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時候常常在想,霍去病為什么要叫霍去病?不能叫霍云,霍山,或者叫霍青呢?因為霍去病的名字中有一個“病”字,而且還是“去病”,去病的意思就是去除疾病,難不成霍去病小時侯常常生病不成?
關于霍去病的名字當然只是一個猜測,沒有任何根據,古人起名不像現在這么隨意、孤僻,一般古人的名字都有含義的。
霍去病這個名字在中國古代史上,可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霍去病的一生創造了諸多的奇跡,不僅僅因為他的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而是因為他以最年輕的年齡,創造出最偉大的功績。
漢民族在與匈奴民族的作戰中,霍去病是取得戰績最高的一個人,不敢說后無來者,但絕對是前無古人,即使是身為大將軍的衛青戰功與霍去病比起來,也是微不足道的。
把霍去病的所有戰功集合起來,你就會看到他是多么的了不起:
霍去病一生一共參與四次對匈奴大戰,殲敵112400多人,俘虜匈奴的王侯將相合計200多人,不僅打進匈奴王庭,而且封狼居胥,飲馬瀚海,從霍去病17歲參與漠南之戰,到22歲參與漠北之戰,霍去病獲得這些戰績,只用了5年時間。
霍去病是漢民族的驕傲,是西漢帝國打擊匈奴的最大功臣,是第一個帶兵打到貝爾加湖的漢族將軍,是一個將匈奴趕出漠北的驃騎將軍,是歷史上最年輕的驃騎將軍。
然而天妒英才,霍去病一生只活了24歲就去世了,正是如花年齡,關于霍去病的死,司馬遷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意思就是:驃騎將軍自元狩四年(前119年)出擊匈奴的三年后,即元狩六年(前117年)就去世了。
司馬遷只說霍去病死了,沒說霍去病怎么死的,而且對西漢帝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的死,僅僅只有一個“卒”字就一筆代過,而讓很多人覺得不服氣,為何這么重要的民族英雄去世,只有一個字呢?
正因為司馬大叔沒說,所以關于霍去病死因的各種陰謀論大行其道。
陰謀死因一:漢武帝害死的。
有人說霍去病是被漢武帝害死的,原因有四:1是因為霍去病功勞太大了,比大將軍衛青還要大,功高震主;2是霍去病敢擅自射殺李敢,不把漢武帝放在眼里;3是霍去病是太子劉據的外戚,又上書請漢武帝封自已的三個兒子為王,便請回封地,這等于是為太子謀利。
其實反駁這個很簡單,這完全就是胡說八道,漢武帝是什么人?雄才大略的皇帝,一代明君,匈奴未滅,就把功臣給殺了,就算要過河拆開也得先把橋建好了再說吧,況且漢武帝是什么人?就算是殺功臣還用得著暗殺?武帝一朝,多少名臣賢相死于武帝之手?
就拿李敢那事來說,霍去病殺了李廣兒子李敢,漢武帝反而為霍去病掩蓋真相,如果要殺霍去病,直接定罪不就了事了,先打入大牢,然后再讓酷吏拷打,不就結了,何必這么麻煩?
然后殺完再來個隆重安葬禮節?讓鐵甲軍從長安排到茂陵,還給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狀像祁連山的墳墓?
漢武帝既沒有殺霍去病的動機,也沒有殺霍去病的行為,所以說漢武帝害死霍去病就是胡說。
陰謀死因二:權力斗爭害死的。
有人說是衛青集團的人與霍去病集團的人爭權所導致的,理由就是霍去病漸漸要取代衛青的位置了,霍去病已經是驃騎將軍了,與大將軍衛青相差無幾,在兩個人的背后分別形成了一股勢力,背后的勢力為了將軍的發展和爭權,于是害死了霍去病。
衛青手下的人為了害霍去病,故意把李敢曾經毆打衛青的事給泄露出去讓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年輕氣盛,為了給自已舅舅衛青報仇,親手射殺了李敢,結果就讓霍去病闖下大禍,原本以為漢武帝會殺了霍去病的,不殺至少也會讓他坐牢吧,沒想到的是,漢武帝反而包庇霍去病。
之后就是衛青手下的人使用下毒的辦法害死了霍去病。
這完全就是無稽之談,衛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啊,況且衛青為人低調,不喜歡張揚,不養門客,不培養勢力,就連李敢打傷他,他為了息事寧人,對這事都不聲張,衛青雖然身居高位,但從來不是一個陰謀的人,近朱者赤,衛青不搞陰謀,哪來的背后勢力搞陰謀呢?這不就是無稽之談。
陰謀死因三:被匈奴人毒死的。
被匈奴人毒死的,就更加不可能了。匈奴人可是敵人,怎么知道霍去病的行蹤,如果知道了霍去病的行蹤,不早就干掉他了,還用下毒這么麻煩?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霍去病是怎么死的?
