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在本文中分享了杏林前輩金佛寺野元禪師的臨證經驗,針對寒邪直入胃腸之證,表現出腹痛如絞,按之柔軟,得寒則解的臨床表現就可使用桂枝湯加吳茱萸。這種寒邪直中太陰的表現就是小建中湯證(從文后醫案看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小建中湯)的典型表現,把方中飴糖換成吳茱萸可增強散寒止痛的作用。小建中湯證的方證原文是:
1.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3.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4.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5.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文中醫案值得品讀,首先這則醫案的發生時間是冬季,冬季氣候寒冷,患者是一名運河航工,在洗刷航船時,由于感受風寒而發病。一名運河航工,平時體力勞動應該較多,素體應該相對強壯,對于普通風寒抵御能力較強,一般不易發病。此次之所以發病應該是感受寒邪較重,冬季戶外洗刷航船,長時間戶外工作,接觸寒濕水氣,傷及肌膚,寒邪較重直入太陰,因此發病。《傷寒論》中治療這種表里同病的原則一般是先解表后治里。文中也提示解表后腹痛劇烈,表解后,里寒的癥狀表現突出,且腹痛也符合上述喜溫喜按,舌淡紅脈沉細的特征,因此選擇了桂枝湯加吳茱萸,二劑痊愈。文中藥物用量較大,一劑分三次服用,痛止后有食欲,說明患者寒邪解除后,中焦氣機通暢,胃氣恢復,一旦出現這種表現說明患者也快康復了,“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