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除戰國以外,又一個武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紛爭亂世,涌現了許多名垂千古的名將。
在三國后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終病逝于五丈原。魏國政權在高平陵政變之后被司馬氏一族所掌控。
盡管諸葛亮已經逝世,但魏國和蜀國的戰爭并沒有因此而結束,蜀漢北伐興復漢室的重擔傳到了姜維手中。
而魏國這邊,原先的五子良將早已經成為了過去時,司馬懿又培養了好多年輕的后起之秀,鄧艾就是司馬懿的得意門生。
就這樣,姜維繼承著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鄧艾也在司馬懿的提拔下節節高升。最終的結局也十分清楚。
姜維一計毀三賢,讓鐘會、鄧艾兩名大將與自己同歸于盡。后世就對鄧艾和姜維的能力展開了討論,鄧艾與姜維來比,誰更勝一籌。
建興六年,諸葛亮浩浩蕩蕩的開始了他第一次北伐,正是這次北伐才讓他收獲了天水姜伯約這樣一個人才。
當時的姜維還是魏國天水城的一名小將,但被天水太守猜忌,將姜維拒之城外,無奈之下姜維只得投降諸葛亮。
雖然姜維在魏國不被重視,但諸葛亮一眼就發現了姜維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封他為奉義將軍,當陽亭侯,當時姜維方才27歲。
后來經歷了大大小小數次戰役之后,諸葛亮還對其他人說姜維乃是涼州為數不多的良將,不但心思縝密,而且有勇有謀。
最后諸葛亮病逝之后,蜀國北伐重任的擔子也被姜維挑在了肩上,慢慢的成為了蜀漢后期的一大中流砥柱。
反觀姜維,他的前半生并沒有和姜維一樣精彩。鄧艾原先的職位是典農功曹,就是一個幫忙管理屯田事務的小官。
在一次鄧艾前往洛陽匯報事務時,偶然結識了已經手握大權的司馬懿,司馬懿慧眼識珠,對他進行了的提拔。
正是這次提拔成為了鄧艾這一生的轉折點,讓他從一個小小的典農功曹慢慢的成長為一個獨擋一方的大將。
總之從二人出身上來看,姜維年紀輕輕就成為了一個萬眾矚目的將才,鄧艾人到中年才大器晚成,這自然是不在一個級別上的。
兩人第一次比較大的交鋒是在公元249年,當時已經48歲的姜維率軍北伐,53歲的鄧艾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太守。
在此戰中,姜維本想利用廖化牽制住鄧艾,繼而親自率軍攻襲洮城,以此來搶奪一個根據地,讓軍隊在北方加以休整。
但足智多謀的鄧艾事先就看穿了姜維的意圖,提前就率軍奔往了洮城,姜維無奈之下只能撤軍。
這是姜維與鄧艾的首次交鋒,從此戰的結果上來看,鄧艾看穿姜維計謀,迫使姜維撤軍,智謀上就略勝姜維一籌。
公元256年,鄧艾與姜維在段谷展開了第三次交鋒,這一戰可以說是兩人真正意義上的一次交戰。
這是因為在段谷之戰中兩人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物力,且兩人也對此戰注入了大量的計謀。
開戰之前,姜維在朝中提出北伐的時候,已經有許多人表示反對,就連一直以來支持他的夏侯霸也不同意發起北伐。
但是姜維一意孤行,仍舊堅持領兵北伐,率領蜀軍沖向祁山。但是姜維來到祁山之后,鄧艾早就在這里安營扎寨。
姜維深知無法強攻,只能重新制定方略。他留下一部分兵力留守祁山口,自己就率領主力準備奔襲南安郡。
但沒想到,鄧艾對于地形十分了解,他猜想姜維是想率領主力經過董亭攻打南安郡,于是鄧艾見招拆招。
鄧艾讓陳泰領兵與祁山口的蜀軍對峙,然后伺機前往董亭截擊姜維。然后鄧艾提前控制武城山,就能逼姜維前往上邽。
前往上邽的必經之路上有一個地方叫做段谷,不但地勢險要,而且只要埋下伏兵,一定可以大創姜維的部隊。
就這樣,姜維果真中了鄧艾設下的圈套,進入了段谷伏擊圈,在這一戰中蜀軍傷亡慘重,姜維拼死才沖出重圍。
這一戰姜維損失慘重,蜀漢幾十名將領被殺,陣亡數千人,一萬多人被迫投降。姜維的聲望也在這一戰中降到冰點。
姜維引起了蜀漢上下無數人的不滿,原先意氣風發的姜維只能引咎辭職,為了平息眾怒,只能讓出大將軍的職位。
從這一戰也可看出,姜維在軍事謀略上還是遜于鄧艾,并不能把國家的羸弱以及軍心的高低當做失敗的借口。
在蜀漢內憂外患之際,姜維率領著蜀軍主力在劍門關阻擋著鐘會的進攻,這就給了鄧艾偷渡陰平的機會。
由于劍門關易守難攻,而且是進入成都的唯一入口,鐘會孤軍深入不敢貿然出擊,只能與姜維想僵持著。
鄧艾采用以迂為直的方略,在姜維與鐘會對峙之時,自己親率精銳偷渡陰平,沿途鑿山開路,穿過了長達七百里的山區。
偷渡陰平之后鄧艾奇襲江油,江油雖然也有著天險,但令人沒想到的是,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從天而降,直接不戰而降。
劉禪派遣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在綿竹抵御鄧艾,但鄧艾此時士氣正盛,直接一舉攻下了綿竹,斬殺了諸葛瞻。
鄧艾越戰越勇,直逼成都城下,劉禪無奈出城請降。此時的姜維才得知了劉禪投降的消息,就生出計策假降鐘會。
然后將鐘會策反,讓魏軍內部起內訌,借此來光復蜀漢。但沒想到最終成都亂作一團,鐘會、鄧艾以及姜維悉數死于成都戰亂。
鄧艾與姜維的故事就以姜維“一計毀三賢”畫上了句號,但后世對這兩人的故事卻褒貶不一,對兩人的才能高低也表示疑惑。
但后世對鄧艾偷渡陰平這一策略給出了高度的評價,說偷渡陰平是中國戰爭史上入川作戰最出色的一次,作為軍事史上的杰作載入史冊。
不僅如此,鄧艾還憑借這一招偷渡陰平成功入駐武廟七十二將;反觀姜維,后世并沒有對他進行什么追封以及設廟祭祀。
從后世歷朝歷代對鄧艾的尊崇以及對姜維的評價中也可看出,鄧艾遠勝于姜維,兩人根本就不在一個級別上。
不論從兩人的出身上看,還是兩人戰績上來看,鄧艾的謀略以及軍事才能已經被列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充分說明兩人早已不在一個層次。
但姜維為蜀漢舍身忘死,以及第二次北伐洮西之戰中取得的重大勝利,包括最后的“一計毀三賢'’,也讓后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