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萍蹤:蜀漢始終是兩個集團在相互內訌,相互火并,魏延若在,結局依舊。魏文長不被曲殺,有可能如黃皓所言“時事比不如此”,魏延畢竟是當時驍勇善戰的蜀漢第一將。但是,從蜀漢深層次的矛盾和魏延的為人來看,黃皓之言未必有理,蜀漢還有可能亡得更早。
劉備團隊自建立之日起,就形成了兄弟抱團的模式,乃至于逐鹿中原時期,這個團隊依然是三人包打天下。赤壁之戰后,諸葛亮試圖攻破這個聯盟,幾經努力,蜀漢逐漸形成了帝權、相權兩大體系。而其中,又隱藏了文武、內外等多重矛盾。這些體系與矛盾始終交織存在,應當是蜀漢不能實現克復中原,反倒最先滅亡的內在原因。
魏延之死,正是蜀漢矛盾體系的一大犧牲品。即便他不死,也很難讓蜀漢延續得更久。
魏延驍勇善戰,諸葛亮深忌之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有兩段故事,隱伏了作者對諸葛亮削弱帝權,建立相權體系的評價和看法。
曹操兵下江南奪取荊襄,劉備率眾逃出新野,途經荊州時,魏延殺出,要打開城門迎接劉備進城。魏延出場時,書中寫道:“身長九尺,面如重棗,目似朗星,如關云長模樣,武藝獨魁。”魏延有關云長的氣質,武藝十分高強。當時,魏延大叫:“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賊?以圖爵祿,非義士之所為!吾今愿請使君,入城誅賊!”
關云長大戰長沙,因黃忠的存在,不能奪取這座劉備必得之城。還是魏延振臂一呼,殺了太守韓玄,把城池獻給了關羽,幫助劉備奪取了荊襄重鎮,為“隆中對”的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個細節以關云長寫魏延,也就暗示了此人是十分擁戴劉備的,其忠不言而喻。關云長十分欣賞與自己相似的魏延,拿下長沙后,親自帶著他去見劉備,“亦言其功,玄德敬之。”
但是,一旁的諸葛亮忽然大喝:“韓玄與汝無仇,殺之乃大不義也!人人效此,必懷異心”。吩咐刀斧手,將魏延推出去斬了。
這是什么道理?戰場上廝殺各為其主,魏延擁戴劉備,韓玄就是敵人,何況,韓玄借故殺黃忠,魏延也是因為救黃忠而殺了韓玄,怎么扯得上個人私仇呢?
劉備對此十分不解,問諸葛亮:“誅降殺順,大不義也。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何故殺之?”劉備的話十分在理,兩軍交戰殺降就是不仁不義的行為,魏延是有功無罪之人,為何要殺他呢?
諸葛亮何嘗不知這個道理,但他卻強詞奪理:“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三國時期,諸如魏延這樣的降將非常之多,就是蜀漢集團也是不斷地招降這樣的戰將,非常迅速地奪占了益州、漢中地盤。假如沒有張松獻圖,以及嚴顏等將領的投降,諸葛亮能有多大本事占得這塊地盤?因此,諸葛孔明殺魏延并非是要取他項上人頭,而是震懾其心志,讓他規矩點。
諸葛亮為什么這樣做呢?究其原因便是作者寫的魏延很像關云長,紅臉就代表了“忠”,這是元雜劇以來的高度認同的臉譜。魏延之忠與關云長一樣“面如重棗”,也當與云長一樣只忠于劉備。如此,魏延就只聽劉備的,諸葛亮很難指揮關羽、張飛,再加上驍勇善戰又忠心不二的魏延,其權威將大打折扣。
《三國志·魏延傳》中沒有這兩段故事,也沒有描述魏延的長相,《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這樣寫,就是在貶損諸葛亮,且為后文伏線,魏延是被諸葛亮曲殺的。
從魏延投奔劉備陣營這一刻起,就面臨這隨時被殺頭的危機,他如何拯救蜀漢于即倒?
