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14歲的少年小俊被父親送到醫院戒除網癮,誰知入院不到4個小時,左臂竟然骨折,本來已經達成的理賠協議因為事件被媒體披露,遭到院方否認。為什么網癮矯治機構時有問題發生?這些機構的資質誰來認定?矯治方法是否科學?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研結果不容樂觀。
事件
少年剛進醫院斷胳膊
7月12日,小俊的父親在白云心理醫院交納了一個月的戒除網癮治療費后,剛離開醫院沒多久,就接到醫院的電話,說小俊受傷了。小俊后來告訴父親,當時醫生帶他到一樓的活動室,他有些害怕,不愿進去。結果被女醫生叫來的一名男子推了一把摔到墻上,接著又把他的左手擰到背后,一巴掌扇在臉上,左臂劇烈的疼痛讓小俊暈了過去。
小俊骨折已經20天了,目前正在恢復,小俊的叔叔盧先生告訴記者:“骨頭已經接上了,上了兩塊鋼板,14顆釘子。本來在派出所民警的調解下醫院已經答應賠償,但是現在卻變卦了。院方副院長王德明威脅我哥哥說,你們已經曝光了,如果要打官司的話,奉陪到底,然后放話,你們休想得到賠償。”
對于這種說法,白云心理醫院辦公室張主任否認曾經達成過協議,強調孩子受傷是因為想逃跑。
張主任說:“沒有賠償這個說法。孩子確實摔倒了,胳膊弄傷了,是因為孩子不愿意住院,自己就往外跑,當時沒有看清楚,不知道是誰攔了他一下,可能用力比較大,就把他的胳膊弄斷了。”
調查
網癮戒除機構亂象多
暑假期間,一些家長跟小俊的家長一樣,想對上網成癮的孩子進行矯治,但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兒研究所、青少年法律研究所對全國65家網癮戒除機構的調查表明,資質認證混亂、管理混亂、收費混亂、矯治方法不規范,可謂亂象叢生,令人堪憂。
亂象一、機構資質認定混亂,批準單位隨意。有的是以學校的名義命名的,還有的是“非盈利組織”,“公司”,還有的叫“培訓機構”,還有“醫療部門”。不僅是名稱五花八門,連批準部門也不一樣,有18家是教育部門批準的,工商注冊的12家,共青團組織主辦的3家,衛生部門批準的3家,另外還有一些比如民政局啊,文化局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等,很多網癮戒除機構經營范圍和網絡成癮沒有太大關系,有的寫計算機基礎開發,還有些相關業務培訓。
亂象二、管理混亂,工作人員專業素質良莠不齊,網癮戒除機構宣稱的“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高級心理教練”,“國際心理咨詢師督導”,在專業領域里根本沒有這種稱謂。
亂象三、收費高,一般一個療程三五萬,但是矯治方法缺乏科學的評估,站軍姿、跑步、關禁閉是比較常用的矯治方法,專家認為,有些是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
觀點
亟待制定機構準入制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兒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認為,我國亟待制定網癮戒除機構的準入制度。想成立這個網癮矯治機構,必須要達到行業準入標準才能進來,民政部、教育部門,衛生部門、包括共青團建立一個網癮矯治的評估機制,定期對這些網癮戒除機構評估,在權威媒體發布,這樣孩子一旦有問題,家長在選擇的時候也會更放心一些。
孫宏艷還強調,在我們不可能不讓孩子接觸網絡的今天,在技能教育的同時,亟待加強媒介素養的教育,讓孩子能夠辨別信息、養成控制上網時間的習慣,懂得保護自己,有信心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者。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