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位于亞洲北緯34-38°的朝鮮半島南半部,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與日本隔海相望。 總面積9.848萬平方公里,陸地9.819萬平方公里,1986年農用土地(214.1萬公頃)中耕地199.1萬公頃,多年生作物占地15萬公頃。此外,永久性牧場8.4萬公頃。全國森林面積650.5萬公頃,占陸地面積的66.2%,農業區主要在慶尚北道與慶尚南道。地形特點是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平原則以西部和南部居多。韓國三面環海,海岸線長而曲折,河流大多注入黃海和南海。韓國海岸線總長為5259公里,東海岸總長415公里,海域廣且深,潮差小,水產資源豐富,冬季不封凍,便于航行;西海岸總長為2600公里,曲折蜿蜓,海灣深,潮差大,海面島嶼密布;南海岸總長2244公里。 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夏溫差較大,夏季8月平均氣溫25.4℃,最冷1月零下4.9℃。降水1259毫米。 一、農業發展的特點 1、小規模家庭經營占主要地位, 韓國農業屬于小農體制下的家庭農業。1949年實行土地改革,土地回到了農民手中。但長期以來,經營規模小的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據統計,1992 年農業人口為570.7萬人,農戶164萬。耕地面積207萬公頃,平均每個農戶1.26公頃。其中,約80%的農戶的經營規模在1.5公頃以下。 以前,農戶經營以種植水稻為主,現在逐漸向蔬菜、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及畜牧業發展。1994年,在155.8萬農戶中,以水稻收入為主的農戶為91萬,占總農戶數的58.4%,比1993年減少了10.3萬戶;菜農為24萬戶,占總農戶的15.4%,比1993年增加3.2萬戶;果農13.3萬,占總農戶的8.5%,比1993年增加4000戶;從事畜牧業的農戶有12.9萬戶,占總農戶的8.3%,比1993年增加5.8萬戶。 2、重視農業科學技術,成功推進了綠色革命。1967年韓國科技人員用粳型和舢型水稻成功培育出IR667稻種,它比一般品種增產約30%,引起了政府的極大關注,并由此在全國掀起了以普及新稻種為中心的大米自給運動,開始了"綠色革命"。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新品種及其栽培技術迅速普及。加上政府提高了大米的收購價格,調整了生產結構,支持發展經濟作物,農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明顯提高。綠色革命的實施,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1969~1977年間,韓國水稻產量從409萬噸增加到601萬噸,單產從每公頃3.5噸上升到4.9噸。1975年,韓國實現了大米自給的目標。目前韓國的水稻單產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的地位,1992年為每公頃6.3噸。 3、開展新村運動,促進農村綜合發展。新村運動于1970年,幾乎與綠色革命同時開展起來的。60年代未,韓國的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為了改變農業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狀況,政府決定通過開展新村運動帶動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新村運動的前10年是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中心展開的,后來逐漸擴展到全國各條戰線。綠色革命是通過農業科技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而新運動則是通過改變農村面貌,建設新農村,提高農民思想素質,培養勤勉、自強、團結、奉獻的新農民來促進農村綜合發展。 新村運動之所以得到迅速發展,其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根據農民迫切要求,確定了把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提高農業生產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目標。新村運動使韓國農村和農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成功經驗得到世界很多國家和聯合國有關組織的關注,曾先后有120多個國家派有關人員參觀學習。 4、農業出現衰退,農產品自給率下降。韓國經濟的騰飛,是與美國的大量援助分不開的。在1946~1976年的30年里,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總計高達127.4億美元,其中包括通過"480公法"提供的剩余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和棉花。物美價廉的進口農產品大量涌入,無疑對日趨弱小的韓國農業來說猶如雪上加霜。 同時,由于受到"出口第一主義"的影響,國家忽略國內市場,沒有考慮經濟過度開放的負面效果,只顧進口國外農產品以維持國內較低的糧價,出現了農業衰退的局面。原來的小農經濟沒有得到應有的改造,農業無法適應工業化的要求,農戶收入下降,大量農村人口離農,致使國內農業出現萎縮。 從70年代后期起,韓國的糧食自給率開始下降。