劉備十分重用魏延,諸葛亮卻處處施以打壓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在“劉備進位漢中王”這則故事開頭,寫了魏延一件大功:“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魏王曹操退兵至斜谷,欲還許都,又被魏延一箭射中人中,因此收軍班師”。
魏延一箭射中了曹操的人中,一人擊退了曹魏大軍。如此,劉備便自稱漢中王,為蜀漢王朝的建立進行了預演。做了漢中王,劉備大封文武,“封關、張、馬、黃、趙為五虎大將,魏延為漢中太守。其余各擬功勛定爵。”
劉備以魏延為漢中太守,這是《三國志·魏延傳》中明確寫到的真事。陳壽是這樣記載這段歷史的: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魏延不僅說到了,而且還做到了。
劉備十分欣賞魏延的才干,更堅信其忠心,這才把漢中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關乎蜀漢生死存亡的重地交給了魏延。劉備稱帝后,“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劉備屢屢加封魏延,是要進一步穩固其帝權勢力,這個時期的魏延基本上隸屬劉備直接指揮,諸葛亮很難插手。
小說中,強化諸葛亮的智慧,弱化了劉備的勇武和軍事才能,正史之中,活捉張任是劉備所為,《資治通鑒》還通過劉禪之口,透露了劉備“手刃”了夏侯淵。雖然各自史料中,夏侯淵究竟是誰斬殺的各持己見,但這一仗是劉備親自指揮和參與的,卻是基本一致的認同。故而,劉備重用魏延,證明劉玄德只認識人過于諸葛孔明,其寬仁的用人智慧,也是諸葛亮難以比擬的。
漢中之地十分重要,劉備又增派諸葛亮駐守此地,與魏延輪流值守。因為,魏延另有重大作戰任務。“延西入羌中”,與曹魏大將后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戰于陽溪,魏延大破之。于是,劉備繼續升遷魏延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此時,魏延炙手可熱,軍中地位直追關羽、張飛等。
但是,劉備死后,魏延的待遇便急轉直下。《三國志》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雖然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存在重大爭議,能否成功也是個未知數。我認為,即便是魏延這條計很難成功,但是,必定會給曹魏方面造成很大的壓力,必定得分兵拒之,諸葛亮這邊的勝算必定大增。演義小說中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未肯弄險,魏延卻認為諸葛亮膽怯。其實,即便是魏延不能成功,也只是以小博大,率領一萬人馬而增加勝利砝碼,又會有多少危險呢?
說白了,還是諸葛亮吸取劉關張時期的教訓,豈能讓魏延建如此奇功?因此,諸葛亮五丈原病重之時,“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度”。諸葛亮召集秘密會議,竟然把大將魏延拒之門外。這幾人秘密商量的結果,卻還是要依賴魏延的智勇,讓他干最危險的事:斷后。
同時,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祎往揣延意指。”
僅從《三國志·魏延傳》中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對魏延不僅忌憚而且懼怕,因而處處打壓,從而也制造了種種矛盾。
《三國志·楊儀傳》中說,諸葛亮深知魏延、楊儀兩人有非常大的過節,因而,“(亮)深惜儀之才干,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看來,諸葛亮十分清楚魏延的才干,死后都不放心,利用了楊儀、魏延之間的矛盾,造成了“誤殺”。
魏延不死,蜀亡更快
到了三國后期,諸如魏延這樣的老將已經越來越少,這些老將驍勇善戰,但都有居功自傲的毛病,魏延同樣如此。《三國志》中說:“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蜀中所有的文武都回避魏延,自甘其下,這些人中是否包括諸葛亮,陳壽沒說。但陳壽卻說了這樣一句話,證明諸葛亮對魏延也是“皆避下之”其中一人:“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
魏延長相與關云長相仿,智勇也不在云長之下,但是,善養士卒、矜高自傲的個性也與關羽十分接近。因此,當諸葛亮密令實施后,誰都沒有站在魏延這邊。假如魏延沒死,他就是諸葛亮之后把控蜀漢大局之人,可謂加強版的姜維。如此,不僅獨斷專行,文武百官更加“避下之”,后主劉禪將繼續在權臣的壓力下難以在帝位上安坐。
