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臺灣樂壇屹立著兩座山頭,一是滾石唱片,一是飛碟唱片。兩邊都是巨星如云、金曲薈萃,而各自的幕后,也都有不同的大佬在充當這些巨星的推手。
滾石這邊主要有大中(宗)小三教父,飛碟則有“五陳”,也有說法是“七陳二李”,還有更精簡的說法是“二陳”,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兩個人——陳大力與陳秀男。
為什么說“二陳”是飛碟幕后軍團的最強代表呢?因為在飛碟的輝煌時期,他們這組創作拍檔,負責了公司90%以上專輯的制作和主打歌創作,說起來真的十分恐怖!
陳大力,陳秀男,這兩個名字雖然聽起來遠遠沒有羅大佑、李宗盛這些如雷貫耳,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們長什么樣,但要說到作品,那就不一樣了,隨便說一首都是曾經爆紅樂壇的金曲,比如葉倩文的《瀟灑走一回》《真心真意過一生》,林志穎的《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不是每個戀曲都有美好回憶》,還有王杰的《英雄淚》,郭富城的《愛你》,張雨生的《大海》等等,數不勝數,可以說首首主打,句句上頭……
以上只是陳大力與陳秀男創作的小部分作品,他們膾炙人口的金曲有數百首之多,捧紅了包括上述歌手,還有劉德華、小虎隊、伊能靜等眾多飛碟歌手。
從上述作品看出,陳大力與陳秀男的創作組合,與我們常見的詞曲搭檔不一樣,他們通常是在作曲上進行合作。這是為什么呢?這我們就要了解一下他們各自的身份了。
陳大力可以說是飛碟唱片的老板之一。最初是他與從滾石出來的吳楚楚、彭國華三人一起創辦了飛碟。擅長于唱片策劃的他,出任副總經理,致力于包裝旗下藝人。飛碟早期的唱片,“統籌”一欄中基本為“陳大力”的名字。對他本人的照片,全網也基本只能找到下面這一張。
在經營方面自有一套的陳大力,卻對音樂本身并不內行,他不識譜,不會創作。但在長期的經營中,憑著對市場的敏銳感知,他清楚知道什么樣的流行音樂最容易受到大眾歡迎。說他不懂創作其實也不是,他心中是有很多美妙旋律的,知道寫成歌一定能行,但苦于不知如何譜成曲。
在這種情況下,他找到了同公司的陳秀男進行搭檔,他寫了歌詞,并把主旋律哼出來,然后與陳秀男一起譜曲完成……
陳秀男原是一位民歌手,早年在校園期間,與李宗盛等人組建過“木吉他合唱團”,也曾引起過不俗的反響。
陳秀男后來進入飛碟唱片,以制作助理的身份正式從事音樂幕后制作和創作。慢慢地他歷練成飛碟的幕后骨干之一,但相對于陳志遠等大佬來說算是新生后輩。直到與陳大力搭檔,雙陳組合問世,一個新的音樂時代開始了。
一個是公司高層,一個是幕后新秀,卻這樣一拍即合,陳大力的超強商業感知+陳秀男的扎實音樂造詣,這樣的互補簡直絕了,雙陳“金曲制造機”正式開始高速運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流行金曲由此誕生……
我們聽得出,雙陳組合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流行度特別高,旋律朗朗上口,歌詞也通俗易懂,聽一遍就能跟著哼起來了。如:
“追追追~我追過狂風追過我自己…”(吳奇隆《追夢》)
“去年你是天王/今年我是至尊/誰是誰非誰又能分清…”(林志穎《戲夢》)
“希望你能愛我到地老到天荒/希望你能陪我到海角到天涯…”(林子祥&葉倩文《選擇》)
“如果大海能夠帶走我的哀愁/就像帶走每條河流”(張雨生《大海》)
這樣的歌曲在大眾歌迷耳里,簡而言之就是兩個字——好聽,所以特別易于傳播,每一首都能取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這樣商業性的歌曲,如果放在滾石唱片,可能并不怎么被待見,因為他們更重作品的人文性;但在飛碟就非常適合,因為飛碟旗下大多為偶像歌手和團體。像小虎隊啊,林志穎啊,郭富城啊……偶像藝人嘛,本來就是追星為主,聽歌為輔,最忌作品過于人文化,像這種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商業性歌曲才是最佳音樂載體。
從80年代末開始,飛碟唱片臺前巨星云集,幕后高手扎堆,公司步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一躍成為臺灣唱片業龍頭老大的地位,讓滾石、寶麗金等公司高層都整日坐臥不寧。據稱,當時飛碟唱片的專輯銷量,雙白金只是一個及格線,而低于5萬張的成績,這個歌手就有可能面臨解約……
如此暢銷的成績,除了偶像的吸引力,當然更離不開雙陳組合等幕后大神的傾力推動,因為沒有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沒有風靡時代的偶像。
說到這,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同樣的是偶像藝人,當年的偶像與現在的偶像,卻有著根本的不同——以前的偶像有作品,藝人是隨著作品風靡起來的;而現在的偶像沒有作品,純粹靠資本力捧,也許人紅得不得了,卻沒有一首出圈的歌。
也許是現在這個年代,已經沒有了雙陳組合這樣的幕后創作人吧。以前的幕后音樂人,有很多是歌手轉型而來,如陳秀男、李宗盛、李壽全等,而現在,但凡能張嘴的人,都不甘心呆在幕后為他人作嫁衣了。時代的不同,造成了幕后音樂人的缺失,從而造成了遍地都是沒有作品的“原創偶像歌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