的鞭炮聲,很感慨地說:“這個時候還開門,京都只有你們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吧!”這件事,店里的人誰也沒放在心上,但忽然有一天,十幾個太監給李家酒店送來一塊寫著“都一處”的虎頭牌匾。大家這時才明白,除夕晚上來喝酒的那個人是乾隆皇帝。于是店里的人把皇帝親書的牌匾端端正正地掛在店中,乾隆皇帝坐過的椅子也供了起來。就這樣,乾隆皇帝在都一處喝過酒,都一處有“寶座”,使都一處很快興旺發達起來。
說起前門大街的熱鬧,鮮魚口街是不能不提的。這條街隔著前門大街與大柵欄街相對,建于明代,清代始成規模。這里的店鋪密度和客流量一點兒都不亞于大柵欄。要買頭上戴的,這里有馬聚源帽店和黑猴帽店。“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踩內聯升,腰纏四大恒”,這流傳在老北京的順口溜,說明馬聚源的帽子位居清末北京帽業之首,是名牌兒。黑猴帽店就更有故事了。
明末清初,山西人楊小泉帶著一只黑猴兒來到京城,在鮮魚口內開了一家帽店。楊小泉將黑猴兒整理得干干凈凈,讓它在店內出入迎接客人。忙的時候,楊小泉只要對黑猴兒喊一聲:“去,把門打開。”黑猴兒便乖乖地走到店門口,拉開店門,然后等客人進門后,它才離開。這使京城的人感到驚奇,干脆就把楊小泉的帽店稱為黑猴兒帽店了。
鮮魚口里的藥店也是出了名兒的。1933年,一種中國人研制的聞藥取代了日貨寶丹而獨占鰲頭,它就是位于鮮魚口長巷頭條北口,坐西朝東的小藥鋪長春堂研制的避瘟散。當時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三伏熱,您別慌,快買聞藥長春堂,抹進鼻子里通肺腑,消暑祛火保安康。”
走進鮮魚口不遠,稍微留意,就會發現路南有座兩層的舊式鋪面小樓,這里曾經是享譽京城的會仙居炒肝店。這個店在同治元年(1862)就已開業了,只不過起初只是個小酒館,后來他們自制了炒肝,賣得相當火,成為流傳到今天的北京風味小吃。只是后來經營不善,被它斜對面的天興居取代了。所以,每當提起北京的炒肝,人們都會想到鮮魚口里的天興居,而漸漸忘卻了會仙居。
如果想吃大餐,可以到位于鮮魚口的便宜坊烤鴨店,這也是馳名中外的老店。它創業于清咸豐五年(1855),至今已有166年的歷史。便宜坊與全聚德不同的是,這里做的是燜爐烤鴨。這種做法由南方傳入,《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的“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其中的“南爐鴨”指的就是便宜坊的燜爐烤鴨。
東西買了,飯也吃了,接下來得洗個澡解解乏了。位于鮮魚口的興華園浴池就是個不錯的地方。相傳1940年,一個軍官發了財,買下原來的天有信布店,改浴池,起名興華,專為有錢人服務。因北京浴池業興盛于清末民初,所以興華浴池的歷史并不很長。
前門大街的繁華與熱鬧,除去眾多的買賣商家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梨園的鑼鼓點兒。清朝中晚期,由于京劇的興盛,做官的、為民的、經商的、做工的都喜愛京劇,又因為清朝初時,清政府就已明令京師內城“永行禁止開設戲館”,使緊臨內城而又位于外城的前門大街上的戲園子相當紅火。《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為證:“戲園,當年內城禁止,惟正陽門外最盛。”無論何人,要想看京劇就得來前門。有《新竹枝詞》這樣描述:“前門大街梨園地,敲鑼打鼓唱京劇;聽完京戲買東西,一舉兩得賽趕集。”
前門外的戲園子資格最老、也最有名的要數肉市路東的廣和樓戲園了,這個戲樓是明朝商人查氏所建的一個花園。那時前門大街還是土路,因為馬路兩旁商販云集,查氏也來湊了個熱鬧,把自己的花園改作茶園,人稱“查家樓”。由于乾隆年間前門大街由土路改為石板路,又加修了排水溝,人們紛紛把店鋪建在路邊,便把“查家樓”擋在了后面。后來查氏擴大了茶園面積,加建一個小戲臺,說評書、演雜耍、唱蓮花落等,并更名為“廣和查樓”。到了光緒年間,廣和樓重新修建,擴大了戲臺和聽戲的座位,可容納900多人,是當時的大戲園子,也引來了許多名伶在這里登臺亮相。
前門大街從2004年開始大修。2007年5月9日,前門大街前門至珠市口段開始進行修繕,2008年5月28日完工,同年8月7日對外開放。經過修繕后,前門大街前門至珠市口段成為一條步行街,并重現了前門大街清末民初的建筑風貌。想當年曾在前門大街前門至珠市口行駛過的有軌電車“鐺鐺車”,也于2009年元旦開始運營。
前門大街曾是北京人最喜歡的一個熱鬧地界兒,即使現在,人們也喜歡到這里來尋找過去的記憶。
文字 | 李俊玲
攝影 | 閆文 張維民 張燕輝 程功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