姜維掌權時期,劉禪也沒有閑著,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皇后,又追謚關羽、張飛等舊將,意在以蜀漢強大的基因震懾諸如姜維這樣的新生代。曹魏世族夏侯家的夏侯霸反叛,投奔蜀漢,劉禪親自出迎,拿著他的手,十分獎慰,《資治通鑒》中說:“及霸入蜀,禪與相見,釋之曰:卿父自遇害行間也,非我先人手刃”。
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此夏侯氏之孫也”。魏略中說:“建安五年,時霸從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為張飛所得”。張飛之妻乃夏侯霸伯伯夏侯惇之女,那么,劉禪的兒子就是夏侯霸的外甥了。劉后主此招,就是要強化自己的實力,彈壓姜維的權勢。
隨后,姜維被派往沓中屯田,小說中說是“避禍”,實際上是劉禪對姜維兵權的削弱。正是因為這樣的帝權與軍權的深層次矛盾,導致鐘會、鄧艾趁虛而入,蜀漢亡于一旦。假如魏延不死,同樣不能避免這樣的矛盾,也難以拯救這樣的危局。
蜀漢與曹魏孫吳一樣,到了中后期都出現了各種權勢派系和矛盾,蜀漢由于長期征戰失去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加之各派之間的相互打壓,乃至于人才凋敝,后繼乏人。假如魏延躲過一劫,回到蜀中,那么,必定要清算楊儀。而支持楊儀者,必定又要與魏延作對,如此,蜀漢內亂就大有必然之勢了。
其實,楊儀也不是什么好人,殺魏延,把蜀兵安全撤回之后,自認為功勞很大,要做丞相。諸葛亮早就料到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遺言以蔣琬繼任。楊儀以為自己做官時間比蔣琬早,功勞更大,便四處發牢騷,大家都擔心受到牽連而“莫敢從也”。
當時,后將軍費祎也有些怨言,楊儀就對他說,諸葛亮死的時候,我如果帶著軍隊去投奔曹魏,肯定不會如此落魄,真是悔不當初啊。
費祎聽了這話,立即報告給了劉禪,楊儀被廢為庶人。到了這步田地,楊儀依然不知悔改,仍然出言不遜,竟然上書誹謗朝廷。劉禪便命令捉拿,楊儀恐懼自刎。
從楊儀的結局看,諸葛亮要么不識人,要么是有意利用楊儀、魏延之間的矛盾,削除這兩大強人,為姜維掃平障礙。假如當時死的是楊儀,那么,自殺的會不會是魏延呢?假如魏延不會落得楊儀的下場,那么,姜維又將如何呢?
楊儀畢竟是文官,死了就死了,掀不起大浪。魏延卻是當時蜀漢第一智勇之將,姜維要么聽命,要么與魏延分庭抗禮。如此,鷹視狼顧的司馬懿能放過這樣的機會嗎?魏延即便是一員能征慣戰的勇將,但此時已經是新人輩出的時代,以蜀漢之人力財力對抗司馬氏掌控的曹魏,魏延一人之力也是難以支撐將傾之大廈。
所以,如果魏延不死,黃皓恐怕更早地陪同劉禪去司馬昭那里做客了。
《三國志通俗演義》雖然是順應了世人對諸葛亮的固有認識,但卻在很多細節中以史料為據,客觀地評價了這位蜀漢謀臣及權臣。雖然他有先見之明,預先掃除了危及蜀漢的兩大強人,為姜維獨攬大權,繼續以北伐來延續險居一隅的蜀漢。但是,蜀漢隱伏的各種矛盾,以及矛盾的產生和不斷延續惡化,作為執掌蜀漢權柄數十年的諸葛亮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魏延不過是鎮守一方、沖鋒陷陣的戰將,獨當一面能力足夠,把控全局恐力有不逮,讓他來消除各自隱患延續蜀漢,那也是有點強人所難了。
■歷史笑春風:魏延不死,蜀漢不亡。不過如果魏延還活著,黃皓有沒有機會說這句話可就說不定了。因為那個時候,蜀漢的政局就完全兩樣了。
魏延是劉備手下大將,也是劉備精心培養的新一代的將領。魏延被劉備提拔為漢中太守的時候,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當時,大家都以為漢中太守這樣的重任應該由張飛擔任,可是劉備卻提拔了魏延。劉備在問魏延守衛漢中的方略時,魏延說了著名的一句話: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這里,已經表明了魏延防守漢中的方略。魏延依托漢中北部的山險進行防守,如果曹操親自率領曹魏主力來,魏延就層層防御,阻擊曹操,不讓曹操突破。如果曹操派大將率領十萬人馬前來,魏延就設計全殲他們。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魏延對曹魏手下的將領根本看不到眼里。
