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教育學》問答題匯總

1、簡述現代教育制度的發(fā)展趨勢。(《考試大綱》P4)
答:(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fā)展。(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2、簡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達教育的目的。(P7)
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有文化修養(yǎng)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fā)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____,強調培養(yǎng)忠于統(tǒng)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3、簡述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P8)
答:階級性,道統(tǒng)性,專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
4、簡述當代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新特點。(10)
答:(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5、簡述當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現。(P10)
答:教育民主化是對言教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包括教育起點的機會均等,甚至教育結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簡述教育學產生與發(fā)展的階段及其代表人、著作。(P15)
答:(1)教育學學科的建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2)規(guī)范教育學的建立: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杜威《民本主義與教育》;(3)當代教育學的發(fā)展:凱洛夫《教育學》。
7、簡述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P22)
答:(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4)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8、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P24)
答:(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9、簡述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P26)
答:(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guī)模和速度;(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3)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4)教育相對獨立于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10、簡述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P31)
答:(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2)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3)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手段。
11、簡述教育對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作用。(P32)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12、簡述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P33)
答:(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
13、簡述學校文化的特性。(P38)
答:(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tǒng)為己任;(4)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縮影。
14、簡述學生文化的成因與特征。(P40)
答:成因:(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體的影響;(3)師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5)社區(qū)的影響。
特征:(1)過渡性;(2)非正式性;(3)多樣性;(4)互補性。
15、簡述人的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P43)來源:23、簡述教育目的對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P60)
答: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有:導向作用,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它明確了教育對象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預定的發(fā)展結果,指導著整個教育活動的開展,支配著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無論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還是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方法的選擇及效果的評價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約。
24、簡述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P61)
答:(1)國家的教育目的;(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3)教師的教學目標。
25、簡述教育目的與培養(yǎng)目標、教學目標的關系。(P61)
答:教育目的與培養(yǎng)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yǎng)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
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
26、簡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P62)
答: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是確定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27、簡述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P67)來源:考
答: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德智體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1)我們要求培養(yǎng)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tǒng)一;(2)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fā)展;(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28、簡述素質教育的內涵。(P67)
答:(一)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二)素質教育是全面發(fā)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體育;(4)美育;(5)勞動技術教育;(三)素質教育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四)素質嘉獎業(yè)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1)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2)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相輔相成;(3)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的根本區(qū)別所在。
29、簡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學德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德育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普通中學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2)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科學;(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識,養(yǎng)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開拓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4)形成社會主義的現代文明意識和道德觀念;(5)養(yǎng)成適應不斷改革開放形勢的開放心態(tài)和應變能力。
30、簡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學智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學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幫助學生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tǒng)地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和技巧;(2)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31、簡述體育概念及普通中學體育方面的要求。(P68)
答: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fā)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培養(yǎng)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
普通中學體育方面的要求是:(1)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養(yǎng)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2)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了解科學營養(yǎng)知識。
32、簡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學美育方面的要求。(P69)
答: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fā)展他們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yǎng)的教育。
普通中學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的能力;(3)形成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形成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層次的任務。
33、簡述勞動技術教育及普通中學勞動技術教育方面的要求。(P69)
答: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普通中學勞動技術教育方面的要求是:(1)通過科學技術知識的教學和勞動實踐,使學生了解物質生產的基本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職業(yè)技術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態(tài)度、勞動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2)結合勞動技術教育,授予學生一定的商品經濟知識。
