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樹媽媽
來源丨成長樹
內容是一位爸爸在家長會上崩潰大哭,訴說自己的委屈。視頻中的爸爸,因為經常不回復老師在家長群眾的消息,被貼上了“不關心孩子”的標簽。天天加班到凌晨,我不可能時時刻刻,關心你們(家長群里)那些東西。你們老是打電話給我,我不是不想接,是開會沒時間接啊……”
一個孩子的父親,當著老師和全班孩子家長的面,痛哭流涕。這條新聞的下面,也有幾千條父母的留言,基本都是在訴說父母壓力太大、在指責老師推給家長的工作太多……作為兩個女兒的媽媽,我對這位父親的哭訴其實有很多共鳴感。無論對于父親還是母親,平衡“工作”和“家庭”,都是個偽命題。平心而論,我覺得現在這批父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關心孩子”、最“會當父母”的一群人。我有個同學,她畢業后就在上海打拼,要孩子也比較晚。去年她家女兒才上小學一年級,開學沒多久她就給我打電話訴苦。說學校一年級開學大會,老師就說教育要兩條腿走路,家長要和學校緊密配合。這些她都挺認同的。只是沒想到,開學之后老師每天都會把作業發到公共郵箱。要求家長下載、打印,看著孩子完成,這些她都理解。但學校還要求家長批改完后再交回給老師,這讓她有點頭疼。有一回她一時大意,有道題沒有給孩子改正,第二天老師就在群里發有的孩子作業沒有改正,家長批改作業不認真。她說,現在怎么都這樣了呢?我小時也沒用父母操什么心,批卷子不都是老師該做的事兒嗎?之前網上也有位父親發視頻吐槽過類似的事情,他對著鏡頭喊話:“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
“我那么有時間收家長群消息,我不會自己教嗎?”
“整天不是讓我去報補習班,就是讓我幫忙改作業……”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位父親的不滿和壓力。
但始終覺得大原則應該是多啟發多引導,少包辦少代替。除了給孩子必要的照顧和陪伴,還要花很長時間教拼音、教英語、教數學、教繪畫、教孩子不會做的題目。這一代的父母,正在用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多的精力,關心著自己的孩子。就在前段時間,我幾乎同時看到了兩條可能會影響我女兒未來好幾年的新聞。在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指出,學校的體育中考要不斷總結經驗,逐年增加分值,要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另一條也是教育部發的,#力爭到2022年全面實行美育中考#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要強化體育、美育在學生評價中的占比,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還要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我一貫支持孩子有一兩樣特長,也一貫贊成孩子進行體育、美育教育。但是也深知,一旦這些跟中考、高考這樣的選拔性考試掛鉤,那必然就會帶來校外相關補習班價格的一波瘋長。我身邊老人勸子女生二胎的時候,聽到“養不起”這樣的理由都覺得很難理解。他們常會說:“現在條件這么好,有什么養不起的,以前一家五個八個孩子的,也都活得挺好”養育一個孩子,不再是添一雙筷子、多做幾件衣服的事兒。孩子的衣食住行雖然不便宜,但都是“小頭兒”,真正占家庭開銷大頭的,就是各種早教班、培訓班、補習班、特長班……可開學之后學校和老師會根據全班同學的平均程度,來決定教學進度。各種選拔性考試的出題人,更是直接想“優中選優”,篩掉那些“平平無奇”的孩子。那些什么都不會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尾巴”和“另類”。為了孩子,現在絕大多數的父母再不寬裕,也會留出很大一部分的“教育資金”。這一代的父母,正在用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多的金錢,關心著自己的孩子。這是個快節奏的時代,快節奏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快節奏的變化,讓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有一天他接到女兒數學老師語氣不善來勢洶洶的電話,一刻不敢怠慢,請了假就直奔學校。“你們家長是不是覺得生完孩子就沒什么事了?教育的事全部推給我們學校的老師啊?”他有點誠惶誠恐,連連答到:“不是不是,我們家長有責任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老師則繼續追問:“孩子的作業是你簽字嗎?”“簽字的時候檢查了嗎?”“檢查了為什么同一道題錯了四遍?”他這個父親在老師面前被批得很尷尬,但回家女兒問起“老師找你說什么了?”這樣的問題時,他還是說:“老師說你最近的考試,數學的卷面明顯比以前整潔多了,通過這件事情看出你學數學的態度比以前端正了,希望你在以后做題的時候認真審題,多驗算,這樣成績才能提高。”“為什么我不訓我女兒?因為我覺得,一個人有什么資格讓人喊你爸爸媽媽,你總得幫人扛一點什么吧?老師把你訓一下,你回過頭來再把她訓一下,你還是她親(爹)媽嗎?”但是父母也是普通人,父母要承擔的東西已經太多太多。既要要管孩子是“身”,也要管孩子的“心”。管少了怕沒盡到責任,管多了有怕孩子有壓力。管輕了擔心孩子不聽,管重了又怕給孩子造成陰影……這一代的父母,正在用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多的堅韌,關心著自己的孩子。做教育類公眾號、寫教育類文章這么久,我一個特別大的感受就是,真的有太多父母在主動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了。在這一代父母之前,絕大多數家庭都是在憑“感覺”來當父母。很多老一輩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看過一本講教育的書,更遑論關注教育類公眾號、去了解“正面管教”、“非暴力溝通”、“蒙氏教育”“發展心理學”這些名詞。但這一代父母不同,他們不僅僅希望參與孩子的成長,更愿意跟孩子一起成長。就以我自己來說,我是在得知懷孕的時候,就啃下了大量世界公認的教育學著作。當時我的事業其實也正在上升期,付出了很多辛苦,才做到某500強企業骨干的位置。但是為了照顧好兩個孩子,我辭職了,做起了全職媽媽。咱們這個公眾號,也是那時候開始創辦的。每天跟大家分享一些教育的感悟和心得,也成了我的習慣。這些年,無論我寫什么,幾乎每篇文章都能收到大量媽媽或爸爸的留言。很多留言的觀點之深刻、方法之可行、內容之豐富,都讓我非常佩服。也有些媽媽或爸爸會留言,說自己看完文章之后,得到了啟發,已經轉發到了朋友圈或家族群,讓我千萬別刪除文章,他們會經常翻翻看看。我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了“終身成長”這些口號,已經被無數父母們認同并踐行。這一代的父母,正在用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多的努力,關心著自己的孩子。
從來沒有一代父母,把孩子的“德智體美”抓得如此全面;從來沒有一代父母,會如此重視孩子未來成長路徑的規劃……我想說,任何一個年代,任何一個地區,都會有優秀父母和失職的父母。但很明顯,現在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在拼盡全力做得更好,拼盡全力“關心孩子”。正因為如此,所以特別想請社會對父母多一些理解、請學校對父母多一些體諒,也想請父母們,給自己多一些“放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