而諸葛亮執掌蜀漢的政權后,他親自指揮了對曹魏的北伐。雖然有人評價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比起政治能力要差,但是,諸葛亮就是不放手。這讓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滿的魏延十分憋屈。諸葛亮不但不采納魏延的建議,還很少給他獨立作戰的機會。魏延只得在諸葛亮的指揮下亦步亦趨,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
在唯一一次的魏延獨立指揮作戰中,魏延率軍西入羌中,擴充軍隊,在曹魏縱深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在陽溪一戰,大敗曹魏名將郭淮,顯示了卓越的軍事能力。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能力出眾的將領,一直都被諸葛亮壓制使用。而且,諸葛亮對魏延的性格十分不滿意。魏延恃才傲物,和同事的關系處得很僵。在諸葛亮臨死前,他指定蔣琬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不管是在職位上、資歷上、能力上,魏延都是大家心目中公認的接班人。諸葛亮這樣安排,直接就判了魏延死刑。隨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魏延被諸葛亮的安排的這批人以反叛的罪名給殺了。蔣琬接任了諸葛亮的職位,做到了安全過渡。
如果魏延活著,最起碼的一點來說,蜀漢是不會滅亡的。這是因為,曹魏根本就沒有人膽敢討伐蜀漢。當年,諸葛亮死后,司馬懿都不敢動這個念頭。他追擊蜀軍到了山邊就退回去了。這是因為蜀軍還有魏延這名將領在。而司馬懿得知魏延的死訊后,馬上上表要討伐蜀漢。由于曹睿急著享受,否決了司馬懿的意見。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魏延在曹魏君臣心中的分量。可以說,有魏延在,蜀漢穩如泰山。如果曹魏膽敢進攻蜀漢,就如魏延所說,鐘會率領十萬人馬到來,魏延就全部消滅他。更不要說想滅蜀了。
在軍事上,魏延能夠保證蜀漢的安全。但是,魏延更大的影響是在政局上。這也是諸葛亮最害怕的地方,也是他必須要除掉魏延的原因。這就是,魏延一旦掌管蜀漢的軍權,就肯定會將諸葛亮營造的幕府制度推翻。
我們知道,在諸葛亮掌權之后,就建立了幕府制度。劉禪就是政權的名義元首,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諸葛亮的丞相府。就算是諸葛亮出師北伐,在出師之前,還把所有的權力向劉禪申明,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在諸葛亮死前,也將政權交替繼續安排,依然將幕府制度延續下去。他安排下繼承人,絕不把權力還給劉禪。
劉禪之所以如此被動,最主要的是沒有有實力的人來支持他。而當時,凡是劉備的親信大部分不是死,就是貶,只剩下魏延一人。魏延對劉備忠心耿耿,必然會要求將權力還給劉禪。同時,被貶斥的李嚴也會復位,這樣,劉備當年安排的政局會恢復,蜀漢的前途還會有希望。但是,這樣一來,諸葛亮苦心經營的政局會出現嚴重的動蕩。
不過,以李嚴和魏延的能力,是應該可以穩定住蜀漢的政局的。如果李嚴主政,搞好后勤供應。魏延主軍,對曹魏進行北伐。那么,對曹魏的軍事形勢肯定比姜維的時候要好得多。除了司馬懿,曹魏軍中,沒有一個人是魏延的對手。魏延對軍隊進行改造,那些被諸葛亮壓制的軍事人才會紛紛脫穎而出,蜀漢絕對不會陷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這樣,北伐很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戰果。
可惜,魏延一死,這一切都沒有了希望。當時魏延輕信費祎的花言巧語,將自己準備對軍隊的改造跟費祎直說了。這中間就包括準備起用的將領。魏延一死,這些將領也不會有什么好下場。這才是蜀軍最大的災難,從此蜀軍只剩下姜維這些無能的將領,蜀漢只有死路一條。
而李嚴一直在流放地等待重新起用的消息。歷史上說,他是在等諸葛亮重新起用他,在得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而失望去世的。這根本就不可能。諸葛亮重新起用過誰?李嚴實際上是等待諸葛亮死后,魏延的消息。當聽說魏延之死,完全失去了希望才死的。當時魏延是定的反叛罪,李嚴怎么敢和魏延發生聯系。
結語:
魏延不死,蜀漢不亡。因為魏延的身上,寄托著劉備和他留下的那些老臣的希望。在魏延的身上,寄托著蜀軍重振的希望。在魏延的身上,寄托著劉禪重整朝綱的希望。
但是,隨著魏延的死,這一切都化成了泡影。雖然在后期,諸葛亮的繼承人費祎被刺殺,姜維掌握了軍權,繼續發動北伐。但是病入膏肓的蜀漢政權,不是一個才能不足的姜維能夠扶保得了的。蜀漢無可奈何的衰落下去,最終走向了滅亡。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