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年二月,隋文帝楊堅駕幸仁壽宮,準備在仁壽宮過完炎熱的夏天,獨孤皇后自然也陪駕仁壽宮,這對帝后幾乎沒怎么分開過,說形影不離毫不為過。
也正是因為這樣,楊堅做的很多事情,很難不被獨孤皇后知道,楊堅似乎也樂意讓獨孤皇后知道,樂意在她面前做一個“透明人”,這自然有好有壞,壞處就是楊堅有時候感覺自己失去了自由。
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獨孤皇后善妒,多么善妒呢?我們這里講一個故事。
前面說了楊堅駕幸仁壽宮,準備在仁壽宮避暑,結果就在仁壽宮里,他遇到了一個極美的宮女,這個宮女身份有點不一般,她是尉遲迥的孫女。
尉遲迥是北周名將,也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親外甥,更是娶了西魏文帝元寶炬之女金明公主,是北周時期妥妥的貴族,立下過赫赫戰功,北周宣帝時期,他被任命為大右弼,轉任大前移,出任相州總管。
等到北周宣帝病逝,其子北周靜帝宇文闡只有8歲,主少國疑,正適合改朝換代,有輔政大權的楊堅開始了他攛掇北周大權的計劃,他利用趙王宇文招嫁女于突厥名將的機會將北周皇室諸王騙到京師,防止他們在外反抗,又實行寬政,收買人心。
同時,楊堅也害怕素有名望的尉遲迥站出來阻止他,于是以會葬之名讓尉遲迥之子拿著詔書征調尉遲迥進京,并試圖讓韋孝寬代替尉遲迥擔任相州總管。
尉遲迥自然不愿意,他認為“吾居將相,與國舅甥,同休共戚,義由一體。”所以他決定“糾合義勇,匡國庇人,進可以享榮名,退可以終臣節。”
啥意思呢?作為宇文泰的外甥,他要匡復北周,保護百姓與楊堅開戰,戰爭很快就開始了,但僅僅持續了68天,尉遲迥就兵敗自殺,尉遲家因此遭罪,男丁基本都死了,女眷則被沒入宮中為奴。
尉遲迥的孫女也被沒入宮中為奴,仁壽宮建成之后,尉遲氏就被調到了仁壽宮做宮女,于是599年,楊堅在仁壽宮遇到了尉遲氏。
年輕貌美的尉遲氏深深地吸引著即將邁入六十歲大關的楊堅,于是楊堅寵幸了尉遲氏,而且還被尉遲氏迷住了,三不五時就寵幸尉遲氏,這件事自然瞞不過獨孤皇后,而獨孤皇后如何能忍得下這樣的事情?
要知道自獨孤皇后14歲嫁給楊堅開始,兩人就很是恩愛,剛結婚的時候,楊堅更是許諾不會與其他女子生育子女,這對于古代的人來說是很難的,但對于獨孤皇后來說是應該的。
因為獨孤皇后當時來自于北方非漢族權勢最大的門第之一獨孤氏,其父為獨孤信,她本身就有強烈的一夫一妻制意識,而且還有喜歡駕馭他人的鮮明性格,這都與當時北方婦女所受的教養是一致的。
楊堅自然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承諾,能做出這樣的承諾,也說明楊堅對獨孤皇后的看重。
兩人自成婚后,就是親密無間的,幾乎沒有第三個女人插入他們的感情,即便后來楊堅做了皇帝,也幾乎是專寵獨孤皇后。
后宮并非只有獨孤皇后一人,但楊堅無心,加上獨孤皇后善妒,后宮不設三妃,只有嬪位以下的一些女子,而這些女子鮮少被楊堅寵幸,幾乎就是六宮虛設,這正是獨孤皇后希望的。
然而尉遲氏的出現,讓本就善妒的獨孤皇后感覺到了危機,她知道楊堅寵幸了尉遲氏,更知道楊堅對尉遲氏動了心,臨幸次數就很說明問題,這讓獨孤皇后如何能忍?
沒有人喜歡不確定,獨孤皇后也不喜歡,很明顯,尉遲氏就是那個不確定,所以獨孤皇后不容許尉遲氏的存在,她想要解決了尉遲氏。
但這并不容易,楊堅對尉遲氏保護的緊,獨孤皇后找不到機會和理由處置尉遲氏,時間長了,她怕夜長夢多,只能選擇鋌而走險。
有一天,楊堅寵幸完尉遲氏就去上了朝,獨孤皇后還像以前一樣和楊堅同乘御輦,楊堅進了議政大殿之后,獨孤皇后并沒有等在門廳,而是回去下令秘密殺死了尉遲氏。
等到楊堅下朝回來的時候,尉遲氏已經死了,這讓楊堅異常憤怒,什么都沒說,騎上馬就從皇宮后苑離開,也沒有走正路,隨便就山谷中沖去,一直進入山谷中二十多里才停了下來。
這個時候后面的高穎和楊素也追了上來,勸楊堅回去。
楊堅苦悶的說:“我貴為天子,卻不得自由。”高穎趕緊說:“陛下怎么能一個婦女就看輕天下呢?”
或許是一路疾馳紓解了他心中的憤怒,也或許是高穎的話開解了他,總之,楊堅的怒氣緩和了不少,立馬良久后返回宮中,回去的時候已經是半夜,獨孤皇后還沒有睡。
她一直坐在寢殿內等待著楊堅,她知道自己的做法惹怒了楊堅,但如果時間能重來,她還會這樣做,她并不后悔殺了尉遲氏,只不過她怕會因此和楊堅離心,所以她一直等著楊堅。
等楊堅回來后,獨孤皇后哭著拜謝請罪,高穎和楊素等人又在旁邊好言勸解,楊堅也就不再生氣了,置酒設宴歡樂。
說到底,在楊堅的心中,獨孤皇后比尉遲氏重要的多,盡管他對于獨孤皇后背著他殺死了尉遲氏而生氣,但生氣過后,他也不會和獨孤皇后離心。
楊堅對獨孤皇后的愛重從來沒有變過,誰也取代不了獨孤皇后在楊堅心中的位置,所以后來獨孤皇后病逝的時候,他幾乎承受不住。
即便獨孤皇后病逝后,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都很受寵,但她們都沒能走進楊堅的心中,更多的像是楊堅晚年孤寂生活的一種陪伴,所以楊堅病重之際,才會說:
“使皇后在,吾不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