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是一個人情豐富的國度,自古以來就講情理法,至今未變,雖然受西方先進科學的影響,但還是未能顛覆,只不過現有的情在逐步向法的趨勢發展,以往的法是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尊言的基礎上,而今不同的是建立在為社會服務的基礎之上,但還是脫離不了情。有人情可以使我們工作效率變高,有人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四方困難,有人情還可以改變某些人的命脈,在這里不一一細說,因此我們崇尚幫人的思想,今之幫人,他日受人相幫的思想貫穿在每一個國人身上,且體現的淋漓盡致,并形成了我國是一個重人情的國度與國民的重人情的普遍性格特征。
國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提倡“你來我往”的交往模式,即所謂的“有來無往非禮也”。受這種性格特征的影響,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為“贈與人情”、“收獲人情”。人情不僅表現為抽象的情感,更體現為一種物質的形式。以前的社會,這種物質形式包括具體的禮物,而當代社會則表現為金錢這種貨幣手段,及我們所說的“人情紅包”。中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通常通過這種方式維持,感情通過這種方式加深,正如諺語說的,“有來有往,親眷不冷場”、“圓團來,塌餅去,人在人情在”等。這種方式延續至今,并帶有了當代色彩,成為“人情紅包”種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交際手段。雖然,在某種意義上,它對于傳統的繼承發生了“變異”,但這種形式去來源于國人特有的性格特征。
國人愛“面子”的性格特征。俗話說:“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面子對于國人來說非常重要。它往往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聲望或者指一個人努力在別人面前塑造的形象。由于個人的社會關系是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人情紅包作為維持社會關系的紐帶自然必不可少。尤其對于地位或名望高的人來說,他們更注重面子。并且,人們往往為了面子放棄經濟利益。經濟利益僅成為個人表現地位、名望的手段。正如人情紅包在人際交往中就扮演著體現個人身份的角色。基于這一點,人情紅包也就具有了非送不可的意義。
國人對于集體的需要。傳統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性格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采取一種整體論的宇宙觀,對國人的影響尤為突出。國人產生了對集體的依賴,人們往往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人與人的交往構成的“大我”中體現“小我”。人情紅包作為個人身處社會關系網絡之后的一個確認,使之存在有了可能性。沒有人愿意被孤立于社會關系網絡之外。這種心理特征決定了人情紅包的存在。
在西方這種人情也是存在的,只不過把他具體化與合理化,你需要我幫忙,你應支付相應的酬金,這個酬金一是比例很小,通常占到交易的5%左右;二是當下支付,不用像我國一樣要等到有機會時再進行償還,而不是當下(這又是受傳統儒家“義”的思想影響),這是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交易的合理化,通過自我資源與能力獲得相應的報酬。然而在我國卻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儒家文化“義利”二字之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