34、簡述學生的本質屬性。(P72)來源:考
答:(1)學生是處于人生階段身心發(fā)展最迅速時期的人;(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35、簡述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則。(P75)
答:1989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則是:兒童利益最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無歧視原則。
36、簡述我國《教育法》規(guī)定的學生應盡的義務。(P77)
答:(1)遵守法律、法規(guī);(2)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3)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4)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
37、簡述教師的職業(yè)性質與特點。(P78)
答:(一)教師職業(yè)的性質:(1)教師職業(yè)是一種專門職業(yè),教師是專業(yè)人員;(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yè)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yè)。(二)教師職業(yè)的特點:教師職業(yè)的最大特點在于職業(yè)角色的多樣化。(1)傳道者角色;(2)授業(yè)、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8、簡述教師職業(yè)專業(yè)化的條件。(P80)
答:一名教師是否真正具備從事教師的職業(yè)條件,能否正確履行教師角色,根本上還在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當代教師質量的集中體現。
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1)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2)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3)了解學科的發(fā)展脈絡;(4)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教師的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1)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9、簡述教師的語言要求。(P82)
答:首先要求準確、明了、有邏輯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進一步要求富有個性,能夠體現出一名教師的獨特風采。
40、簡述師生關系。(P83)
答:(1)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系;(2)師生關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關系;(3)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41、簡述課程類型的分類。(P88)
答: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指設計課程的種類。
從課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以課程任務為依據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從課程功能的角度可分為工具性課程、知識性課程、技能性課程、實踐性課程;從教育階段角度可分為幼兒園課程、小學課程、初中課程、高中課程;從課程的組織核心來看可分為學科中心課程、學生中心課程、社會中心課程等。
42、簡述學校課程及其形式。(P91)
答: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qū)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fā)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
43、簡述我國學校教育的目的。(P92)
答:我國現行憲法規(guī)定:"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
44、簡述如何研究學生。(P94)
答:對學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個方面:(1)了解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現狀,并把它與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學生個體的需要;(3)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
45、簡述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的基本特征。(P96)
答:(1)強制性;(2)普遍性;(3)基礎性。
46、簡述教學計劃的構成。(P97)
答:教學計劃主要由教學計劃設計的指導思想、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及其說明、課時安排、課程開設順序和時間分配、考試考查制度和實施要求幾部分所構成。
47、簡述教科書的作用。(P100)
答:(1)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tǒng)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幫助學生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同時也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yè)。(2)教科書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3)根據教學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4)根據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48、簡述課程實施的結構。(P102)
答:(1)安排課程表;(2)分析教學任務;(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4)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5)規(guī)劃教學單元和課;(6)組織教學活動;(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49、簡述教學任務的內容。(P103)
答:教學任務通常包括三個方面:(1)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學生所要形成和發(fā)展的智力、能力和體力。(3)學生所要養(yǎng)成的情感、態(tài)度、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
50、簡述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所受影響的因素。(P103)
答:學生的學習特點:獨特性,穩(wěn)定性,發(fā)展性,靈活性。
學生的學習特點受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基礎因素,內部因素,外部因素。
51、簡述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P104)
答:目標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
52、簡述課程評價的基本階段。(P107)
來源:考試大網
答:(1)把焦點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課程現象上;(2)搜集信息;(3)組織材料;(4)分析資料;(5)報告結果。
53、簡述教學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P108)
答:教學,是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它包括:(1)教學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根本目的。(2)教學由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組成。(3)教學具有多種形態(tài),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tǒng)一。
54、簡述教學的主要作用。(P109)
答:(1)教學是社會經驗得以再生產的一種主要手段。(2)教學為個人全面發(fā)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3)教學是教育工作構成的主體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徑。
55、簡述教學的一般任務。(110)
答:(1)傳授系統(tǒng)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fā)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3)培養(yǎng)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4)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
56、為什么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114)
答: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其目的在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社會歷史經驗變?yōu)閷W生個體的精神財富,不僅使學生獲得關于客觀的映象即知識,也使學生個體獲得發(fā)展。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表現在:認識的間接性,認識的交往性,認識的教育性,有領導的認識。來源:
57、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115)
答:(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2)掌握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相統(tǒng)一。(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tǒng)一。(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結合。
58、簡述教學過程的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guī)律。(P115)
答:(1)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59、簡述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的關系。(P116)
答: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統(tǒng)一在同一教學活動中。
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表現在:(1)掌握知識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2)發(fā)展智力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3)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可相互轉化。
60、簡述知識與智力的相互轉化,應注意的條件。(P116)
答:(1)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guī)律性的知識。(2)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3)重視教學中學生的操作與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能力,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4)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61、簡述教學過程的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的規(guī)律。(P118)
