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不選擇中醫,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喝中藥太苦了。如果有辦法使喝中藥沒那么苦,人們對于疾病的選擇就會多很多。
首先,中藥不是只有苦味的,一般來說,中藥有五味——酸苦甘辛咸(澀、焦、淡、麻、鮮都是它們的延伸),之所以大多數中藥煮出來覺得是苦的,原因有幾點:
1、 因為苦味味道較重
苦味味道較厚,能掩蓋一些味薄的味道,比如苦味和甘(甜)味一起,苦味更重;
2、 人更容易記住苦味
人類在原始社會中,遇到過有很多有毒的物質是苦的,所以這個記憶就留存在進化的基因里,排斥所有的苦味,即使這個苦味的物質并沒有毒。所以一旦吃到苦味的東西,本能的記憶就調動起來,加深對這個味道的印象。
3、中藥大部分是苦的
雖然中藥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但你翻遍中藥書籍也會發現,苦藥還是占大多數的;中藥中清熱解毒藥非常多,而清熱藥有很多都是苦寒的。
中藥的苦味,從中藥化學的角度講,是因為中藥中含有很多化學成分比如生物堿、黃酮等具有苦味。
如果實在不喜歡吃苦味,或者藥的苦味程度很重,到了難以入口的程度,有幾個方法可以降低、減少苦味。
1、控制湯液溫度
湯藥的溫度冷卻至20℃-36℃之間,則可稍微降低苦味。
因為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的感覺最靈敏,此時喝湯藥感覺味道最苦。當湯藥的溫度高于38℃或低于36℃時,味覺神經靈敏度降低,苦味會相對減弱。
不過,湯藥高于38℃有可能會燙傷口腔黏膜,低于20℃又太涼,有效成分溶解度降低,影響藥效因此,20℃-36℃之間是最好的選擇。
應注意的是,中醫對湯劑的冷服熱服也有講究。比如解表藥宜溫服,祛寒藥應熱服,解毒藥、清熱藥宜冷服。有的中醫師會口頭交代,或者在處方上寫明,所以,此時應把藥效放在第一位,不可只圖減少苦味而不遵守醫囑服藥。
2、避開舌部苦味區域
對甜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對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對酸味最敏感的是舌的兩側,而對咸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和兩邊,口訣是:先甜后苦邊咸酸。所以服用中藥時,可使用吞飲法,盡量使藥物不在舌根部停留,頭向后仰迅速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而順勢咽下。
但此法要注意的是,服藥時猛仰頭易致氣管嗆水,所以吞飲時也要格外注意,不要太猛烈。
3、喝完立即漱口
喝藥后立刻用涼水漱口,然后喝少量(不要太多)溫開水,水量不要超過中藥湯劑的的量。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也可用糖水漱口,漱口完把糖水吐掉。
4、服藥時閉氣
一般來說,人對外界事物的感覺大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大腦接受到的是一種“綜合信號”,而“綜合信號”和較單純的味覺、嗅覺等“單一信號”之間一般有較大的差別。當閉氣或者捏著鼻子喝一些較苦的中藥的時候,信號單一,感覺苦味少很多。
但此種方法只是一種個人感受,根據每個人的感受能力不同,苦味減少的程度也不相同。
5、做成丸劑、顆粒
可以將藥物做成丸劑或者免煎顆粒,這樣苦味會降低。
但是,做成丸劑和免煎顆粒的效果相較湯劑會降低。古話代醫生曾總結:“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也”。意思就是說湯劑作用迅猛,丸劑作用力道較小,如果是急重病,用丸劑效果就差一些,免煎顆粒也類似。
6、加矯味劑
讓中藥沒那么苦的首選,現在臨床也經常用的,就是加入矯味劑。中藥方劑中,常用一些中藥來做矯味劑,比如甜葉菊。甜葉菊非常甜,可卻含有極低的糖份,每一副藥加入少量甜葉菊,即可將很苦的中藥變為很甜的湯,且對藥效影響較小。
但是,此種方法需要醫生給你開出來甜葉菊,或者需要自己去抓。而且有的時候藥湯會變成又苦又甜的味道,也有部分患者并不喜歡這個味道。
白糖、紅糖、水果、蜂蜜等。
為什么呢?
1、影響藥效
因為每味中藥都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 辛、咸五味,不同口味的藥具有不同的藥效。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為了盡可能發揮中藥的藥效,最好不要加糖。
2、糖也有副作用
糖也是一味中藥,也有一定的禁忌范圍。比如糖的能量較高,容易引起胃酸,對于腸胃功能不好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禁忌。即使要放糖,患者必須先了解所服用中藥的性質。
甜葉菊之所以可以被選做矯味劑,就是因為它的含糖量極低,基本不影響藥效。
從中醫基礎理論的角度考慮,白糖和冰糖性涼,而紅糖則性溫,一般清熱去火的中藥不可以放紅糖,而溫益補陽的中藥則不可以放白糖,否則會減弱藥性、阻礙藥物的充分吸收。
3、不利于長期健康
還有從人體健康考慮,對于長期服用中藥的患者來說,也不建議加糖,會增加人體每日攝入的熱量,加重身體負擔,不利于康復。
從上面的方法你可以看出,每一種方法其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最關鍵的是要端正服用苦藥的態度。
我們生的很多病,都是心病,五味對五臟來說,苦味對應的是心,而且我們飲食里面缺苦味。
我們平時的飲食里面,最不缺乏的是甜食,有的人還會吃點兒辛辣的,有些人還吃點水果,酸的。菜里面都有鹽,咸味也不缺。唯一缺了苦味。
所以懂點養生的人,或者有靈性、智慧的人,會有意識地補充一點兒苦味。他覺得吃點苦以后,能夠有胃口、舒服。比方說有些人會喝點兒苦丁茶;有些人會喝點兒苦咖啡;有些人還會吃點苦瓜,或者炒點苦菜。
苦寒藥大劑量用時,清火力度大,苦以瀉火,所以,如果你的藥大多是清熱瀉火藥,可能苦味會比較重。
苦味小劑量使用時,有一個作用是堅腎、堅陰——能夠把腎精鞏固住。
所以常吃一點苦味沒有壞處,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就是這么來的。只是不要長期、大量的吃苦味。苦寒太過,也容易傷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