很簡單,正常死亡或者病死的。
前面曾經提到過霍去病的名字之所以叫霍去病,很有可能就是小時候經常生病,因此取名霍去病,希望可以去除疾病,身體健康,但是實際上,很有可能霍去病的身體一直不好,有些病。
然后在長年累月的長途奔襲戰爭中,身體非常勞累,不僅常常跨越數百分里的草原、戈壁和沙漠,而且還要與匈奴人作戰,別說一個生病的將軍,就算是再強壯的身體,也可能吃不消這種高強度的戰爭。
身體本來有病,再加上高強度的戰爭,消耗了身體,所以霍去病在24歲時就去世了。
24歲在今天看起來很年輕,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平均壽命在30歲左右,13歲就能結婚,沒有抗生素的冷兵器時代,得了感冒或者是傷口被感染,都能要了你的命的時代,24歲去世真不算什么。
那為什么司馬遷大叔不寫霍去病是怎么死的呢?
原因同樣很簡單,因為霍去病死的很平常,沒啥寫的。在我們看來,霍去病是民族英雄,少年天才,但在司馬遷看來,不過就是漢朝一個武將,又死的這么平常,真沒啥可寫的。再說了,司馬遷又不太喜歡霍去病和衛青,所以就以一個“卒”字代替。
司馬遷有啥不敢寫的?劉邦的黑歷史,司馬遷都敢寫,劉邦的敵人項羽,司馬遷敢把項羽的傳記放在皇帝的紀中,還有啥不敢的?等于承認項羽是皇帝,這對漢朝來說意昧著什么?
實在不是司馬遷不敢寫,是因為霍去病的死,司馬遷無事可寫。
B。
霍去病,從18歲踏上討伐匈奴的征程,到其24歲去世,笑傲漠北,飲血匈奴。
河西之戰設置河西四郡,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漠北之戰封狼居胥山,從此“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生如夏花之絢爛,霍去病就是如此。他的橫空出世,才讓匈奴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聞風喪膽”。
但是,正值大好年華的霍去病,卻突然撒手人寰。眼看著親手培養的種子選手突然與世長辭,漢武帝不能承受,北境從此太平的老百姓不能承受,哪怕時至今日,國人仍為之扼腕嘆息。
關于霍去病的死因眾說紛紜,究其原因是《史記》成書于公元前91年,而霍去病于公元前117年去世,為何司馬遷沒有明確記載其死亡原因?
其實,史書上有那么多人物,大部分只記錄他的重要事跡,未必會詳細到他的離世。例如,孫武,不過記載了他練妃和幫助吳國攻打楚國的那場戰役,后面也沒怎么提。
另外,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來看,司馬遷也只不過是列舉了他的戰功,并沒有過多的褒揚,反而認為霍去病對其下屬刻薄,所以對他的死估計也沒過多惋惜。其實,不難看出,司馬遷評價歷史人物往往忽略其對國家的貢獻,更關注于他的為人。商鞅,這么偉大的改革家也不過以“刻薄少恩”來評價罷了。
所以,現代人很推崇霍去病、衛青,在他眼里可能不算什么。看看《孝武帝本紀》,就能明白他寫史書時摻雜了個人感情,漢武帝幾乎一無是處,何況是漢武帝一手栽培的霍去病呢?
1)史書上的記載
褚少孫在《史記》卷二十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中補記:“光未死時上書曰:臣兄驃騎將軍去病從軍有功,病死,賜謚景桓侯,絕無后,臣光愿以所封東武陽邑三千五百戶分與山。”
霍光,霍去病的異母弟,其臨終之前,將霍山過繼給霍去病,并上書請分自己的封邑三千戶給其侄孫霍山,以繼承其兄長霍去病的香火。
霍光提到霍去病的死亡原因就是病死的。
2)那么霍去病如何患上疾病的呢?
