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闡明,“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不愈,后乃用藥爾”,意思是最好利用飲食來保健強身,到迫不得已時才用藥,原因是“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
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到中藥的地方,平時身體有點小問題,西藥用起來容易藥性過猛,而溫和的中藥慢慢服用,則可以緩解身體的不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藥材的藥性之最。
補脾之最——山藥
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可以用于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尤其炒山藥補脾健胃的效果更好。
安神之最——酸棗仁
中藥學認為,酸棗仁味甘、酸,性平,歸心、肝、膽經,有養心益肝、安神、斂汗之功。主治心悸失眠、體虛多汗等證,是治療心肝血虛之心悸、失眠的要藥 。
補血之最——當歸
中醫認為當歸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之功效,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曾說“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當歸身為婦女之友,很適合用于女性調補身體、補養氣血,但是由于當歸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藥效,所以需要辨證論治的進行使用。
因為當歸性溫,還兼有潤燥滑腸的功效,故濕盛中滿、大便溏稀的人群應慎用。
補氣之最——人參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滋補強身、調氣養血、安神益智等神奇功效,自古就被譽為“眾藥之首”、“百草之王”、“上品君藥”。中醫學認為,人參味甘性平,歸肺脾經,大補元氣,扶正固本,是養生進補之佳品,治療虛勞的第一要藥。
止咳之最——杏仁
杏仁是中醫最常用的止咳化痰藥,兩千多年來歷用不衰,古今不知多少處方中均用到它,正如清代醫家黃宮繡所說:“杏仁既有發散風寒之能,復有下氣除喘之力,凡肺經感受風寒,無不可以調治。”
利水滲濕之最一茯苓
傳統中醫認為茯苓藥性甘、淡、平,歸脾、腎、心經。主要功效是滲濕利水,健脾,寧心安神。茯苓既有滋補的作用,又有利水的作用,且補而不峻,利水而不傷正氣,所以在中醫方劑中,用的機會特別多。
中藥藥性之最一覽表
清熱解毒之最———金銀花;
芳香化濕之最———藿香;
利水滲濕之最———茯苓 ;
重鎮安神之最———朱砂;
芳香開竅之最———麝香;
調和諸藥之最———甘草;
發汗之最———麻黃;?
清熱之最———石膏 ;
瀉火之最———黃連 ;
降氣之最———沉香 ;
生津之最———石斛;
溫痰之最———半夏;
止咳之最———杏仁;
理氣之最———枳實;
舒肝之最———郁金 ;
活血之最———丹參;
補氣之最———人參;
補血之最———當歸;
補脾之最———山藥;
斂氣之最———五味子;
消食之最———神曲 ;
清痰之最———貝母;
退黃之最———茵陳 ;
祛風之最———獨活;
安神之最———酸棗仁;
溫里之最———附子;
驅蟲之最———使君子;
通乳之最———王不留行;
生肌之最———白芨;
利尿之最———車前草;
利水滲濕之最一茯苓;
芳香開竅之最一麝香。
重鎮安神之最一朱砂;
清熱之最一石膏。
瀉火之最一黃連;
降氣之最一沉香。
清熱解毒之最一銀花;
芳香化濕之最一藿香。
止痛之最一元胡;
止血之最一三七。
補陽之最一鹿茸;
補陰之最一女貞子。
生津之最一石斛;
溫痰之最一半夏。
攻下之最一大黃;
涼血之最一犀角。
理氣之最一枳實;
舒肝之最一郁金。
平肝之最一羚羊角;
辛涼之最一薄荷。
活血之最一丹參;
補氣之最一人參。
消食之最一神曲;
清痰之最一貝母。
退黃之最一茵陳;
祛風之最一獨活。
補血之最一當歸;
補脾之最一山藥。
【養居益】:專注于中醫養生,集在線灸師,穴位查詢,體質測試,在線課程為一體,讓中醫走進您的生活,養居益守護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