農產品供應長期不足,棉花、麻等工業化急需的原料也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目前,在畜產品中,除了牛奶和雞蛋基本保證自給外,牛、豬、雞等肉類的自給率都不足50%。1993年底簽定了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關稅化和大米最低準入制度將對韓國的農業產生更大的影響。 據預測,農產品自給率還會繼續下降。 二、農業生產結構和對外貿易 韓國的農林水產業從產值上來看,以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其次是水產業和林業。1992年,農業、林業和水產業占農林水產業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84%、3%和13%。 1、種植業 從韓國農林水產業產值來看,1992年種植業的比重占大部分,為66%。其中,糧食作物的面積占種植面積的71%。 谷類作物有水稻、大麥、小麥、玉米;油料與其他作物有冬油菜、大豆、芝麻、馬鈴薯等;果類作物有蘋果(國光、紅玉)、柑橘類、柿子、梨、桃,還種植人參,著名特產為高麗人參。紅參次之,另外還積極發展蠶桑生產。 (1)稻谷。糧食作物中以稻谷(包括水稻和旱稻)為主,近些年來,年產量始終在700萬~800萬噸左右,1992年為726萬噸。水稻單產為每公頃6280公斤,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韓國的大米從7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能夠保持自給。 (2)麥類。大麥和小麥也是韓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但近年來由于獲利很小,農戶轉產很多,致使產量逐年下降。1992年大麥 年產量為25.4萬噸,勉強維持自給,而小麥年產量為552噸,主要依靠進口。 (3)豆類。1992年產量為21.2萬噸。其中大豆是韓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每年也需要進口。 (4)雜糧。1992年為10.5萬噸。主要包括玉米、小米、養麥和高粱等,玉米的產量一直呈下降趨勢,主要依靠進口。 (5)蔬菜。1992年總產量為719.3萬噸。以大白菜、蘿卜、洋蔥、辣椒、大蒜為主,約占總產量的71%。它們的產量分別是226萬噸、141萬噸、81萬噸、17萬噸和47萬噸。隨著塑料大棚的普及,蔬菜生產發展很迅速,主要蔬菜基本上可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6)水果。1992年產量為209萬噸。以蘋果、梨、桃、橘子、葡萄為主,占水果總產量的89%左右。產量分別為70萬噸、17萬噸、12萬噸、72萬噸和15萬噸,基本上能滿足國內市場要求。蘋果和梨可供出口,進口的水果主要有香蕉等。 2、畜牧業 如果從產值來計算,家畜飼養業是僅次于水稻生產的第二大農業生產領域。1994年,從事畜牧業的農戶已達12.9萬戶,比1993年增長45%。由于韓國政府積極鼓勵發展養牛業,養牛專業戶迅速發展,占家畜飼養戶的68%。 1990~1992年,韓國平均年產牛肉9.8萬噸、豬肉53.4萬噸、雞肉20.4萬噸、牛奶181.2萬噸。但除了牛奶和雞蛋基本上可以保證自給外,牛肉、豬肉和雞肉每年都需要進口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3、林業 韓國的森林面積647.6萬公頃,約占陸地面積的65%。松柏科林約占森林總面積的48%,森林木材總儲量約為2.48億立方米。平均每頃森林的木材儲量為38立方米。但韓國木材自給率很低,大部分木材工業原料主要依靠國外進口,1990年韓國使用的木材85%是進口的,主要進口圓木、竹子和松脂。 4、水產業 韓國三面環海,水產資源豐富,是世界水產大國之一,水產品也是韓國的主要食品之一。1993年漁民人口41萬人,水產品產量334萬噸,戶均漁業所得1443萬韓元。但由于1977年開始的200海里水域限制,漁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現在除了每年出口一些上等鮮活海魚如金槍魚等外,還進口部分海魚進行加工,然后再出口。另外,水產養殖業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正在不斷地發展。 5、農產品加工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節奏的加快,韓國人民的飲食結構也正在發生變化,從以大米等谷物為中心向肉類及方便的加工食品方向轉化。韓國的食品加工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1990年,韓國食品工業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城市居民每戶的加工食品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由1960年的7%增加到1990年的13%。韓國的食品加工業還處在發展中,特別是以國產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無論在規模、 生產技術,還是產品種類方面都需要更進一步地發展。 6、農業對外貿易 1994年韓國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983.6億美元,農林水產貿易額為151.7億美元,占總貿易額的7.6%。其中進口額為118.6億美元,占農林水產貿易額的78%; 出口額為33.1億美元,占22%。貿易伙伴主要是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中國等國家。 近年來韓國的農產品進口增加較快。糧食除了國民的主食大米能夠保證自給及大麥保持一定量供給外,小麥、玉米及大豆等產品大部分依靠進口,1994年谷物進口額為15.7億美元。