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是醫生通過臨床實踐,掌握了藥物的藥性及其配伍組成的規律之后組合而成。醫生通過這種意識的藥物配伍,以達到藥物間的協同作用,并調和藥性的偏勝,這就是中醫方劑學獨具的特點。同時,方劑也是中醫診療理論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辨證而后論治,所以學習和運用方劑,還必須了解一些有關的方劑基礎知識。
1.方劑的組成和配伍
中醫的方劑常用“君臣佐使”來解釋其組成和作用。君藥,是一方的主藥,也就是針對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臣藥,是指能協助和加強主藥攻效的藥物。佐藥意義有二:一是能對主藥起監制作用;一是能協助主藥解除某些次要癥狀。前者適用于有毒性,或藥性太偏的情況,后者適用于兼證較多的病例。使藥,意義也有二:一是指引經藥(將主藥的作用引向有病的經絡,例如羌活是太陽引經藥、葛根是陽明引經藥);一種是指方劑中次要的藥物,而有調和諸藥的功用。
實際上,君藥就是主藥,臣、佐、使藥都是輔助藥。主副藥的配合適當與否,和療效有很大關系。同是一味藥劑,由于配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2.制劑的類型
湯
把藥物加水煎湯,濾去渣滓,取其清汁服用,叫“湯”劑。臨床上以湯劑應用最廣,因為吸收快,作用強,表里上下,無所不達,兼有蕩滌的取意,所以一般急性病,更宜服用湯劑。
與湯劑相類似的還有煎劑和飲劑。“煎”劑是將湯藥去渣后重煎成濃汁,宜于一般滋補粘膩之物,必須久煎取其藥性醇厚而用。凡湯藥沒有劑量的限制,可以涼用或代茶頻飲的,稱為“飲”劑。飲劑和湯劑只是服法不同,所以也有以“飲”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