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分封同族、先賢、功臣,共分封71諸侯國,姬姓占51國。經過歷代周王分封,到春秋時期中華大地已有“八百諸侯國”,連年征戰兼并,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周武王滅商以后,封宗室姬奭于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國起初比較入校,春秋初年遭外族入侵險些亡國,借助齊國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
前314年,燕國第38代國君姬噲禪讓于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聯合中山國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姬噲和子之被殺。
齊國退兵后,姬噲之子姬職即位,是為燕昭王。昭王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慢慢強大起來。前284年,燕國起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余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余莒、即墨二城。后昭王病逝,齊國得以復國。前227年,太子丹以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國以此為借口進攻燕國,燕王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于秦。
周武王滅商以后,封太師姜子牙于齊。齊國在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時被賜予征伐之權,春秋時期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小白(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稱霸中原。
春秋末期齊國公族勢微,卿大夫田氏趁機崛起。前391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于臨海的海島上,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前379年,齊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絕祀。
戰國前期,齊國逐漸強大。兩次打敗魏國,戰敗韓國,聯合韓、魏大敗楚國,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然后燕昭王崛起,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齊國元氣大傷。前221年,秦王在滅亡韓、趙、魏、楚、燕之后,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派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國40萬主力大軍,直奔齊都臨淄,齊王田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
楚國國君為羋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后世子孫鬻熊輔佐周文王,周成王時鬻熊的曾孫熊繹封爵于丹陽(今湖北秭歸),楚國方始建立。
春秋時期,楚國國力強盛,長期與晉國爭霸,后國力衰弱,被吳國所敗,楚國殘軍聯合秦國才打敗吳國。
戰國初期,三晉多次打敗楚國,楚國黃河以南大片土地被三晉所占,楚軍一勝難求。戰國中期,楚懷王聯合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不勝而歸。戰國晚期,楚國背棄和齊國的聯盟,與秦國交好。公元前301年,齊國聯合韓、魏大敗楚軍。次年,秦國以助楚攻齊為借口,攻占楚國襄城。后秦楚兩國連年征戰,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占楚都,楚國滅亡。
周武王滅商以后,封其子唐叔虞為侯爵,建國號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晉國是春秋時期真正的霸主,有“一部春秋半部晉史”的說法。隨著晉國的發展,內部公卿勢力爭斗激烈,形成了范、中行、智、韓、趙、魏六卿爭斗的形勢。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逐步打敗敗其他家族,實際上把晉國分成了三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
三家分晉后韓、趙、魏形成軍政聯盟,破齊、伐秦、敗楚、瓜分中原,一時天下望風而降,不久三國因獲利不均,聯盟破裂。
韓國國勢最弱,地勢上更是四面受敵,先后依附于魏、齊、楚、趙、秦,前230年秦滅韓;
趙國經趙武靈王中興,實力增強,成為秦統六國的最強對手,前228年秦滅趙;
魏國曾獨占中原,但國內內政混亂,窮兵黷武,前225年秦滅魏;
秦非子因善于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建立秦國。秦非子祖先為三皇五帝之一的少昊,直系先祖有伯益、造父等。秦地貧瘠,被中原諸國看不起。春秋時晉國多次打敗秦國,三家分晉后,三晉聯盟更是連番進攻,秦國無力還手。至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逐漸強大,自前230年秦滅韓起,到前221年秦滅齊,秦一統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