畜產品進口額基本呈上升趨勢,1994年牛、豬、雞肉及肉制品等進口額為5.9億美元。蘋果和梨等水果和蔬菜的出口額有所上升,如1994年的出口額達到2.8億美元,但進口額則從1991年起有了較大的提高,1994年進口額為4.9億美元。除此之外,水產品是創匯的大戶,1988年出口額達到17.8億美元的高峰之后,近些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在13億~14億美元之間,1994年為14.1億美元。水產品出口,一是靠從國外進口魚類后,經加工(如罐頭、魚松、熏魚等)再出口;二是靠出口一些上等的海魚如金槍魚等。另外,韓國的木材進口一直居高不下,1994年進口額達32.9 億美元。 三、農業科學技術 韓國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事業主要是由農林水產部下屬的農村振興廳統一負責。農業振興廳的行政部門由企劃管理官室、農業經營官室、熱帶農業官室、試驗局、指導局和技術普及局組成。另外,作為它的下屬機構,在全國的各道市郡還分別設有農村振興院及農村指導所。同時,它還附設有16個試驗研究機構(其中研究所11個,研修院:個,試驗場4個)。農業科研工作主要是由農村振興廳的試驗局和所屬的16個試驗研究機構負責科研課題、項目的完成。農業教育和推廣工作主要由指導局和技術普及局及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農村振興院和農村指導所負責。 目前,在農業振興廳的領導下,韓國的農業科學技術在研究、普及推廣方面以及農業教育等方面主要進行以下各項工作: (1)開展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努力開展組織培養、細胞融合、核置換、基因工程等基礎研究,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以實現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兩方面的突破。 (2)培育水稻新品種。韓國的水稻高產技術為實現大米自給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的目標是培育出水稻新品種,在穩產高產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稻米質量。另外,還致力于提高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計劃在10年之內分三個階段完成這一目標,即從1990年開始推廣中苗機插技術,1995年開始推廣幼苗機插技術,到2000年開始推廣直播栽培技術。 (3)培育蔬菜、水果、花卉優質品種及推廣大棚、溫室栽培技術。為了促進農業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進一步提高水果的出口創匯能力,正在開發優質蘋?quot;園交3號"、梨"園交8號"等,同時利用水耕栽培技術,開發生產無公害的番茄、黃瓜等蔬菜品種 (4)韓國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將牛肉自給率提高到50%以上,并不斷改良肉質,正在大力推進韓國牛與國外優良種牛沙若拉牛的雜交及品種改良工作。另外,韓國在牛的人工受精技術方面比較成熟,普及率也較高。 (5)利用計算機聯網和遙感技術等先進通訊設施,建立全國性的農業信息網絡,為農民提供最新的農業技術和市場信息,更好地引導農民參與市場,增強農民的參與意識。同時,隨時掌握農產品市場動向,為政府制定農業政策和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 (6)加強農民的農業技術教育。通過各種交流會和學習班,定向培養農業接班人和農村指導員,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熱愛農業、熱愛農村的教育。另外,利用各種設施和手段,如廣播、電視以及開放式、巡回式講座等,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術、農業經營和農政等方面的培訓。 農業科研、教育與推廣: 高等教育1946年以后有很大發展,除舊有的大學外又新成立不少大學。研究機關多設在大學內。如朝鮮大學附設有農業研究所、環境污染研究所、自然科學研究所等;中南大學設有農學院;全北大學沒有生物研究所、農業發展研究所;高麗大學設有農學院,農學院下發食品資源研究所,另設有食品和資源研究生院以及高麗昆蟲研究所;慶熙大學設有食品開發、太陽能及工業技術等研究所;均普大學設有農學院、自然科學院;漢城國立大學設有農學院、獸醫學院和自然科學院,并設有環境研究所,以及天然產品研究所;永南大學沒有農業和動物學院,附設環境研究所和自然科學研究所;慶尚大學設有農業資源研究所。農業行政部門設立的研究機構有農漁業部農業開發署的農業科學研究所、林業署的森林遺傳研究所,另有一個高麗科技研究所。農業推廣機構主要是:農漁業部農村開發署下設研究局、鄉村指導局、技術傳授局、技術情報室和農業管理室。各省農業開發廳下設研究局和指導局;研究局下設有作物處和植物環境處;指導局下設有指導處、技術傳授處、農村社會處。另設有原種站、牲畜衛生中心、農民培訓所等。縣設有推廣辦公室,室下有技術組、指導組和鄉鎮開發組。鄉鎮一般設有推廣辦事處。 四、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 韓國在農業發展中有一些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教訓。現分述如下: 1、通過新村運動促進農村綜合發展 韓國的新村運動能夠獲得成功,有三個重要的原因: (1)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政府各部門相互協作,事先制定周密的計劃和目標,事后進行評定總結,建立了目標管理制度、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和獎懲制度。