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把人的五臟劃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也有把人體劃分為三部分之說:頭至心為上焦,心至臍為中焦,臍至足為下焦。)三焦通行元氣,元氣為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于腎,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脈而達于五臟六腑。三焦運行水液,為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三焦主氣,為第六腑。
六字訣功法運用了道家及中醫養生的呼吸吐納法,使練功效果更佳,現系統介紹如下:
1、呼氣法
其特點是在呼吸運動中側重呼氣,呼氣時間長于吸氣。其主要功能是排濁祛邪作用,同時也能激發臟腑氣機,此法又稱為瀉法。此類方法常要求鼻吸口呼,以增強呼氣的動量。
2、吸氣法
其特點是在呼吸運動中側重吸氣,即要做到深吸氣,讓氣息充滿胸腹。吸氣時間要長于呼氣,但不要硬憋氣,要輕松、自然地慢慢練習。中醫認為吸氣法其主要功能是吸進盡可能多的清氣,從而活躍全身血脈,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吸氣法又稱為補法、補氣法、采氣法,適應于晨練,天氣晴好,空氣新鮮,若能做一個小時,自覺渾身舒暢,頭腦清醒,精神極佳。此法不宜于天氣陰雨,空氣污濁時練。
道家及養生家主張丹田呼吸,即吸氣而入丹田。丹田呼吸即胎息(猶如胎兒在母腹中用肚臍即丹田呼吸,故名胎息),使呼吸歸根,可吸收真氣而補充體內元氣,元氣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此即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
養生家還用導引通過經脈穴道呼吸,這種呼吸所吸入的也不是常人肺呼吸所吸收的后天之氣(空氣),而是先天之氣,即真氣,也可補充體內元氣。
此外,練習六字訣還有呼氣時發音為泄,吸氣時發音為補的說法。如《四時調攝箋》說:“損有吸以補之法”。若肝臟虛以“噓”作吸氣以補之,若心臟虛以“呵”作吸氣以補之,若脾臟虛以“呼”字作吸氣以補之,腎虛以“吹”字作吸氣以補之,肺虛以“呬”字作吸氣以補之。《景岳全書》則言吸氣發音補陽,呼氣發音補陰,故“陰微不練吸,陽微不練呼。”
3、閉氣法
其特點是強調吸氣后要停氣閉息一段時間再呼氣。它要求逐漸地、盡可能地延長閉息的時間。主要是迫使內氣充盈通暢。如《類經》所述:“瞑目,先習閉氣,以鼻吸入,漸漸腹滿……及閉之久,不可忍,乃從口細細吐出,不可一呼即盡。……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但能閉之七八十息以上,則臟腑胸膈之間皆清氣之布護也。”
閉氣能充實體內真氣,又能促進真氣在體內的運行,多為硬氣功、武術氣功所采用。閉氣還能促進體內“化”的功能,使體內各種邪氣易于排出。《景岳全書》中有“吸入肝與腎,呼出心與肺”,而呼吸之間的停頓則屬脾,故加強閉氣,能加強脾“化”的功能,并增強神與氣的結合。閉氣還能使周身氣機協調統一,對真氣散漫者能令氣內收,且能強化脾胃消化功能,增強體質。
閉氣也可結合內視、咽津。蘇東坡在介紹自己的養生經驗時,特地指出要“內視五臟”、“漱煉津液”。
而道家及養生家十分稱道的“閉息內視,納心(意守)丹田”,待“津液滿口,即低頭咽下,以氣送入丹田”(《養生訣上張安道》)也是一種丹田呼吸,可補充元氣。養生家認為行久可以“耳目聰明,精神完固,體輕身健,百病消滅”。
行閉氣法應力求安和自然、循序漸進,不要勉強。
4、咽津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津液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故有“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之說。
道家把修煉時產生的津液稱為“金漿”、“玉液”,認為是修煉內丹之藥物,更注重咽津而入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