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李世民崩于翠微宮,不久,徐惠哀思成疾,不肯服藥,于第二年追隨李世民而去,去世前徐惠希望自己死后能侍奉李世民的陵寢。她如愿以償,在死后被追封為賢妃,陪葬在昭陵的石室中。
所謂愛情大抵如此;所謂初見美好易碎。她付出了一顆心,他只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摯愛的影子。他和她,十年的光陰,早已面目全非。
貞觀元年,徐惠出生于長城徐氏,雖然算不上名門望族,卻也是出自世家,書香門第。徐惠是徐孝德的長女,一出生就顯示出了自己的不同,五個月就開口說話,然后讀書,在四歲的時候已經熟讀《論語》、《毛詩》,八歲就已經會寫文章,徐家更是盡心栽培徐惠姐妹。尚未及笄的徐惠,已經名聲顯于外,文章被傳誦,一時之間傳為美談。
貞觀十三年,徐惠入宮成為李世民的才人,一入宮門深似海,從此寂寞如影隨形。好在徐惠喜歡讀書,喜歡寫文章,這讓宮中的日子變得不那么難熬。滿身書卷氣的徐惠成功地吸引了李世民的注意。她和已經故去的長孫皇后太像了,同樣的知書達理,同樣的淡雅儉樸,同樣的賢惠有禮。所以在一段時間之內,李世民是很寵愛徐惠的,而徐惠的位分也由原來的才人進到婕妤再進到充容,位列九嬪之一。
但到底徐惠不是長孫皇后,她出現的太晚了,她出生的時候李世民已經成為了皇帝。她只來得及和李世民共富貴,卻不可能也沒有機會和李世民共患難,所以兩人之間很難產生一種深厚的感情。而徐惠更是小心翼翼的對待李世民,畢竟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她只是他的妾。但徐惠在最初也是有著美好的憧憬的,希望兩人之間也能有世間最純真的愛情,這是每個女孩子都會有的夢想,即便是聰慧如徐惠也不例外。
李建群版徐惠
有一次,李世民召見徐惠,徐惠趕緊吩咐婢女為自己化妝、打扮,徐惠更是在鏡子邊照了又照,以至于延誤了時間,李世民對于姍姍來遲的徐惠大發脾氣。當時的徐惠靈機一動,作詩一首:
朝來臨鏡臺,妝罷暫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這是徐惠難得一見的俏皮,不過這正是陷入戀愛的女子特有的風情,李世民遂轉怒為喜。
但這樣美好的時刻并不多見,后宮從不缺美麗的女子,徐惠也只是其中的一位,時間一長,李世民就漸漸冷落了徐惠,徐惠能被李世民想起的時刻大約就是需要和詩的場合,畢竟徐惠的才情是李世民所欣賞的。
在更多的時候,徐惠和武則天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同,都是后宮孤寂的女子,在狹小的空間里很可能就這樣度過一生。徐惠曾作一首《長門怨》:
舊愛柏梁臺,新寵昭陽殿。守分辭芳輦,含情泣團扇。
一朝歌舞榮,夙昔詩書賤。頹恩誠已矣,覆水難重薦。
曾經的金屋藏嬌早已成為過去,漢武帝已經拋棄了陳阿嬌。昭陽殿里漢成帝已經有了新寵趙飛燕,曾經,漢成帝也為了與班婕妤在一起而造了一座豪華的輦車,班婕妤雖推辭不受,但到底感動了。只是,后來,舊人還是成了秋后的團扇,被隨意的丟棄。所謂舊人哭,新人笑,后宮不就是這樣一個殘酷的所在嗎?
徐惠這首詩中提到了班婕妤,實際上,徐惠在某種程度上和班婕妤很像,也是滿腹才華,同樣的信奉“賢圣之君皆有名臣在側”,她不斷努力,希望自己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然而,這樣的女子卻未必能得到皇帝的寵愛,班婕妤很快被漢成帝棄之腦后,她自請去照顧王太后,漢成帝去世后,她又去守護陵園,然后在一年之后孤寂的離世。所謂清高就是不爭而堅守。
而徐惠又能有怎樣的抉擇呢?她同樣知道失去了的寵愛不可能再回來,那又何必去爭。但人總要活下去,即便不能得到李世民的寵愛,也總要讓李世民注意到自己,來保自己一世平安也是好的。貞觀二十二年,徐惠寫了一篇800多字的《諫太宗息兵罷役疏》。
當時已經是貞觀末期,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可避免的開始了享樂,翠微宮、玉華宮,一座座豪華的避暑圣宮拔地而起,所用的人力物力財力讓百姓苦不堪言,賦稅加重、徭役繁重。而且李世民還不斷進行對外征戰,西伐昆丘,東征高句麗,同樣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徐惠就寫了這一篇諫書。
但是這篇文并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因為宮殿都已經落成了,而李世民也不可能放棄征討高句麗。徐惠的目的只是吸引李世民的注意,果然,李世民看后很是高興,自己的妃子經能有這樣的見地確實不凡,遂大大賞賜了徐惠,但并代表李世民真的會聽從徐惠的建議,外廷的官員都沒有辦法讓李世民改變心意,一個小小的后妃有怎么可能有這樣的能量。
說到底,她寫他賞,都只是為了各自的目的。徐惠正是因為這篇文章被后世記住,而她能被立傳也正是因為這篇難得一見的政論。
張鈞甯版徐惠
第二年,李世民在翠微宮駕崩,李治繼位。按照唐制,沒有生子的后妃都要出家為尼,當時才人武則天就被送去了感業寺。當時徐惠因為生病并沒有立刻出家為尼,這是徐惠的幸運也是不幸,因為誰都沒有想到,徐惠這一病就再也沒有好起來,眼看著無藥可醫 ,徐惠索性不再吃藥,而且開始對身邊的人說:
"吾荷顧實深,志在早歿,魂其有靈,得侍園寢,吾之志也。"
并寫下七言詩和連珠來表達心意,至于真情還是假意又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一場利用罷了。她曾經有過的關于愛情的憧憬早在一個個孤寂難眠的夜里消耗殆盡了。她和李世民之間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李治聽說后,自然很是感動,沒想到徐惠對自己的父親這樣深情,于是答應了徐惠的請求。第二年,徐惠去世,李治讓她陪葬在昭陵的石室中。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這個聰慧的女子不過是要和命運搏一搏,既然生前的命運不由自己做主,怎么死總還是可以做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