這是新村運動成功的基本保證。政府還在政策、制度、資金等各個方面給予傾斜,并給予了充足的財政投入。例如,在1971~1978年的財政預算中,農村開發項目費用就增加了7.8倍,中央和地方財政投資合計增加82倍。為了推進新村運動,國家無償給農民提供水泥、鋼筋等生產資料,建立農民和農民骨干的教育培訓制度,制定了促進農協(特別是農協金融業)發展的有關政策等,為新村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證,為運動的持續和深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讓農民得到實惠。韓國政府注意從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入手,調動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首先是幫助農民安裝電燈、自來水,然后是修路架橋、建立村公共澡堂、洗衣房等,之后轉入發展生產和提高農民收入方面。新村運動使往日破舊落后的農村煥然一新,全國村村通電、通汽車,家家有自來水。農戶收入顯著增加,由1966年的208.94萬韓圓增加到1981年的422.09萬韓圓。在1974~1977年4年間,農村居民收入曾超過了城市工人的收入水平。進入90年代后,彩電在農村的普及率為123.6%,電冰箱為105%,煤氣爐100.4%,電話99.9%,汽車20.9%,電腦為6.7%。 (3)注重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在新村運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也是運動成功的保障。農民在改善生活條件的同時,村村都建立?quot;村民會館"這個思想教育陣地。通過講課、討論會和發放宣傳品等形式,向農民灌輸正直誠實的價值觀,培養農民勤勉、自強、團結和奉獻的主人公使命感,倡導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對農村領導人和農民進行長期不間斷的教育,使農民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團結協作精神和良好的生活態度。 2、支持綠色革命,重視農業科技和教育 韓國綠色革命的成效比較顯著,得益于政府對綠色革命的政策支持和對農業科技和推廣的一貫重視。為了配合綠色革命,制定了有關增加化肥、農藥生產和穩定供應的政策:以《農產品流通及價格穩定法》為基礎,提高了稻谷的收購價格等,促進了高產水稻的普及。技術人員深入農村第一線,開辦培訓班或講座,手把手地向農民傳授高產水稻的育種、育苗、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相應的栽培技術。自1960年頒布的《農村振興法》以來,在韓國農村振興廳的直接領導下,農業技術教育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農林水產業的發展速度由1967~1971年平均1.2%提高到1972~1977年的平均4.8%。 3、支持農協的發展 韓國的農協是1961年成立的。它是由農民出資、代表農民利益的合作經濟組織,主要從事供銷、信用、保險、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合作經營活動。據統計,到1994年全國農協的農民會員共200萬人,基層單位農協1359個,特殊農協44個。它起初有中央、市郡、基層三級組織,1981年改為中央和基層兩級組織。農協承擔著農業經營和生產技術的指導工作。在新村運動中,農協加強了農業指導體制,廣招營農指導員,他們長期活動在農村和農民之中。農協專門大學、農協指導員教育院、新農民技術大學和農業經營技術支援團等相繼成立,定期定點地培訓農民技術骨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農協金融機構的發展得到了政府的積極扶植。1967年農業銀行并入農協,極大地加強了農協的金融力量,并使基層農協的互助金融業得到迅速發展。互助金融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比一般銀行的儲蓄年息要高出2%~ 3%。政府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各項投資、補貼大部分是通過農協金融機構進行的。 4、發展高附加值農業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特別在國際貿易自由化呼聲日趨高漲的今天,保住國內農產品市場并打入國際市場是韓國農業發展的關鍵。韓國政府把發展高附加值農業作為突破口,重點發展"區域特產"和設施園藝。 1989年開始開展的"區域特產"運動與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相似,目的是開發具有韓國傳統特色的產品,使其在質量、風味、色澤及價格上能使國內消費者稱心,樂于接受和選購。特產中既有初級產品如各種蔬菜、水果、花卉、人參、蘑菇等,也有很多加工品,如泡菜、辣醬、果酒及肉類制品,同時還有一些民間民俗工藝品。 1991年,韓國政府增加撥貸資金,大力發展設施園藝,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及增加附加值,在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基礎上不斷地擴大出口,目前大棚和玻璃溫室的面積已達4萬公頃,其中玻璃溫室面積約占3%,并向全自動化方向發展。預計到2004年,玻璃溫室面積將要發展到800公頃。由于區域特產和設施園藝的發展,主要蔬菜、水果和傳統特產占領了國內主要市場,并逐漸走向國際市場。 