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幾天前聽行者說,要分享老子為何倒騎青牛西行,我內心啞然了一下,不過還是忍住了對他的調侃,并在今日有緣聽其分享。當下的感覺是,如果我們站在今時個人的角度(有局限的認知)去揣測當年的老子為何西行,為何被迫留下五千余言…是帶有個人投射的。雖然我這樣說,不代表我下面說的就不是我的個人投射,其實一樣。只是區別在于我們各自都投射了什么?!同時我非常感謝行者的分享,讓我也有了想表達的欲望。好吧,那我就開始發表投射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想在這里從對道德經的理解層面來說說,老子為何選擇倒騎青牛西行去。
老子,何許人也,五千余言的道德經足以讓我們看到,他已參透宇宙規律,了悟生死法則。所以要理解老子的行為,必先了解他的思想!
他這樣一個人來到世界上同釋迦摩尼一樣,都是帶著他們的使命來,不論在世以何種身份及方式表達或實踐他們的智慧,都是被一股力量推動著的,那是他們承載著的偉大力量(那個時代誕生了許多偉大的人:老子、孔子、釋迦摩尼、默罕默德、耶穌等)。那個時代透過這些人傳遞給人類整體的智慧。他們明白自己在世上的意義是什么,明白什么時候該離開,明白所處之時間空間的狀態,知道如何分享當時幾乎無人能懂的高維智慧,并讓智慧能夠傳承下來!
所以老子看似被迫,實屬大智慧。我何出此言?熟讀道德經的人都知道,道德經里有一段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他太了解人性了,太了解萬事萬物的規律了。終其一生,他領悟到的宇宙萬事萬物的規律,珍貴的大智慧,必然要留給全人類。
但如何才能被人所接受和理解,保留和珍惜,傳承和傳播。需要經過一番“設計”。即道德經另一段話“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所以,用時下的語言來說,老子從西周皇家圖書館離職,他的追隨者,求學者也不乏其人,但如果道德經隨隨便便的傳給他的追隨者、求學者,可能早就沒有今天的道德經了。
因為人性是有局限性的,縱觀古今宗派,但凡被立宗立教的,都會有歸屬的神,有自己的儀軌設置,那么就會有“被局限”的可能。
老子不希望這樣,他所留下的智慧,屬于全人類,不是屬于某個人,某個團體或某個邦(西周稱國家為“邦”)。
道德經屬于全人類,道德經揭示了從微觀到宏觀,從有形到無形,萬事萬物的規律,老子能夠在函谷關“被迫”洋洋灑灑流淌出五千余言,精簡扼要的表達清晰。足以代表老子對他說描述的早已了然于胸,他看到過去現在未來,他看到超越當時所認知的世界。故能寫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那么他也一定是站在對人性所了解的、對當下社會所了解的,對時空發展所了解的至高點來考慮如何留下“道德經”。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他選擇西行,選擇倒騎青牛,選擇“被迫”留下,選擇寫下五千言,選擇開篇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選擇最后一句“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都是他實實在在在踐行的智慧。
首先講,老子為何選擇西行,我自不敢妄言,從萬物生長的規律來看,東方為春、為木、為生長,西方為秋、為金、為收獲。從道德經的時空發展來看,道德經成于東方,發展應用卻在西方,所謂東成西就也是規律。故老子西行,也預示著道德經在未來的運動方向。所以道德經屬于東方智慧,卻傳遍西方世界,并在西方世界廣泛的深入人心,運用更加深入細微。(例如我目前所探索運用的系統排列科學,就是道德經的應用。)
那么,為何老子要倒騎青牛?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青代表東方,牛代表溫順,青牛代表東方包容隨順自然的智慧,倒騎代表老子對自然不做人為的駕馭,完全的信任、順其自然的智慧。那么,老子倒騎青牛的樣子,也許是后世道教的描述為了說明老子順應自然的行徑而刻意描繪的圖像。也許是老子本人用這樣的方式來示現他順應自然的信心,同時還有其他不言的用意。而我想說說老子這份不言的用意。從道德經第七十一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是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其實,這一段可以窺探老子為何選擇倒騎牛。就像周朝的故事,姜太公直鉤釣魚吸引周文王一樣,倒騎青牛也是為了吸引有識之士。誰是有識之士呢?老子一路向西,走了那么多的旅程,所遇無人嗎?一定有,那為何只有當時的函谷關關令尹喜可得道德經,不得不說,尹喜是難得的“上士”,他認出老子乃大智慧之人,遂挽留并求教于老子。同時尹喜還有他的職務之便,請求老子留下著作否則不讓老子出關。他的刻意有為,給了老子最好的“無為而為”的機會。老子應尹喜之求,寫下五千余字的道德經,其實就功德圓滿了。老子運用的是,“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天下古之極”。他要表達這篇道德經,不是他自己主動要寫,不是為了自己著書立世,更不是跟其他體系相爭,順其自然,如其所是,所有人也就不跟他相爭了。老子在寫下道德經后便繼續西行,不知所蹤。達到了功成身退,為而不爭的最高境界。而對于一個離開俗世的人,后人總是充滿好奇心的,同時也是不會與之相爭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所以,老子離開西周后,倒騎青牛、西行歸隱,所有的一切行為選擇,其實都是為了讓道德經能夠更純粹的傳承、傳播,并讓后世之人學之、習之、行之、用之。
這就是我從道德經的理解層面去看老子西行之緣。
圖片發自簡書App
后記,詩一首:《莫非同存》
“今人怎知故人思,妄自揣測老子心,倒騎青牛西歸去,巧留千言道德經”
——羅王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