有一種說法是漠北之戰的時候,匈奴人為了詛咒漢軍,就將病死的牛羊等牲畜埋到水源里祭天,所以大漠當地的水源被污染。
而霍去病為了保證行軍速度,常就地取材,誤食用帶有病菌的水,破壞自身的免疫系統,就染上了疾病。而當時的醫療水平有限,還不能應付大漠帶來的病菌,再加上霍去病喜愛迂回攻擊法,這就意味著對騎兵的消耗巨大,所以,漠北之戰結束一年多后,霍去病便英年早逝。
可是,人們還是不愿意相信這樣的原因,于是各種陰謀論喧囂而來。
1) 李廣子孫
漠北之戰,李廣自殺,他的小兒子李敢對衛青懷恨在心,后來伺機擊傷了衛青,但是衛青卻沒有聲張。霍去病卻為衛青打抱不平,后來李敢到甘泉宮狩獵時,趁機將其射殺。
這樣,李廣一脈只剩下了李陵和李禹兩個孫子。其中李禹為李敢之子,年幼,所以不可能是他。李陵當時不過十幾歲,且一直安然無事。如果他當初對霍去病下了毒手,這么多年,漢武帝也會察覺,不可能后來還重用他,雖然他戰敗后被迫投降。
所以,李廣子孫也無動機。
2 )政敵
霍去病離開戰場后,就做了一件影響比較的事情,便是在公元前117年,也即霍去病去世的那年,霍去病曾上疏請漢武帝冊封皇子劉閎、劉旦、劉胥三人為諸侯王,此舉也得到相臣莊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太常臣趙充、太行令臣李息、太子少傅任安昌、霍光等人的附議,和衛青的主張也一樣。
除了漢武帝推讓了幾回,根本沒有他人跳出來提反對意見。難不成漢武帝認為霍去病管的太多了,將其秘密殺死?答案也是不可能的。霍去病一向對漢武帝忠心耿耿,為了打消漢武帝的顧慮,從不豢養門客。
3)匈奴
漠北之戰中,霍去病曾任用匈奴做向導,為了節約開支,曾聽取匈奴向導的建議,就地取食,然后回去后兩年不到就死了。如果是匈奴人下毒,不可能拖那么久。
司馬遷可能對漢武帝處理李陵事件有怨恨,以致于不能客觀理性地評價漢武帝,而霍去病作為漢武帝一手培養出來的嫡系將領,當然也沒必要用重點記載。也許就是所謂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吧!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通知作者刪除。
C。
對于這個問題,我以前也做過分析,其功績我就不細說了。
首先來說說其是怎么死的,我覺得其是被害的。主謀我覺得是平陽公主,兇手應該是衛青之子。
為什么這么說了?
首先,對于史書上的說法是其遠征匈奴染上瘟疫病發去世的,這個說法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就是時間對不上。再加上其去世時只有20多歲,正是各方面最強壯的時候。所以我覺得是被害。
再說說原因。在霍去病崛起后,其戰功,地位不斷提高,被封冠軍侯,大司馬,受武帝信任,有年輕。這些能讓人感到威脅的只有衛氏集團,不僅分了衛青的兵權,地位,皇帝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威望。雖然其是衛青的侄子,但其性格決定了他成不了衛青。衛氏利益集團的人都指望著衛青,衛青也會照顧他們,從衛青屬下封侯的人來看,這些人都是和衛青有利益關系的。而霍去病則不同,霍手下被封侯的,很大一部分是非大氏族,大勢力的普通人和匈奴人,霍的用人看能力。所以霍身邊沒有多少和其有真正利益相關的大勢力,有的只是一些沒有根基的新貴族。這決定了,衛青之后,衛氏集團的人不可能依靠霍去病獲取他們想要的利益。
在漠北之戰后,衛氏就有意的孤立打壓霍,但是霍可能是感受到了這種情況,有意去改變,這就有了射殺李敢的事件。聰明如霍去病,為什么會選擇射殺李敢這種最愚蠢的方式了。我覺得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想修復與親人的關系,或者就是想修復關系的同時,厭惡了朝堂額爭端,想借此來逃離。
