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異常痛恨的一個姓不是外族的姓氏,也不是對手的姓氏,更不是前朝皇族的姓氏,而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姓氏,這個姓是“蒲”姓。
明朝建國后,朱元璋下令將還沒改姓的蒲家人全部充軍流放,為娼當奴,不得登仕籍,那么朱元璋為何如此痛恨“蒲”姓呢?這也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總結來說,就是朱元璋在為趙氏皇族報仇吧!
我們不妨把視線移到南宋末年。南宋末年,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一個大富豪,名叫蒲壽庚,當時福建沿海盜賊猖獗,蒲壽庚出錢助朝廷剿滅了海盜,還了當地太平,而他也因此大功被授予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制使,統領福建海防,掌管福建軍政要務。
那么當時朝廷為何會大力封賞一個商人,而身為商人,蒲壽庚也真的僅僅是出于愛國之心而自愿出資報效朝廷嗎?
其實不然,當時南宋正遭受蒙古的侵略,失地連連,蒲壽庚助南宋剿滅海盜是在公元1274年,這一年距離南宋滅亡僅剩5年,可以說此時的南宋已經行將就木了,而南宋以高官拉攏蒲壽庚是看中了他的財富,抵抗蒙元需要軍費,需要蒲壽庚這種富豪的支持,而蒲壽庚愿意資助南宋,也是想趁機壟斷福建的海上貿易,事實上蒲壽庚執掌福建后,官商合一,真的壟斷了海上貿易。
可是蒲壽庚得了南宋朝廷的好處,卻不想再為朝廷效力,在蒙元的打擊下,南宋朝廷一路南逃。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宋恭帝出降,南宋遺臣帶著新立的宋端宗趙昰和衛王趙昺(即南宋最后一任皇帝)及其皇室成員來到泉州城下,希望將泉州作為臨時國都,在這里號召天下起兵抗元。
但是,蒲壽庚不想讓他們在這里扎下根,于是面對抗元名將,民族英雄張世杰的要求,蒲壽庚拒絕了,他只承認宋端宗的皇帝名號,但拒絕開城,張世杰無奈之下只能帶著端宗和趙昺繼續南逃,但此時他們舟船不濟,于是張世杰決定強征蒲壽庚在泉州城外的商船,并沒收他的財貨以充軍資。
而事情發生后,蒲壽庚異常憤怒,對于一個商人來說,沒收他的財貨斷了他的財路就是要了他的命,要他的命他就要和別人拼命,至于民族大義云云,那都是扯淡。
于是蒲壽庚出于報復,殺了在泉州城內的趙氏宗族大臣等三千多人,之后元軍趕來,蒲壽庚開城投降,并驅使自己的舟師配合元軍主力征伐南宋小朝廷,最終南宋朝廷覆滅崖山。
蒲壽庚為了自身利益而置民族大義于不顧,逼迫南宋皇室無立足之地,加速南宋的滅亡,實在是歷史之罪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沒有忘掉這個大漢奸,他下令掘開蒲家祖墳,將所有遺骸鞭笞三百,以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