5、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衰退 韓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失策是,在工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未能及時保護農業,農業結構和規模未能予以調整,致使農業發展滯后而日趨衰退。農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例由1962年的43.3%下降到1992年的7.7%,農業勞動人口占全國經濟活動人口的比例由1983年的29.7%下降到1992年的16%。農業地位的下降和農業人口的流失,給韓國農業帶來了嚴重影響。 首先是農業后繼無人,農業人口趨于老齡化(1994年,50歲以上的農業人口占總農業人口的43.5%)。多數年輕人對農業不感興趣,棄農離鄉者眾,與韓國老一代務農敬業的傳統形成了明顯的反差。一些邊遠地區、山區甚至出現?quot;老人村"和"無人村"。其次是農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韓國大米、小麥、玉米、肉類、蔬菜、水果等的價格高于國際市場,除了大米等少數農產品可以自給以外,小麥的自給率由1973年的7.5%下降到1990年的0.1%,玉米由10.1%下降到2%。大米自給的代價也很高, 1986~1988年的平均價格是當時國際市場平均價格的6倍。韓國政府對農產品進口曾嚴加控制,但由于國際貿易自由化呼聲日趨高漲,不得不逐漸開放農產品市場。特別是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束后,國外農產品的大量進口將勢不可擋,韓國的農業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總之,韓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由于政府未對農業實行及時和有效地保護和調整,農業已經傷了元氣,前景未卜。盡管后來工業對農業實行了反哺,使農業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農業后繼乏人和農產品自給率下降等后遺癥難以治愈,根本問題沒有解決。 請參閱下列文章: *外貿簡況 韓國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六十年代年代以來,由于大力推行"出口第一"的經濟政策,外貿總額增長迅速。 進出口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左右。和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經濟貿易關系。1995年在世界貿易大國中排名第12位。主要進口產品有原油、石油制品、金屬礦砂、煤、焦炭、原棉、原糖、鋁、原木、化學原料等。1995年,原煤進口7568萬噸。主要出口產品有電子、紡織品、鋼鐵產品、化工、汽車、船舶、機械、家用電器、水產品等。 主要貿易對象國是美國和日本。 韓國的重要港口除仁川與釜山外,還有群山、木浦、麗水、鎮海、浦項等。 *中韓經貿合作簡況 一、貿易 中韓兩國1992年建交以來,雙邊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額由1992年的50.3億美元增至2001年的359.1億美元,增加6.1倍,年均遞增24.4%。2001年雙邊貿易額增長4.3%,其中中方出口125.21億美元,進口233.89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0.9%和0.8%,中方逆差108.68億美元。 中國對韓國出口商品主要有紡織服裝、煤炭、電子零部件、冷凍水產品、玉米、鋼材等,自韓進口商品主要是石化產品、化工原料、電子產品、皮革、紙張、不銹鋼材等。 二、對華投資 1992年中韓建交以后,韓對華投資快速增長,韓資已成為我主要的外資來源之一。2001年,我共批準韓對華投資2933項,協議韓資金額35.06億美元,實際使用19.73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4.12%、47.83%和30.9%。截至2001年,我共批準韓商來華投資18517項,協議韓資金額222.88億美元,實際使用122.28億美元。韓企業對華投資以中小企業為主,平均金額約100萬美元,規模較小;主要投資領域為紡織、服裝、電子電器組裝、制鞋、****等制造業和飲食等服務行業;投資區域集中在山東、天津、遼寧、江蘇等東部沿海地區,但近年正逐漸向廣東、福建等其它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內陸地區擴展。 三、勞務合作 1992年兩國建交后,我向韓派遣研修生業務迅速發展,外派勞務人員逐漸增加。2001年,我與韓新簽勞務合同555份,合同額2.3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27億美元,分別同比減少19%、增長1.7%和4.6%,年末在外人數為43515人。截至2001年底我共與韓簽訂勞務合同19.8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3.65億美元。 四、產業合作 1994年6月,中韓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關于成立中韓產業合作委員會的協定》,以進一步加強兩國間的經濟合作。雙方產業合作的領域包括汽車、高清晰度彩電、程控電子交換機、能源等產業,目前已就有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探討。該合作中方牽頭部門是國家經貿委,韓方則是產業資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