李敢襲擊衛青的事件,知道的人很少,都過去了半年,為什么霍突然就知道了?我覺得是有人有意告訴他,給他出了這個主意,這個人我覺得很可能是衛青的兒子。霍可能是想接這個來表達下自己的立場,其也知道,這種極端的方式,最壞的結果就是被剝奪一切,但不至于有生命威脅。所以他才敢這么做,被撤職其正好可以不再參與這些爾虞我詐。
但是沒想到的是,武帝選擇讓他去前線,這就直接刺激了衛氏集團。本身霍現在在各方面都和衛青平起平坐了,再讓其去前線,不用想都知道,其超過衛青只是時間問題。而這時,武帝正好在準備再次對匈奴的戰爭,這時候派霍去前線,意圖很明顯就是這次戰爭和衛氏集團沒關系。這就必然讓衛氏集團的人害怕,也增加了其對霍的怨恨。
至于主謀為什么是平陽公主,這個人不用我多介紹了。衛氏的崛起就是其得意之作,后面更是成了衛青的妻子,衛氏集團的核心,其有實力,有心機,也有足夠的能力,其不可能看到霍壓衛青一頭。其深知帝王心術。而衛青我覺得可能真的不知道。其知道了,很可能壞了平陽公主的事。
實施者是衛青的兒子,這一點猜測的來源是霍死后沒多久,其就被武帝用一個可大可小的罪名剝奪了爵位。
我覺得武帝是在調查清楚后,但又不可能現在就對衛氏動手,不管是衛青還是平陽公主,一個是其姐姐,一個使其還要依仗的大將,加上衛氏的勢力也讓其擔心,所以才選擇衛青的兒子,用這種當時告知衛氏,他們做的事,自己都知道,這是就這么算了,但是不等有下次。
后面的武帝對衛氏采取的還是分權打壓衛氏集團,扶植新的勢力,讓他們去對抗,衛青死后,衛氏集團馬上就遭到了清算。
至于司馬遷,我覺得其不是不敢寫,而是這樣的是,不可能很多人知道,而司馬遷更是圈外的圈外,更沒有途徑獲知,而在寫自己所處的時代歷史,沒有足夠的證據就憑猜想有違其堅守的理念,所以選擇用官方的說法來記錄。再有,其對衛霍本身就有不滿,從他寫衛霍的評價不高就可以看出。
這是我的個人看法,本身我就很喜歡這段歷史,看的也多,只是多年不看了,很多事件的名字記不起來了,但是這個猜想是在看了不少這方面的史書后的猜想。至于對不對,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無法證實,所以,不管什么樣的猜想,始終只能是猜想。
D。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司馬遷不喜歡霍去病。以衛青和霍去病之開疆擴土的功績,不應該寫成合傳。對比同時代的李廣都是單獨成傳的。
而且,衛青和霍去病傳記中很多采用春秋筆法,很多事情記述并不詳細。后世對于司馬遷在本傳中的褒貶之意已成定論。描寫衛青的多用描述事件,霍去病的部分卻多是皇帝詔令,尤其是對于一些霍去病戰功的地方,表現了司馬遷對事實數據的懷疑態度。
司馬遷雖然沒有抹殺霍去病的功績,但是基于個人情感,對于霍去病的詳細情況還是抱有懷疑態度,由此可以推斷,霍去病的很多事情,司馬遷并不是很知情或者難以判斷真偽,故司馬遷不敢亂寫。
故此,我認為有兩種情況讓司馬遷最終寫成我們看到的這種結果。
第一種情況:司馬遷不知道真實情況。霍去病畢竟是和司馬遷同時代的人,武帝又是非常霸道的皇帝,動不動就誅九族,如果皇帝不想讓人知道,那肯定沒人敢給司馬遷說真話。
第二種情況:霍去病的死因版本很多,司馬遷難辨真偽,再加上司馬遷本身不喜歡霍去病,而死因也不是重點,故司馬遷一筆帶過。
綜合來看,第二種情況的可能性更大,司馬遷不是不敢寫,而是懶得去考證。
E。
一種可能是不敢寫,還有一種可能是寫了被刪改了。
漢宣帝時褚少孫在宮廷中讀《史記》,發現有些篇幅不對官員開放。班固父子得到皇帝賜予的《史記》,發現少了十篇。東漢朝廷也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史記》成書后,由于它被指責為對抗漢代正宗思想的異端代表,因此西漢、東漢時期,《史記》一直被視為'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