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縣教育局教研室 楊自芳 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都對教師聽課作出了具體要求,有的還把聽課作為教學常規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檢查和督導。新課改提倡開展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聽課更是成了上級檢查的必檢內容和學校教研的主打活動。然而,教師對聽課的認識和執行又如何呢? 現在,一部分教師對聽課的認識很不到位,只是把它作為一條不得不執行的行政命令。每次學校或教研組組織聽課時,聽課教師都只是走走過場,擺擺形式,在聽課記錄本上記下一些似是而非且永遠正確的廢話。每當檢查來臨,來不及聽課或根本就沒有聽課的教師便玩起造假功夫,或東拼西湊,或抄襲他人。如此校本教研,如此聽課,難怪一些教師的上課水平總是沒有多大長進,幾十年如一日,總是那么三招兩式,課堂效率和教學成績當然無從談起。 京劇大師梅蘭芳說過:“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其實,聽課如同看戲。教師要多聽同伴的課、優秀教師的課、名師的課、大師的課。聽得多了,看得多了,再加上用心思考、揣摩、領悟、演練,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無師自通,自然也就能把課上得更好。特級教師于永正說:“看優秀老師的課,就像讀活的教育學,活的教學法,這與讀書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于老師正是聽了眾多優秀教師的課,再加上他的潛心研究和不懈探索,才形成了“以學生為本,以讀書為本,以創新為本”,“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的教學特色。 多聽課,既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又是一種比較研究。聽課時,教師一定要把自己擺進去,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課與一般教師、優秀教師、名師的課進行比較、對照、鑒別,發現閃光點;查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如果長期堅持,教師的上課水平就會越來越高。也許我們一輩子都成不了名師,但我們的課會上得越來越精彩。當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能坐得住、愿意聽、愿意說、愿意想,并積極參與互動時,我們還會為教學成績發愁嗎? 《中國教育報》2011年10月25日第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