答:(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體能動性。(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62、簡述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P118)
答:教師的指導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起引導、規(guī)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教師的教還影響著學生學習方式以及學生學習主動積極性的發(fā)揮,影響著學生的個性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63、簡述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P118)
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能動性具體表現在:受學生本人興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動和支配,學生對外部信息選擇的能動性、自覺性;受學生原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情感意志、價值觀等制約,學生對外部信息進行內部加工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
64、簡述教學過程的結構。(P119)
答: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
65、簡述我國中學教學原則。(P121)
答:直觀性原則,啟發(fā)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66、簡述直觀性原則及其貫徹的基本要求。
答: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fā)展認知能力。
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2)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3)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67、簡述啟發(fā)性原則及其貫徹的基本要求。(P122)
答: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貫徹啟發(fā)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3)讓學生動手,培養(yǎng)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4)發(fā)揚教學民主。
68、簡述鞏固性原則及其貫徹的基本要求。(P123)來源:考試大網
答: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2)重視組織各種復習。(3)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69、簡述循序漸進原則及其貫徹的基本要求。(P124)
答: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tǒng)和學生認識發(fā)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統(tǒng)性進行教學。(2)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70、簡述因材施教原則及其貫徹的基本要求。(P125)
答: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fā)展。
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qū)別的教學。(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71、簡述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及其貫徹的基本要求。(P125)
答: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2)重視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3)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4)補充必要的鄉(xiāng)土教材。
72、簡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P127)
答:(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3)學生特點;(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5)教師業(yè)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73、簡述我國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P127)
答: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
74、簡述講授法及其基本要求。(P127)
答: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tǒng)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講解、講演三種方式。
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tǒng)性、思想性。(2)注意啟發(fā)。(3)講究語言藝術。
75、簡述談話法及其基本要求。(P127)
答:談話法也叫問答法,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話法可復習談話和啟發(fā)談話兩種。
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2)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zhàn)性和啟發(fā)性。(3)要善于啟發(fā)誘導。(4)要做好歸納、小結。
76、簡述討論法及其基本要求。(P128)
答: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zhèn)危垣@取知識的方法。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1)討論的問題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fā)引導。(3)做好討論小結。
77、簡述演示法及其基本要求。(P128)
答: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或采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于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準備。(2)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3)引導學生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78、簡述練習法及其基本要求。(P129)
答: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練習的基本要求是:(1)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與要求,掌握練習的原理和方法。(2)精選練習材料。(3)嚴格要求。
79、簡述實驗法及其基本要求。(P129)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2)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范的作用。(3)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寫出實驗報告。
80、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P130)
答: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備課、上課、作業(yè)的檢查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yè)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81、簡述課的類型(種類)。(P132)
答:課的類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劃分課的種類。根據教學任務可分為:傳授新知識課(新授課)、鞏固新知識課(鞏固課)、培養(yǎng)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根據一節(jié)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數, 可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根據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分,可分為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
82、簡述課的組成部分。(P133)
答:一般來說,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yè)等。
83、簡述上好課的要求。(P134)
答:上好課的具體要求是: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表達清晰、組織嚴密、課堂氣氛熱烈。
84、簡述教師布置作業(yè)的要求。(P135)來源:考
答:(1)作業(yè)的內容要符合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業(yè)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3)布置作業(yè)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規(guī)定完成的時間。(4)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yè)。
85、簡述試題的類型。(P136)
答:試題類型大體有供答型和選答型兩大類。
供答型試題又分簡答式試題和陳述式試題兩種。簡答式試題的最簡便形式是填充題。陳述式試題或稱論文式試題。
選答型試題可分為是非題、多項選擇題與組配式試題三種。
86、簡述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缺點。(P139)
答: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點:(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yǎng)人才。(2)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3)有利于發(fā)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缺點:強調系統(tǒng)的書本知識的學習,容易產生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強調教學過程的標準、同步、統(tǒng)一,難以完全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
87、簡述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P142)
答:綜合性,可操作性,靈活性。
88、簡述德育的意義。(P147)
答:德育的意義:(1)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3)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89、簡述制定德育目標的依據。(P148)
答: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是:時代與社會發(fā)展需要;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tǒng);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心理特征。
90、簡述我國中小學的德育總目標。(P148)
答:1988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國中小學的德育總目標:"把全體學生培養(yǎng)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yōu)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91、簡述選擇德育內容的依據。(P150)
答:(1)德育目標。(2)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特征。(3)德育所面對的時代特征和學生思想實際。
92、簡述我國學校德育的內容。(P150)
