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海東盛國”之稱又神秘無比的渤海國曾是唐朝時期東北部的一個夷狄政權,從武則天時期開始建國到五代十國時期契丹的耶律阿保機將其滅亡,共存在了二百多年的時間。它和新羅一樣都是大唐的附屬國,但又比新羅的自治程度高。一度稱霸東北地區,但在時間的荒漠中,渤海國最終還是消失無蹤。
在被契丹所滅后,曾數次起兵反抗,終還是被鎮壓了下去,能夠成為國家存在過的見證的文字并沒有流傳下來,以至于渤海國成了一個神秘的存在,能記載其簡略歷史的也就只有兩唐書和日本的一些記載。正因為記載太少,很難窺其原貌,即便是已知的一些記載,也是存在著不少爭議。因此所有圍繞渤海國的一切都還只是個大概,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渤海國是個以靺鞨族人為主體的政權,其建國是在武則天時期,開創者是大祚榮,大祚榮隸屬的靺鞨部落曾依附于高句麗,在大唐滅掉高句麗之后,李治將大祚榮的靺鞨部人遷到了營州統一管理,營州聚集了很多部落的人,算是一個雜居地。在最開始,這里還算是比較平靜,但到了696年,發生了著名的營州之亂。
當時契丹鬧饑荒,營州都督趙文翙不肯接濟,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首領李盡忠聯合妻兄孫萬榮起兵反武,他們很快就占領了營州,這次叛亂對武周政權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武則天派出的第一支平叛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而到了第二年以王孝杰為首的精銳孤軍深入攻打契丹,因為援軍不至而大敗。
武則天平定這次叛亂用了兩年的時間,還是聯合后突厥才終于平定了營州之亂,但是東北地區的很多部落卻失去了控制,乞四比羽與乞乞仲象率領靺鞨人逃往遼東,即便武則天采取招撫手段封兩人為許國公和震國公,但是兩人拒絕接受,依舊繼續逃亡。在兩人相繼去世之后,乞乞仲象的兒子大祚榮率領靺鞨族人在天門嶺打敗了唐軍。
當大祚榮跑到東牟山的時候,依靠地理優勢,又加上依附于后突厥,終于建立了震國,這就是后來的渤海國,大祚榮自稱震國王。初立的震國還是比較弱小的,只是大祚榮與后突厥和新羅建立了聯系,為震國的發展提供了喘息的機會,并很快發展成一個不小的國家,有人口十萬戶,有疆域五千里。東北接黑水靺鞨,西聯后突厥和契丹,南接新羅。
唐中宗時期,大祚榮向唐稱臣,開始接受大唐的冊封,正式成為大唐的附屬地。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在其轄地設忽汗州。大祚榮去世之后,其子大武藝繼位,即渤海武王,繼續接受唐玄宗的冊封,但在治內實行自治,因為山高水遠,大唐也只能任由大武藝如此。但是大武藝注定是一個強勢的人,在他統治期間大肆擴張領土。
后來黑水靺鞨歸順了大唐,這引發了大武藝的恐懼,害怕大唐和黑水靺鞨聯合夾擊其國,于是準備出兵討伐黑水靺鞨,出兵的將領定為大武藝的弟弟大門藝,不過大門藝曾經作為質子在長安待過一段時間,對大唐產生了深深的畏服,因此不愿意開罪大唐,兄弟兩人決裂。大門藝入唐,大武藝則試圖聯合日本和契丹攻打大唐領土,并試圖刺殺大門藝。
不過大武藝進攻大唐并不順利,最后決定謝罪退兵,大唐和渤海國又恢復了友好的宗藩關系。大武藝去世之后,其子大欽茂繼位,即渤海文王。如果說渤海武王主要的功績是擴張領土的話,那么渤海文王的功績則是仿照大唐的制度建立中央集團統治,實行五京制,設三省六部,發展經濟,加強與大唐和日本的友好往來,讓渤海國的發展蒸蒸日上。
唐代宗繼位之初,下詔升渤海為國,即渤海國,而大欽茂為渤海國第一位真正被大唐冊封的渤海國王,自此,渤海國真正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