答:我國學校德育的內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93、簡述我國政治教育的內容。(P150)
答:我國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階級教育、世界觀教育、社會科學教育。
94、簡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P151)
答:(1)針對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的發(fā)生,促進學生心理機能、人格的發(fā)展與完善。(2)就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預防心理疾病的發(fā)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針對少數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
95、簡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P152)
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學習輔導、生活輔導、擇業(yè)輔導。
96、簡述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P154)http://ks.examda.com
答: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有:(1)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tǒng)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2)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規(guī)律。(3)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4)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
97、簡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關系。(P155)
答: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認識,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為。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多種開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養(yǎng)順序。
98、簡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經驗。(P155)
答: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
99、簡述德育過程中活動和交往的主要特點。(P156)
答:(1)具有引導性、目的性和組織性。(2)不脫離學生學習這一主導活動和主要交往對象的教師和同學。(3)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學生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組織的。
100、簡述德育過程的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P156)
答:(1)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2)要實現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3)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過程。
101、簡述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P156)
答:(1)一個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經歷一個反復的培養(yǎng)教育或矯正訓練的過程,是一個無止境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個需要長期反復培養(yǎng)、實踐的過程,是逐步提高的漸進過程。
(2)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與變化,堅持長期抓反復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反復性,注意抓反復。
102、簡述我國中學德育的基本原則。(P157)
答: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103、簡述我國德育的途徑。(P158)
答: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勞動,共青團活動,班主任工作。
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
104、簡述我國德育的基本方法。(P160)
答:說服法,榜樣法,鍛煉法,陶冶法,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105、簡述德育的認知模式。(P163)
答:道德教育的認知模式是當代德育理論中流行最為廣泛、占據主導地位的德育學說,它是由皮亞杰提出,后由科爾伯格進一步深化的。
認知模式是:(1)理論假設:a道德發(fā)展論;b道德教育論。(2)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a道德兩難問題及其設計;b道德討論中的引入性提問;c道德討論中的深入性提問。(3)簡要的評論:a認知模式的缺陷;b認知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106、簡述德育的體諒模式。(P166)
答:體諒模式是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創(chuàng),風靡于英國和北美。與認知性道德發(fā)展模式強調道德認知發(fā)展不同,體諒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置于中心地位。
體諒模式是:(1)理論假設:a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c鼓勵處于社會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學會關心。(2)圍繞人際-社會情境問題的道德教育:a設身處地。b證明規(guī)則。c付諸行動。(3)簡要評論:a體諒模式在理論上的缺陷。b體諒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107、簡述德育的社會模仿模式。(P169)
答:社會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創(chuàng)立的。
社會模仿模式是:(1)理論假設。(2)圍繞社會學習論的道德教育:a人類學習必須有個體品德參與才能完成。b道德判斷取決于社會學習而沒有固定發(fā)展階段。c道德教育應從人的人格形成出發(fā)。d榜樣對品德的作用。e提出環(huán)境、行為和人的交互作用論。(3)簡要的評論:a社會模仿模式在理論上的缺陷。b社會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發(fā)展改革的啟示。
108、簡述班級管理的功能。(P123)
答:(1)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2)有助于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3)有助于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
109、簡述班級管理的模式。(P174)來源:
答:班級管理的模式有:常規(guī)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標管理。
班級常規(guī)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
班級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班級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
班級目標管理是指班主任與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然后轉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總體目標融為一體,形成目標體系,以此推進班級管理活動、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法。
110、簡述當前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P176)
答:(1)由于受到分數壓力和教師權威的制約,班主任對班級實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專斷型。(2)班級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程度較低。
111、簡述如何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機制。(P177)
答:(1)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目的;(2)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3)訓練學生自我管理班級的能力。
112、簡述班集體形成的基本特征。(P179)
答:班集體必須具備四個基本特征:(1)明確的共同目標;(2)一定的組織結構;(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4)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
113、簡述班集體的教育作用。(P179)www.Examda.CoM
答:(1)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3)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14、簡述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yǎng)。(P180)
答:(1)確定班集體的發(fā)展目標;(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5)培養(yǎng)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115、簡述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P182)
答:(1)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2)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3)班主任是班級人際關系的藝術家。
116、簡述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領導影響力。(P183)
答: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領導影響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權威、地位、職權,這些構成了班主任的職權影響力;二是班主任的個性條件,構成了班主任的個性影響力。
117、簡述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內容與方法。(P185)
答:(1)了解學生,研究學生;(2)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3)協(xié)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教師資格證教育學復習綱要
河南招教考試各市真題
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知識要點總結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必背知識點最全整理,都在這里了!
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復習提綱_
教育學考試大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平县| 枣庄市| 融水| 兰溪市| 南郑县| 栖霞市| 灵山县| 阆中市| 临城县| 宣恩县| 苗栗县| 南安市| 南丹县| 塘沽区| 大余县| 金沙县| 芷江| 九江市| 阿荣旗| 汝阳县| 晋宁县| 进贤县| 安阳市| 安福县| 平顶山市| 石泉县| 隆德县| 邯郸县| 金坛市| 集安市| 友谊县| 宝清县| 和静县| 衡水市| 广平县| 丹巴县| 吴川市| 隆回县| 社旗县| 延津县|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